文/周颖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而“微社区”是一个内外整合的概念,内含园所自身建设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小社区”,如园所充足的空间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室、固有的家长资源等;外延至园所周边社区隐含可利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大社区”。“微”特质表示结构简明,运转灵活,以小见大,利于实践操作。“微社区”是一个为幼儿提供各种体验式学习的隐形支架,包含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一切科学适宜的引导、支持和资源提供。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微社区”资源的研究,在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引下,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基础,由此才能为不同的“微社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提供有助于幼儿获得探究体验的所需资源;通过收集有效资源,形成优质资源库,方便教师从原有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活动,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讨论法。
1.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幼儿园内外资源教学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资源相关概念,确立体验式“微社区”中基于幼儿发展与需要所需具体的各类相关资源。
2.问卷法:通过发放、整理和分析相关调查问卷,获取有关资料信息的调查方法。在本文中主要利用调查问卷获取教师对与“微社区”所需资源的数据资料。
3.访谈法:本研究中的访谈多为个人访谈,且多是非正式的。根据张燕和邢利娅老师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的访谈属于半结构式的访谈,有一定的灵活性。访谈一般以教师所了解的资源作为谈话纽带,以及了解教师对资源的认识、对活动所需资源的看法和了解。
4.讨论法: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课题组内成员讨论研究,尝试建构资源网络图。每提出一个新“资源”概念,引发相关联想,延伸出新的“资源”;并根据网络图建构相对应的资源目录及资源卡。
1.问卷调查。
在建立网络图和资源库之前,我们在教师、家长及相关人员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期望我们资源库的建设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并希望进一步挖掘本研究课题所需资源。从问卷上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幼儿园建立资源库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课题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资源网络图及资源库。
2.资源网络图调整到思维导图。
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研究,发挥集体的力量,从一开始“网络图构建”,在整体上更加明确各分支,同时以微社区作为载体,汲取一切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寓教育于生活、寓教育于自然、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以儿童为中心的基调,将幼儿的成长看作是与环境、社会、人文交互过程中亲身体验、用心感受、亲力亲为的一种认知、情感、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但是在进一步讨论、添加、生发“新资源”时,我们发现这种网络图的构建非常不便,且不利于操作,因此,我们将其调整为实用性强的思维导图,把各类资源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3.构建资源库。
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讨论研究及调整,衍生出资源库目录,并进行相关目录编码,从而为有效又便捷地查阅、构建相关资源卡做好前期准备。在构建资源目录表时,考虑到本身资源的可更替性,我们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的资源目录,便于教师在开展新活动时,有更新、更活、更值得收录的资源可以及时归纳至资源库,并在后续不断进行资源卡的调整与丰富,整个成员组在课题计划的指引下,不断优化“本课题资源”研究的开展,并且有序开展活动,及时规整资料。
资源卡目录如下:
各级各类资源卡目录如下:
打开二级文件,以[A]环境资源卡类别为例,如下:
以A[01]树木类资源卡为例,如下:
打开A[01]-a果树类,其中两张资源卡如下:
课题组成员对于树木类资源的数量、品种进行统计,并收集相关类别下可创设的活动,通过全园资源会议,与教师们一起探讨利用此资源可预设的活动及实际开展的活动。另外,针对树木类的不同品种下的具体树木,课题组成员分工制作了详细的资源卡,为日后年轻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经验支持。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理收集资源卡,按照网络图的维度分类,归纳不同资源体系下的相关资源,使得教师在使用资源卡的同时能够不断丰富资源卡内容,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资源卡后附设具体的活动开展情况,为缺乏经验的教师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支持。
当开展后续相关活动时,教师可以及时对应,从资源库目录中查询相关活动作为新设活动的参考与建议;同时有好的资源、活动、环境的时候,也可以及时添加进资源库。
其他类别资源也借鉴上述资源卡进行制作及规整,在此不再赘述。
4.构建园本资源地图。
课题组成员在园内资源库推进的进程中发现,虽然资源库内容已经比较丰富,但是教师利用率不高,经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些原因:(1)整合性不强。虽然已从不同维度划分资源种类,但是内容相对分散、不集中,各资源的联系也不紧密。(2)查阅起来比较费时,不够经济与便捷。
在了解到以上问题后,课题组成员将目光再次投入“课程游戏化”,对园所环境进行了一定规划,形成了园所特色的教育资源地图如下:
1.追随幼儿经验脚步,为走向经验的幼儿生成活动作好准备。
如上文所述的“园所特色资源地图”,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周围的环境。在此指引下,我们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幼儿,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将幼儿园看作“微社区”,从与幼儿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园内环境出发,构建“一道、两馆、三大体验场”,这样更能将研究文本教材的视角转向研究幼儿的生活、研究幼儿的经验、研究幼儿的兴趣、研究幼儿的需要,为生成活动做好准备。
2.以幼儿经验为基点,进一步优化并整合资源库和资源地图,预设课程内容。
(1)保持资源更新,引领更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资源。
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将环境和活动有效融入资源卡中,进一步丰富资源卡的内容,从而丰富整个资源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前期的标准化目录、表格、资源卡,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开展过的活动内容,将成功的案例、活动及环境创设有效搜集并进行归档整理,并进一步将这些资源归入不同的资源类目下,在丰富中不断优化资源库的内容,特别是将优秀的资源加以保存、归档,并及时更新资源目录。
(2)整合资源库和资源地图,方便教师查阅相关课程资源,推动教师预设课程内容。
如上文所述,仅仅建设资源库还有一些缺点,考虑到资源地图的建设源于“课程游戏化支架”之一,因此,课题组成员将二者巧妙结合,并作出以下调整。
如上图所述,当在“园内资源地图上”点击“童馨步道”时,会从“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维度出现与“童馨步道”相关的资源卡。当教师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微社区’”研究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现有经验,点击相关场馆,在开展活动时,能考虑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活动,在实际的活动中,也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作简化处理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微调,消除其所在的某些不适应性。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开放的形式不应该局限于某些固定模式,经验丰富的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课题组成员已经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专室资源与自然资源一起纳入到环境资源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体现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供不同年龄段、不同差异幼儿适合的专室环境和活动,同时,根据“微社区——一道、两馆、三大体验场”所创设、所需的环境,所开展的活动及时纳入资源库中,紧密整合“教育资源地图”,进一步丰富优化园内特色“微社区”的资源,以便更好地满足园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深入体验的需要。资源库和资源地图整合后,教师可以有效对接幼儿园环境和各类活动,并将二者整合,服务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深入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其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扩大“课程资源”。
(1)深度挖掘园外资源。
“课程资源也不是找到即可,要依据《指南》分析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的幼儿学习与发展,进一步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因此,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做有准备的课程,课程资源也不仅仅停留在“环境资源”(园内资源),应该如上文“思维导图”“资源库目录”中一样,把幼儿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幼儿在这些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同时,特色园本课程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开放利用,特别是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园要关注社会资源的建设,让幼儿园所处区域内可以吸收到幼儿教育的资源,因此“园外三公里”我们构建了以下资源地图(见下页)。
如图所述,课题组成员通过挖掘园外三公里资源,通过多方咨询、搜集归纳,对搜集到的可以运用到幼儿教育中的资源进行分析,并将其归为“社会资源”类目下,并制作了相应的资源卡(见下图),从筛选的“资源”中可以看出,以上“资源”更关注幼儿情感、个性、人格、审美等精神层面的发展,以期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根据,从幼儿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及情感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社会资源,并最终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下图是社会资源目录及某社会资源卡)
社会资源目录(B)
某社会资源卡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的学习具有情境性,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之下学习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的体验。因此幼儿园要带领幼儿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节日开展系列活动,为幼儿提供直接经验,而且能够巩固幼儿园和周边的联系,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2)进一步发掘“人文资源”。
另外,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体验式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文资源,大多是由教师参与及开发的。在人文资源中的“社区人员”“家长”和其他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更具园所实际发展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入。课题组成员将家长资源有效地纳入资源库的一部分,并利用家长资源或者是社区工作人员资源所开展过的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备案,作为人文资源库强有力的支撑,为推进后续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微社区’”研究奠定基础。
如:课题组成员推进“人文资源”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家长的只是经验和专业特长,为幼儿提供安全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邀请志愿者、家长担任助教;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园本微社区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激发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注和参与,增强家长和社区人员对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必须充分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充实到“微社区”的环境之中。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领悟能力差异甚大,他们对“微社区”中各种资源的关注程度和探究兴趣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并能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基础,由此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提供有助于幼儿获得探究体验的所需资源不同的“微社区”。
笔者深深感到,本研究只是投石问路,关于园所体验式“微社区”所需资源的研究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体系决不是一次研究就可以穷尽的,在现有及后续研究中,我们不仅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更应合理有效地进行整合,使这些资源成为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体验式“微社区”,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幼儿园的“微社区”,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限于篇幅和自身能力,笔者只能从概况、研究过程、幼儿学习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