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顾正祥,赵莹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总有那么一天,这个时代是属于德勒兹的。”这是著名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给予德勒兹最荣耀的评价。其中,德勒兹的“平滑”思想为当代数字化、非线性化社会中存在的复杂多变的丰富形态,诠释了一个支撑的表述,与此同时当代建筑师对于“平滑”元素的设计理念,弯曲,自由,开放等各种特点,开拓一种崭新视角和新领域以及新思路的延展。在德勒兹的哲学概念解读里,笔者以哲学的角度梳理归纳“平滑”思想的内涵。
德勒兹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受人们敬仰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探讨“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在他和瓜塔里看来:“哲学不是探讨真理或是关于真理的一门学问……对于哲学概念体系的钻研是给予概念体系重新凝视宇宙,开拓新的视觉角度和新的世界观以及新思路思维。”“平滑”思想是德勒兹各种复杂多变的哲学概念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平滑”贯穿于“褶子”、“块茎”、“游牧”、“解辖域化”、“生成”这些概念之中,包含着差异并存,和谐共生;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等基本特征,与之互相联系着(表1)。“平滑”是一个思想,穿插渗透于其他概念之中。因此,多种哲学概念与“平滑”思想在各个领域之中保持着相互联系、相互间又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差异性。比如哲学和美学方面、美学和建筑方面、建筑和音乐方面、音乐和文学方面等,它们之间都是保持着差异并存,和谐共生;有机连续,相互转化其“平滑”基本特征的形态方式。
德勒兹各种概念与“平滑”的关系 表1
“褶子”概念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他提出了“单子论”,认为“单子把外部的世界‘折’进来,内在的单子同时‘褶’到外部世界中去,构成了无限大而弯曲的宏观世界的奇迹,相互交合,相互折叠而连接在一起。”在巴洛克艺术,德勒兹认为褶子清楚表现出它的特征,褶子叠褶子,褶子之间弯来弯去。运用于建筑、雕塑、绘画等领域中,它们相互包含,各种各样的造型艺术、并在各式各样的弯曲的“褶子”包裹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谐共存,相互转换与渗透交叉,打开褶子,互相褶皱、折叠,形成无限延伸的“无穷的褶子”。由此看出,褶子与褶子之间,相互“平滑”,相互渗透,内外一致。“平滑”贯穿于褶子之中,和谐共生、相互连续与转化。
德勒兹的褶子在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础上折断的水平和垂直网站,图形,建筑空间概念的传统哲学概念,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德勒兹的褶子论中,可以解读出,世界到处都是褶子,褶子存在于万物,褶子生褶子,褶子依附于褶子,有无数个小褶子组成大褶子,相互连续的围绕循环着,没有限制。褶子的形态方式是弯曲,内外之间相互包裹。“平滑”与褶子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勒兹理解的褶子是一种游牧性质的“平滑”状态。它们不是单体存在大千世界之中,而是多种相关的事物,与之相关联的事物,相互连续的平滑其中,自由游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当代德勒兹的“褶子”哲学概念理论运用于各个领域,如:拓扑学、建筑学、精神学、艺术学等的思想和概念,创造了许多富有指导性的概念知识以及关于“褶子论”的理论思考延展及诠释,为艺术学术界的创造提供了实践的重要意义。“褶子不但是逻辑上的形式,并不只是折线,折来折去,最为重要的是褶子是另一种逻辑上的微妙转化。”“褶子虽然是有不同物质的组成,例如生奶油,它不容易断裂破碎,又如像坚硬且容易摔裂的花生,虽它的表皮呈现的是柔顺、“平滑”的形态。两者与相对立的矛盾、条纹、格网形式态度不一样,可以说是完全相冲突的另一种状态。“平滑”可以将不断连续与转化的元素相互联系,有机交合,和谐相融合……
红薯、花之类的植物的根茎(图1),在平时容易可见,在生态学里块茎呈现无中心、无方向、没有规则的基本状态。德勒兹的概念表述是:一个块茎不知道哪是开始,哪是终点方向。块茎意味着一种弯曲、不按照规则生长的“平滑”思维,块茎指向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平滑”。
图1 “块茎”的各种表现
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千高原》一书介绍到提到了“块茎”概念,描述块茎是一种多元“平滑”的状态。鉴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思是有几个人,因此也可以表述为各种各样的一帮人……我们必须互相帮助鼓励,相互多元化,与之“平滑”。他们具有独具特色的思想内涵在哲学概念中自由驰骋,具有差异性、平滑、拓扑、无中心,无边界地在无限制的游牧着。
“块茎是一个没有等级秩序的系统,它不会产生中心,但会一直不断持续地运动,它很多特点:多接触,异质性,反指裂变,地图制图学与贴花的原则,”也就是说,块茎是不符合规则的创造性思维,没有中心,无拘无束,自由生长。“平滑”贯穿于块茎之中,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
德勒兹的“游牧思想”是在很长时间的哲学概念创造过程中不断积累、解读而成,是德勒兹的哲学概念创造的成果,他的哲学概念生成皆是游牧,具有“平滑”性,游牧是一个哲学概念的集合。游牧犹如在一片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之上,放牧的人们会随着饲养的牛羊群随意停留草原的角落而自由的安置自己居住地点。游牧是无方向,无中心,无边界的思想“平滑”,思想的游牧式巡回。“平滑”贯穿于游牧之中,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
例如,人们使用的“互联网世界”、人们聚集的各样空间等都是典型的游牧空间。所有互联网用户组成了一个网络空间,虽然这个空间并不是一个实体空间,但是它们确实存在着,是每个互联网用户为一个点,通过网络空间联系着另一个互联网用户运动的点,它们之间并非起止关系,它们只是通过不断运动的被操作,没有规则的进行着自由开放的路线游动,人们彼此之间互相联系着,人们与“互联网世界”之间互相“平滑”。现如今的社会空间依然如此,只要是人们聚集的场所路线不确定,人们无中心的,无整体性的的空间皆是游牧,更“平滑”。
德勒兹认为游牧概念不是一种对立、矛盾思想,而是一种反思想。游牧空间是包含“平滑”,“平滑”是游牧的一部分,游牧是没有边界,自由、开放的游动在空间之中,并不是在封闭的空间中建立一个战壕的理性。游牧思想包含着“平滑”,“平滑”思想是游牧概念的其中一点,它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游牧思想呈现出多种形式,最“平滑”的“平滑空间”在德勒兹的理解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哲学理论家和思想家,只要我们能够打破传统城规,突破世俗,找出自己拥有的创造力,跳跃出面前的阻力,面前的一座座千高原。
挣脱辖域,思想开放,不受限制,多元、生成、流变的就是解辖域化。1995年约瑟夫·恰尔德斯等所编的《哥伦比亚现代文学与文化批评词典》中对“解辖域化”这一词的解释是:“此词源于德勒兹与加塔利‘解辖域化’一词是与更为宏阔的后结构主义解中心构想相联系的,指涉从所栖居的或强制性的社会和思想结构内逃逸而出的过程。这些结构在地理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辖域。对德勒兹和加塔利而言,精神分裂症是解辖域化的完美存在方式,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种生存模式。”
德勒兹在其“块茎”式的生成论及“千高原”的游牧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理论色彩的概念,如“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辖域化意味着某种等级制、中心论,意味着静止、封闭或固定的时空,而“解辖域化”则是强调努力摆脱既定辖域的束缚,旨在于创造新的流变、生成的可能性,不受任何限制,自由游动。对既有的辖域进行解辖域化或向自由逃逸之后,往往伴随着某种时空重构或“再辖域化”。这种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结构和领域。“平滑”贯穿于解辖域化之中,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
例如男人做女人的工作,女人做男人的工作,不受身份的限制,男女之间的“平滑”,思想开放,不受限制。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角度认为,它具有“平滑性”、多元性。在德勒兹的解读里,“解辖域化”具有生气勃勃,自由无羁,具有革命的或积极的潜力。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打破现存的辖域,以多元、生成、流变的精神解辖域化,孕育新的视界和可能。
生成是不断生长、自由流动,自由变化动态形成的过程。德勒兹的全部思想,都贯穿着对生成(becoming)而非存在(being)的强调。“生成”与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块茎”、“褶子论”、“分裂分析”、“欲望机器”、“游牧思想”、“无器官的身体”、“解辖域化”、“逃逸线”等关键词密切联系,反映了德勒兹的后结构主义差异哲学和流变思维的特质。“平滑”贯穿于生成之中,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
德勒兹与瓜塔里合作研究的文学作品《卡夫卡:走向少数族文学》,是探索两位著名哲学家在卡夫卡文学中随时可见的对于生成动物的主旨,趣味的解读。生成动物不是存在动物(be-ing-animal),不是文学修辞而是一种非人类视角的生成。生成动物并非它的主体是动物或者是模仿动物的人类,而是与主体相关的任何一切事物,与动物相关联系、某种关系的牵引等等。在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里,最重要的还是生成女人(becoming-woman),这个是生成最主要、最主旨的关键点。生成女人和生成动物一样,并非所指一种限定的主体,所有生成都从生成女人开始,都必须经过生成女人才能实现。德勒兹和瓜塔里强调说,不仅男人要生成女人,女人也要生成女人。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生成女人都是颠覆同一性的过程。生成具有“平滑”性,它突破界限,解辖域化。
生成概念意味着生成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多元化的主体关系,也就是说,生成具有多元、丰富、相互渗透、相互连续与转化的“平滑”特征。
综上所述,在德勒兹哲学概念褶子中,“平滑”是曲线状的,褶子是“褶”进去的,“折”出来的多变相互折叠在一起的表现形式。折叠并不是要推崇一种曲线、折线风格,而是要保持一种生成逻辑,平滑也是如此,这个是十分关键的理念。“平滑”思想与德勒兹的其他哲学概念有着相关联的理论体系,与游牧、块茎、解辖域化、生成概念相互交叉,交合,有机相连续的贯穿于其中,皆具有突破界限,相互连续与转化基本特征。
德勒兹的“平滑”思想与他的哲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他的“平滑”形容自由、开放、不受理性束缚的思想,他的思想逃离了现实文化和社会背景带我们进入一个“平滑空间”,一个不受束缚的等级制度而是由多元性决定的国家。“平滑空间”研究探索是以德勒兹“平滑”思想展开的研究探索,其研究状况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平滑”思想内容丰富,自由多变,“平滑”不是摒弃差异,而是强调差异与生成,采用差异混合的组合方式实现各种强度的流动。“平滑”生成的是一种柔性系统。“平滑”是一种连续的形态发展,以连续的方式将各种差异元素混合在在一起,并保持各种元素的差异特征,以更为柔性的力量对中心化和总体化进行反驳。
“平滑”思想的内涵具有相互转化思辨中,在其哲学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运用哲学概念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作品的设计灵感,理论相互穿插转换,建构了德勒兹的哲学概念与创作方法之间的平滑关系。德勒兹的哲学概念建立在具有差异元素的动态整合,具有复杂多种多样的视觉角度,突破了线性、固态的欧氏几何空间逻辑,构建一种自由流动,开放的空间形式,它们提供创造空间运动模式与思维动态模式的新颖思路,提倡当代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创作技法突破理性思维,崇尚多元为主体,延伸到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平滑空间”理论赋予一种可转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各种哲学概念中的解读,我们需要带着思辨性的多元化去解读,其哲学内涵的互相联系着,有机连续并且相互转化,穿叉渗透其中。在德勒兹的哲学概念中,时刻强调着反对理性、崇尚多元的重要意义。“平滑”思想的内涵分析为当代建筑师的作品及建筑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启发意义。例如格雷格·林恩是受德勒兹“平滑”思想的直接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他的理论著作有《滴状物》、《建筑的曲线性—折叠的、柔顺的、平滑的》等。扎哈哈迪德是受德勒兹“平滑”思想的间接影响,她的设计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平滑空间”。
“平滑”对“平滑空间”建筑形态探索的影响及代表人物 表2
“平滑”思想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美学思想,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思维。同时,“平滑”理论的内涵探索研究,是目前热门的建筑理论,成为当代建筑创新的大潮,不断创新才不断发展。德勒兹哲学概念的诠释,同时“平滑”思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形成了无中心,突破边界的限制,有机相连接,相互过渡,呈现出事物与相关联系事物之间的不对立、相互转化成“平滑”关系重要理论概念。因此,德勒兹的“平滑”为当代“平滑空间”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空间形态做出了建筑理论基础,提供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