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曼霞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贵港 537100)
CT造影剂在人体内停留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高[1]。目前临床上普遍认可的是采取水化治疗的方式,经口水化治疗比起预防重要,更加简便、有效,不良反应小[2]。本次选取我院近年来的120例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开展临床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CT增强扫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8.99±5.64)岁。观察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7.98±6.01)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要求患者在接受扫描前饮水250ml,检查后饮水,但不控制饮水量。
观察组:患者于增强CT扫描前饮水250ml,完成影像学检查后,于检查完毕后的1h、2h、3h各摄入糖盐水500ml,要求检查完毕3h内饮水量需达到2000ml。本次研究使用的是规格50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醇,平均剂量为100 mL(1.5mL/kg计算造影剂的剂量),利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注射速度为3.0mL/s。
对比两组排泄率,通过尿液横截面的亮度,确定尿液的CT值,来判断造影剂排泄的情况,强化CT造影前后尿标本的CT相同,即为基本排泄干净。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以观察胃肠道症状为主,记录患者检查后3 h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例数。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检查前后CT值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前后CT值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造影剂排泄率(±s)
表1 对比两组造影剂排泄率(±s)
观察组 60 13.36 12.89 0.509 >0.05对照组 60 13.26 536.36 35.352 <0.05 χ2 - 0.934 30.323 - -P- >0.05 <0.05 - -
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增强CT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反映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指导治疗、血管及功能成像、增加鉴别诊断征象(帮助定位和定性)等。特别是对在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过程中,增强CT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征象。同征异病,异病同征是影像诊断中常见的问题,增强CT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
造影剂肾病(CIN)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小于2%,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都是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高危因素,另外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也很容易发生CIN[2-3]。考虑到临床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加上水化治疗有明显优势,促使充分水化(使用前4h至使用后24h静脉或口服生理盐水)成为最简单有效的预防CIN的措施。水化治疗安全、实用、简便有效,患者的依从性高[4-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情况下,造影剂会在3h内排出大部分的代谢产物,因此3h内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以及排尿十分重要。在注射造影剂后立即进行水化治疗,对于保证患者的排尿时间与造影剂排泄时间一致有重要意义。通过缩短造影剂在体内的停留,减少对肾小管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检查前后CT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前后C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化治疗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肾小管中造影剂浓度,从而减缓肾脏血管的收缩,通过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形成低渗稀释尿的机制增加尿量,避免肾小管内形成结晶,有利于造影剂的排泄,减少造影剂毒性。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增强CT患者采用水化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造影剂排泄,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