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2020-01-13 05:58司安创陈传新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4期
关键词:髓质低密度实质

司安创 陈传新(通信作者)

214174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1,江苏无锡

243000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影像科2,安徽马鞍山

肾透明细胞癌(RCCC)是肾癌中最常见病理类型,约占70%~80%[1-2],多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笔者收集、整理经病理证实RCCC 患者16例临床资料,并对其CT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1月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RCCC 患者16例的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80岁,平均62.3 岁;其中上腹部不适1例,腰背疼痛不适3例,腰部疼痛不适且伴肉眼血尿1例,仅为肉眼血尿1例,其余10例无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检查,行Ⅲ期动态增强检查,层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为0.984∶1,FOV为40 cm,矩阵512×512。增强对比剂为碘帕醇,剂量为80~10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为3.0 mL/s,于注射后25~35 s、80~100 s、2~4 min 分别进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扫描时嘱患者屏气。

结 果

CT 表现分析:16例患者均为单发,左肾7例,右肾9例;肿块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为2.2~10 cm,平均5.8 cm;其中位于肾脏实质内3例,不同程度凸出肾轮廓之外13例;3例为均匀实性密度,3例大部分为实性、伴少部分坏死囊变区,10例病灶坏死囊变明显;平扫病灶实性部分等低密度12例,低密度2例,等稍高密度2例。1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快进快退的强化方式,即明显强化,且强化峰值在皮髓质期,CT 值为90~210 Hu,实质期不同程度密度减低,排泄期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图1)。皮髓质期明显强化1例,但峰值在静脉期;坏死囊变明显1例,实性成分皮髓质期轻度强化,实质及排泄期延迟强化。病灶内显示粗大血管3例;病灶内见点状及小片状钙化3例;边界清晰8例,完整包膜2例(见图1B)。16例患者均未见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腹膜后间隙未见淋巴结转移。

术中及病理所见:16例患者均手术切除,其中10例肿块包膜完整。①大体病理所见:肿瘤质软,呈圆形或卵圆形;切面呈金黄色实性,肿块与正常肾组织存在纤维性假包膜;常因出血、坏死、钙化和囊性变而呈多彩状。②镜下示:肿瘤细胞较大,胞质内见含有丰富糖原及数量不等脂类物质沉积;肿瘤细胞呈实性团索状排列,形成实性细胞巢,其间见间质分隔,间质内见特征性的丰富窦状血管。

讨 论

图1 CT表现分析

流行病学特点:RCCC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常无症状,可能有轻微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临床典型表现为血尿、肾区疼痛和肿块,但三者同时出现概率较小[3]。本研究中6例以血尿或腰腹部不适就诊,其他10例以体检发现或进行腹部其他脏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CT 影像表现特点:①肿瘤呈圆形、类圆形,多数是位于肾皮质的界限清楚肿块。有时仅见肿块主体位于肾外病例。此特点与肿瘤多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有关,本组13例具有此生长特点。②肿瘤较小时密度常均匀,当瘤体较大时坏死囊变明显,表现为不均匀密度。本研究中,13例瘤体直径>3 cm,均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囊变、出血,具有随瘤体增大,囊变、出血越明显趋势;其中3例伴有钙化,与文献报道相符,提示肿瘤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与肿瘤较大时肿瘤本身血供相对缺乏有关[4]。平扫实性部分以低或等低密度多见,肿瘤细胞内含有脂质是低密度的病理基础之一。③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对瘤周正常肾组织压迫刺激纤维组织增生,环绕瘤体形成假包膜。CT表现为皮髓质期和实质期环绕瘤周一层低密度环,排泄期及平扫显示不清。文献报道,病灶越小,假包膜的发生率越高[4-5],反之亦然。本组2例CT 显示包膜,8例皮髓质期及实质期显示肿瘤边界清楚,提示包膜存在,病理切片显示此10例均有包膜,且6例无包膜者瘤体均较大,与文献报道相符。④肿瘤具有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5-9],皮髓质期强化程度与同样富血供的肾皮质相近,甚至高于肾皮质;实质期由于肿瘤内对比剂的快速消退,相对于肾实质为低密度;排泄期密度更低。此型强化方式可能与肿瘤血供丰富及间质内丰富的窦状血管有关。本研究中,具有此型强化方式的肿瘤皮髓质期CT 值为90~210 Hu,且大部分>100 Hu,其中3例于此期见粗大肿瘤血管。⑤少数RCCC 表现为皮髓质期强化明显、强化峰值在实质期和皮髓质期轻度强化、实质期与排泄期延迟强化的强化方式,本研究中各有1例。部分晚期患者可伴有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及邻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12],本研究组均未发现,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或发现较早有关。

RCCC的鉴别诊断:①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肾内最常见良性肿瘤,其典型表现为瘤内含有明确脂肪,易于诊断。而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与透明细胞癌混淆。前者平扫多呈稍高或等密度;具有外向生长的特点,常表现为“劈裂征”,即呈楔形挤入肾实质,此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特征性表现;无包膜,也元血管瘤栓形成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而透明细胞癌多为低密度,也很少发生“劈裂征”。②嗜酸性腺瘤:为肾少见良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瘤内中央延迟强化的星芒状瘢痕为其特征性表现。③乳头状细胞癌:为肾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肿瘤乏血供,多表现为皮髓质期轻度强化,实质及排泄期延迟强化[13]。④嫌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起源于肾集合管,所以肿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处,皮髓质期中度强化,峰值出现在实质期,排泄期下降,也可表现为渐进性延迟强化。病灶中央可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无延迟强化的瘢痕[14]。

综上所述,RCCC临床上较常见,日常工作中结合病史,根据肿瘤部位,包膜的有无,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出血情况,尤其是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猜你喜欢
髓质低密度实质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
多带宽DTI-IVIM技术评估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价值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技术在肾脏皮髓质分离中的应用及时间参数优化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诊断价值的初探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