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途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2020-01-14 02:17赵名贤
医药前沿 2019年35期
关键词:患肢溶栓途径

赵名贤

(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现阶段医学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种类,临床治疗此种疾病的首选方法是结合患者症状给予针对性溶栓。临床资料显示,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时的给药途径直接影响其预后质量,因此,对溶栓治疗的给药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以及预后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都存在典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其均在我院接受针对性的溶栓治疗,接受治疗的时间范围是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次研究人员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平均年龄(46.28±3.72)岁,平均病程(4.13±1.16)d。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本次病患存在的病症类型,其中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占比最大。按不同给药途径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1.2 方法

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途径:观察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用此种给药途径。第一,在患者患肢的大腿根部将止血带扎紧,此时患者下肢浅静脉被关闭,深静脉则处于通畅状态;第二,将10~20万单位的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完全融合,并将其在患者患肢的远端静脉进行缓慢注入,确保药物可深入深静脉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深静脉局部穿刺给药途径:此种溶栓给药途径用于对照组。第一,将患者血栓的具体位置进行明确,然后在血栓正上方位置进行股静脉穿刺插管;第二,100ml生理盐水、10-20万单位尿激酶进行混合,确保混合均匀后通过静脉插管缓慢滴入,并在药物滴入之后反复抽吸产生的血块和溶液,抽吸活动直至患者血管通畅。

1.3 观察指标

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效果设定为三个评定等级,分别为痊愈、好转以及无效:痊愈指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血栓溶解率于80%以上,血管血流恢复通畅,并且患肢不存在肿胀现象,患者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好转指患者溶栓治疗后其血栓有60%~80%的溶解,血管处于部分再通情况,其肿痛症状可以忍受,负重活动受到影响较小;针对性溶栓治疗后患者未达到上述各项标准的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接受深静脉局部穿刺给药途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比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的观察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选取80例典型下肢深静脉溶栓形成患者,应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深静脉局部穿刺给药开展溶栓治疗,观察组开展溶栓治疗时采用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5%,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均有皮肤出血和牙龈出血现象发生,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0.0%,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综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首先考虑治疗效果理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阻断浅静脉近端给药,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

猜你喜欢
患肢溶栓途径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