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星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汪建民,主任医师,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将现代整脊疗法与传统推拿手法相结合或配合针灸、中西药物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疾病。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包括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颈型和交感神经型5种类型,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占比较高[1-2],且其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本文介绍汪建民教授应用推拿手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椎间盘及颈椎的附件退变是本病内因,外伤及受寒是本病外因。现代中医理论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引起太阳经经枢不利,致痹阻经脉或气血不足,经络失养;长期劳损、外伤及机体炎症可导致肝肾不足,使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采用以针刺、推拿、方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杨杰[3]研究表明,针刀配合桃红四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疼痛,提高疗效。马云玲等[4]应用针刺联合牵引配合综合护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表明应用针刺及牵引配合综合护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王建芳等[5]研究发现,手法整复联合颈三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改善预后。高丛珊等[6]研究发现,扶阳罐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汪建民教授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邪侵袭,劳损引起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外邪多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致经络瘀阻不通,营卫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痹。《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其中久坐与现代人长时间伏案工作相应,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气能生血,气虚则易血虚,不荣则痛。临床以内外兼具、虚实夹杂多见。
2.1 推拿手法 汪建民教授应用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步平衡法[7]。①理筋:采用手法放松软组织的同时配合头部运动,主要手法包括法、揉法、拿法、拔伸法等。汪建民教授尤善用法,在操作时力量需张弛有度,同时配合患侧上肢或头部的被动运动,可增强治疗效果。②正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整脊疗法。常用的整脊方法主要有颈椎拔伸下旋转定位扳法、颈椎旋转斜扳法及颈椎短杠杆手法,其中脊柱短杠杆手法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作为骨杠杆。颈椎手法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医者两手协调,先行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并慢慢侧屈至15°左右,待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时,医者突然扩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3°~5°,同时拇指向内顶推颈椎横突[8]。③辨证治疗:分析患者的具体症状后对症论治,针对不同颈椎病类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颈部或肩背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疼痛,颈部僵硬,运动时不同程度受限或痛性斜颈,患侧上肢重胀、无力,握力减弱及上肢放射性疼痛[9]。在行理筋手法时,治疗部位一般在颈项部、肩胛部、后枕部、头部两侧、风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天宗、秉风、曲池、合谷、极泉等。采用正骨手法时,根据患者上肢疼痛部位给予具体操作,若放射部位为前臂桡侧至大拇指,则正第5~6颈椎;若放射部位扩大至拇、食、中指,则正第6~7颈椎;若放射至尺侧及小指部位,则正第7颈椎至第1胸椎。同时在局部予以一指禅手法,搓揉上肢,抖上肢。通过三步平衡法减轻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解除神经根受压及受刺激的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整颈椎的内外平衡。
2.2 针刺手法 研究表明,针刺调节脊柱两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10]。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取腧穴主要分布于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使用总频率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颈夹脊、风池、天柱、阿是穴、肩井、大椎、颈百劳、后溪、大杼、肩外俞[11]。汪建民教授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选穴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又加入其治疗特色。治疗时将风池作为首选穴位,颈夹脊、百会、大椎、风府、天柱为主穴;出现手太阳经证者,加颈臂、少泽、后溪、关冲;有明显肢体麻木者,加患肢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进针后常规行针,得气后留针30 min。平素体虚者,常用缓慢进针法,针刺部位较浅,以轻刺激为主;平素体质较健壮者,常用快速进针法,针刺部位较深,以重刺激为主。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联合汪建民教授的操作手法,达到舒筋活络、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2.3 配合治疗 汪建民教授治疗颈椎病时,以推拿手法开始,时间为15~20 min;加针刺治疗,时间约为30 min,若患者针感不强烈,继续行针至患者再次得气。长期姿势不良,无法良好配合治疗者,加颈椎牵引以增强治疗效果;肌肉酸胀明显,平素寒湿体质者,加拔罐疗法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患者,男,39岁,2019年7月12日就诊。主诉:颈部疼痛不适伴左上肢放射痛1周。患者1周前出现颈部疼痛不适,伴左上肢放射痛至拇、食、中指,休息后未缓解,遂至门诊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及手术史。刻下症:颈部疼痛不适,左上肢放射痛,拇、食、中指麻木明显,睡眠欠佳,少气懒言,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脉弦。查体:后颈肌肉紧张,第5~7颈椎左侧压痛明显。压颈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第5~7颈椎呈退行性变,第6颈椎棘突向左偏移,第6~7颈椎间隙变窄。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气虚血瘀型)。予以手法、针刺及拔罐治疗。①手法:左侧颈部法配合头部运动,一指禅推第4~7颈椎,拿捏颈部,手法正第6颈椎,横擦左侧背部,搓揉、抖左上肢,拔伸左侧关节。②针刺:取风池(双)、颈夹脊穴(双)、合谷(双)、曲池(双)、臂臑(左)、手三里(左)、外关(左)、百会、风府、大椎,直刺13~25 mm,风池、风府行泻法,夹脊穴、手三里行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③拔罐:取肩井、天宗、大椎,时间8 min。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连续治疗1周,患者左上肢麻木感消失,颈部疼痛不显,要求停止治疗。嘱患者减少低头伏案时间,保持心情舒畅。1个月后随诊,病情未复发。
按语:患者伏案日久,气血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复感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不通则痛。治法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舒筋活络为主。推拿手法侧重于治疗机体“筋”系,整脊手法注重于“骨”系,针刺调节“筋-骨”之间的联系,此为汪建民教授擅长的“筋骨同治”法[12],可达到行气活血、温养经脉、止痛的目的。
汪建民教授临证擅于从整体与局部综合考虑,治疗时以推拿结合针刺手法为主,现代机械及传统拔罐疗法为辅,体现动则通、松则通、顺则通、荣则通的中医理念,从人体阴阳平衡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