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0-01-13 05:58李君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4期
关键词:还原酶脂蛋白类药物

李君

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 无锡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患者。近年来临床数据报告显示,冠心病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症状的原因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致使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胸痛和胸闷等症状[1]。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冠心病发生发展与患者血脂有关,因此通过控制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生率[2]。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高脂血症和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既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还可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此药物可以发挥抗炎效果,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弹性;减少胆固醇,从而改善血管痉挛的情况,控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控制纤维帽的破损,从而避免血栓形成;长时间服用此药物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情况,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情况发生,更可调节心肌重构,提高预后效果。此外,他汀类药物联合活血化瘀药物以及扩张血管药物可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氧缺血情况,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机体不适。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理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冠心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40~78岁,平均(55.4±4.7)岁。

方法:60例患者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20 mg/次,1次/d,均治疗1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情况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6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60例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60例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为(5.84±0.44)次/周,持续时间为(6.76±0.35)min/次;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为(3.13±0.12)次/周,持续时间为(3.97±0.16)min/次。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6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s,mmol/L)

表1 6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s,mmol/L)

时间 n 低密度脂蛋白 甘油三酯 血清总胆固醇治疗前 60 1.88±0.31 3.10±0.45 4.97±0.51治疗后 60 1.35±0.23 2.34±0.34 4.12±0.44 t 5.534 5.344 5.638 P<0.05 <0.05 <0.05

讨 论

在冠心病发生、进展的过程中,其血脂水平发生着改变,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为了更有效地清除冠状动脉血管内的血栓,改善血流,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调脂,使TC、TG、HDL-C 以及LDL-C 等血脂水平恢复正常,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维持血脂水平的稳定,对于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他汀类药物是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其对于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有着良好的阻滞作用,可降低TC、TG、LDL-C水平。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刺激LDL 受体活性,有效清除LDL-C,达到降脂的效果,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进而达到防治冠心病的良好效果。他汀类药物乃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可有竞争性的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阻断了羟甲基戊酸的代谢途径,使得细胞中的胆固醇合成量显著降低,并由此起到了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的目的。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有效抑制载脂蛋白B-100的合成机制,以有效降低脂蛋白的分泌量。诸多研究表明,在现阶段中,阿托伐他汀仍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见他汀类药物,可减少血液中的脂质浓度,提高粥样斑块稳定性,抑制斑块进展,并具有显著的抗感染以及抗血栓等作用。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①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细胞会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对血管舒张收缩与生长进行调控,避免形成血栓和血小板黏附情况。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协调内皮细胞分泌,促使内皮细胞生成乙酰胆碱,还可避免血管扩张和细胞黏附。②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稳定:平滑肌细胞会与脂类、增生巨噬细胞和纤维组织形成粥样斑块,核心为胆固醇、坏死物质和胆固醇脂,且外周有较多纤维组织包绕。由于他汀类药物能使斑块脂类物质含量获得显著降低,还能够减少蛋白水解酶含量,促使血流剪切力下降,以此提升斑块稳定性。③调脂作用:由于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还原酶参与到细胞胆固醇合成中。因此他汀类药物可以起到降脂作用,利用还原酶能够阻碍胆固醇合成,提升细胞膜脂蛋白表达水平,还能够减少胆固醇和脂蛋白浓度[3]。他汀类药物存在侧链部分,与还原酶结构比较相似,并且与还原酶存在竞争关系,能够对还原酶活性产生抑制效果。④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他汀类药物能够对平滑肌细胞合成起到抑制效果,还能抑制异戊二烯活性和平滑肌迁移、增殖。据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利用透视电镜能够对平滑肌和主动脉超微结构进行监测,并且分析血管平滑肌受到血脂康的作用[4]。通过应用血脂康,能够阻止内膜迁移,抑制高胆固醇患者的平滑肌细胞,促使其转化为合成型。⑤改善血流动力学: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合并高胆固醇的患者,能抑制血小板集聚,降低血浆纤溶酶水平,还能够促进血小板凝血功能恢复,降低血管黏稠度,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供血功能。

临床应用:①降低冠心病发生率: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属于核心预防药物。②预防中风:他汀类药物能够明显抑制脑部动脉斑块和脑外动脉斑块,促进斑块稳定,进一步稳定脑血管,使中风发病率降低。③保护糖尿病肾功能: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能明显抑制肾小球膜增殖,避免肾动脉硬化,还能明显改善肾病代谢异常症状。④抗癌作用: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以此加强疗效,还能够降低抗癌药物的毒性。

不良反应:近年来研究报道指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比较高,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5]。一般,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出现流感症状、消化不良、便秘以及口干舌燥等不良反应,但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在停止服药之后各不良反应症状会自行消失。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肌病,当患者出现肌病后,应及时停药,对患者血清肌酸激酶进行检测。针对老年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退化、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来说,给予他汀类药物极易导致其出现肌病,且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为大型手术患者、败血症患者以及癫痫患者。

本次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仅可改善患者机体血脂情况,还能减少心绞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从而获得患者高度认可。因为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好,对机体安全性较高,符合临床需求。但也有相关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机体会产生肌痛、肌炎以及横纹肌溶解等情况,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相关血清酶学指标的监测,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整体治疗效果。因为冠心病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故在治疗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宣教,使患者认识到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从而遵医嘱用药。同时,告知患者不要有治疗抵触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利于疾病康复,在治疗阶段,有任何不适症状即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疑问医护人员进行正面解答,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依从性,利于整体治疗。此外,他汀类药物可有效发挥其抗炎效果,使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得到疏通。由此,调节血管舒张的同时降低患者机体内的胆固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需要注意的是,男性和女性的血药浓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男性和女性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给药,老年患者的低密度值蛋白高于青年人。本次研究中给予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冠心病,结果显示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

本研究给予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血脂水平,且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总之,给予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具有显著作用,能够降低胸痛、胸闷等不适感,还能够对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进行调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还原酶脂蛋白类药物
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
发酵液中酮基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构建
羰基还原酶不对称还原®-6-氰基-5-羟基-3-羰基己酸叔丁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