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蕾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相对于成年人,小儿的肠胃调节功能较差,会增加腹泻的发病率[1]。而根据中医可将腹泻分为脾胃虚弱型、肠胃湿热型及寒湿阻滞型等,患儿发病后较为常见的原因为脾胃虚弱型,主要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并且小儿先天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满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大便次数增多。而导致病情反复时好时坏。并且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与积食引起的腹泻可同时存在,脾胃虚弱可引起小儿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可致积食,从而引发腹泻;另外还会因母亲生活方式及营养素缺乏遗传[2]。小儿腹泻的危害不止呕吐、拉肚子等症状,大量、频繁腹泻不仅会引起水电解质平衡,还会造成小儿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甚至导致昏迷,危及生命。并且小儿腹泻的治疗需要一定疗程,不得急于止泻,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应将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及营养不良作为治疗首要目的,将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作为最终理想。也就是中医上说的健脾益胃。使得脾健胃舒,才能运化水谷,升腾气血保证身体正常运转,小儿得以康健。若治疗方式不合理会加重患儿疾病[3,4]。因此,治疗时合理、科学选择药物成为重要举措,有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有显著作用,可改善患儿的症状同时增强体质。本次研究,即探讨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参苓白术汤剂于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治疗的重要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84 例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患儿,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1~10 岁,平均年龄(5.34±2.31)岁;观察组中,男21 例,女21 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5.94±2.14)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均知晓此次观察;②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③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基础疾病;②合并精神疾病患儿;③同期参与其他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施以常规西药治疗,服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415,规格:2 g×12 袋)用法用量为:选择温水冲服,≤1 岁患儿2 g/次,2 次/d;1~2 岁患儿4 g 次,2 次/d;3~6 岁患儿4 g/次,3 次/d;≥7 岁患儿6~8 g 次,2 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规格:1 g×10 包)用法用量为:≤2 岁患儿1 袋/次,1~2 次/d;>2 岁患儿1~2 袋/次,1~2 次/d,使用时用温开水或牛奶冲服使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参苓白术汤剂治疗,该方选择党参、炒白术、苡仁、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白扁豆、桔梗,砂仁。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选择取浓缩药汁100 ml 早晚各服1 次,服用时注意温热后即可口服。两组患儿均治疗7 d,治疗的同时注意患儿的饮食,母乳喂养的患儿注意少食多餐,母亲禁忌辛辣刺激等食物;奶粉喂养的患儿注意减少更换奶粉的次数,少食多餐;另外对于其他患儿应吃清淡流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嘱咐并帮助患儿多饮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体征正常,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的体征基本正常,症状改善≥50%,食欲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体征不稳,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食欲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等。③对比两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排便性状变稠时间、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儿显效14 例、有效15 例、无效13 例,总有效率为69.05%(29/42);观察组患儿显效19 例、有效21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5.24%(40/42)。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02<0.05)。
2.2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腹胀(3.10±0.11)分、食欲不振(3.05±0.24)分、恶心呕吐(2.69±0.21)分、面色萎黄(2.21±0.31)分;观察组腹胀(2.54±0.21)分、食欲不振(2.01±0.35)分、恶心呕吐(1.64±0.25)分、面色萎黄(1.08±0.34)分。观察组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5.309、15.882、20.842、15.916,P=0.000、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排便性状变稠时间、恢复时间对比 对照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6.36±1.31)d、排便性状变稠时间(3.64±0.31)d、恢复时间(5.94±1.64)d;观察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5.15±1.02)d、排便性状变稠时间(2.31±0.36)d、恢复时间(4.61±1.31)d。观察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排便性状变稠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3、18.143、4.106,P=0.000、0.000、0.000<0.05)。
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发病后可引起大量脱水,引发电解质紊乱,从而增加小儿生命危险。该病起病较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水分、电解质丢失,因此小儿发病后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最大程度避免电解质失衡[7,8]。治疗小儿腹泻选择药物的同时,也需要以平衡电解质为主,最大程度保证患儿安全,促进患儿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治疗时间、排便性状变稠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西医治疗包括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两种西药联合治疗可快速消除患儿症状,见效较快,西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携带方便,易冲服,适宜儿童消化,同时因多数药物无味或微甜利于患儿用药,西药虽效果好,但对于小儿来讲,因由于化学方法制成,难免会有副作用,不适用于小儿服用[9-11]。但西药与中药联合使用不仅能够提高疗效,还能达到西药治标,中药治本的目的,在发挥自身作用机制的同时,共同作用于疾病,明显缩短治疗时间[12]。参苓白术汤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君,健脾益气,治其本;薏苡仁和胃渗湿以治其标而为臣,小儿气虚日久,阴津不能四布、白扁豆、山药、莲子肉和胃养阴而为佐;砂仁行气暖胃亦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以达病所,为使。其药合在一起共奏补气健脾渗湿和胃之功效。通过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比西药针对性更强,且适用于广泛人群,并契合小儿发病机理,对患儿脾胃虚弱型腹泻补脾胃之气,行脾胃之湿。且该药物的气香味甜,适用于小儿服用。并且可通过药物的搭配,抑制肠管收缩,增强肠管对水及氯离子的吸收,调节胃肠运动,改善患儿的新陈代谢,平衡水电解质,促进消化,同时还可提高小儿自身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参苓白术汤剂于脾胃虚弱型小儿腹泻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缩短平均治疗时间、排便性状变稠时间,并促进患儿较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