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佩 魏惠平 杨 倩 张世安 杨禄萍 王 昱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变化迅速,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涉及多系统症状,应用中医四诊尤其是问诊进行病史采集总结难度大,准确性和系统性下降,且易受到现代医学思维的影响,导致中医辨证论治茫然不知所从,进而影响中医临床诊疗效果。笔者认为,病史采集时基于“十问歌”使病史采集系统化、层次化,结合望、闻、切诊,以十问内容为纲,综合四诊为目,纲目互参,得到准确的四诊资料。问诊是获取患者“自体感”的症状表达,再结合医师望、闻、切的“他体感”感知来采集病史,并将“自体感”和“他体感”相结合的资料[1]。临证四诊合参,为急危重症患者获取完善的病史资料,对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准确系统的临床辨证信息,同时可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结合“十问歌”的病史采集体系,来探讨中医急危重症的辨证思维方式,以促进中医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笔者兹以此抛砖引玉,以求同道指正。
“十问歌”首见于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总结归纳出了系统的中医病史采集方法。其内容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2]。“十问歌”不仅包括问诊的内容,还包括了整体诊疗过程和思维方式,是结合四诊病史采集和临床思维的歌诀,对系统的中医病史采集和思维方式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对后世中医学影响很大。清代陈修园把张心在的改订版“十问歌”收录于《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中[3],作为中医学基础入门知识被后世广为传颂。陈氏删除了张氏十问歌中的非问诊内容,增加了旧病、病因、服药、妇儿和传染病问诊项目,使问诊内容更加全面,但是失去了张氏十问歌的四诊及思维过程,变为了纯问诊歌诀。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4]收录了陈氏十问歌,应用于现代中医教育,且被后续多版中医诊断学统编教材沿用,在广大中医医学生及工作者中广为流传。由于现代中医临床工作发生变化,华良才结合教学和临床特点,根据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及要求》修订了十问歌,增加了现代病案书写相关的一般情况、诊疗经过、个人及家族史等病案书写内容,但是由于其内容繁复,辨证指导意义不强,在临床没有全面推广。现代临床专科化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些专科十问歌,如“肺病十问歌”[5]“耳鼻咽喉科十问歌”[6]“脾胃病十问歌”[7]等,其内容对专科问诊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老膺荣医师编写“问诊补遗歌”,结合现代疾病谱变化对“十问歌”内容有所补充,使中医问诊内容更精细化,并对问诊技巧进行了总结,以提高问诊质量,达到“问着不觉烦,病者不觉厌”临床效果,提高了中医临床治疗水平[8]。综上可知,“十问歌”起于明,兴于清,而繁华演变于现代,促进了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进步。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八纲是中医辨证的纲领,又是中医学认识论的纲领,其较为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辨证法思想。八纲辨证提出首见于张景岳的“二纲六变”,与“十问歌”为同一人总结创立,因而在临床中两者互参应用,更能体现八纲辨证思维的特点[9]。一问寒热为辨别机体阴阳盛衰、病邪寒热性质和病位表里。二问汗,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表而成,《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变化,可反应机体阴阳平衡,病位表里,病邪寒热及邪正虚实之变化。三问头身,“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查表里”,问头身表里阴阳虚实均可辨。四问便,二便为一身门户,通过二便辨别病邪寒热和脏腑虚实。五问饮食以辨别脾胃及有关脏腑的虚实和感邪之寒热,在危重症患者“有胃气则生”,因而通过饮食可察脏腑虚实,以断生死。六问胸,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问胸以察脏腑正邪之虚实,以定补泻之法。七问聋,耳为宗脉所聚,少阳之经,肾脏之官,心之寄窍,肝胆经循耳,脾胃运化升清以养耳,故问耳可辨脏腑虚实。八问渴以察里证之寒热虚实[1]。九以切脉望色,四诊合参,以辨机体血气之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十从机体之偏颇状态投以药物之偏颇气味以治疗,则病去神安,疾病得愈[10]。张氏之“十问歌”以阴阳为纲,表里虚实寒热为目,抓住疾病主要特点,总结问诊特色,在结合切脉望色闻气,四诊合参,到根据病气确定药气的治疗方案,完整体现了从病史采集、辨证分析、治疗处方的辨证分析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临床辨证思维体系。急危重症患者可以通过这种体系快速获得临床资料,以八纲体系梳理,快速准确地制定辨证治疗方案,促进急危重症的治疗思路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以六经分病,通过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应的证候概括,确定临床治疗方案[11]。急危重症患者病史采集困难,难以明确辨证施治,然而通过“十问歌”之问诊体系,可以快速获取六经各经证的主症,就能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以主症为辨证之首当,则能进一步理清病因病机方向,提高治疗效果[12]。太阳病是风寒侵袭肌表,邪正相争,营卫失和,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头身和脉色即可知太阳病,结合问汗可辨别太阳中风及伤寒,问渴可辨温病,问饮食、胸和二便可辨太阳蓄水、蓄血证。阳明病是胃家实,阳热亢盛,胃肠燥热,以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汗和脉色可辨阳明病,结合问渴、二便及胸可辨阳明经证及腑证。少阳病是邪犯少阳,枢机不利,临床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饮食、头、胸即可辨少阳证,结合二便之大便秘,可辨少阳兼阳明里实,小便不利兼饮停阳郁。太阴病是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口不渴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二便、渴、胸可辨太阴病。少阴病为伤寒六经后期,心肾阳气均虚,临床表现可分为从阴寒化和从阳热化两类证候。少阴寒化证是阳气虚衰,病邪从阴化寒,阴寒独盛,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为主证,十问歌之问寒热,二便,饮食即可辨少阴寒化。少阴热化证是阴虚阳亢,病邪从阳化热,临床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为主证,“十问歌”之问胸和渴即可辨太阴热化。厥阴病是伤寒后期,阴阳胜复,寒热交错,临床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主证,“十问歌”之问饮食,渴和胸即可辨厥阴病[13-14]。急危重症的特点是病情轻重不一,轻到普通感冒、胃肠炎,重到心衰、肾衰、呼衰、休克等濒临死亡的患者及抢救,其广泛的疾病谱给我们展现出了六经病的所有病程阶段[15]。在临床中通过“十问歌”快速提取主症,得出六经病,结合次症总结分析六经病因病机,确定临床急危重症的治疗方案,最能体现经方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效果。
脏腑辨证是临床以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收集四诊资料进行临床诊疗的辨证方法。根据“十问歌”之胸、头、汗来心病辨证,心主血脉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心藏神表现为头晕、失眠、健忘等。心之液为汗,心阳化热蒸津为汗,汗之变化反应心阳变化。其他如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故通过问二便,聋可行肾病辨证。肺主气,司呼吸,宗气积于胸中,行呼吸,通过问胸进行肺病辨证;脾主运化,通过问饮食行脾病辨证。肝主疏泄,通过问胸、饮食和二便,以察肝疏泄气机功能,行肝病辨证。“十问歌”简洁地总结了各脏腑的代表性症状,以求临床能快速抓住主症,确定疾病,辨别主证,达到辨症、辨病、辨证三者结合的急危重症治疗体系[16]。
清代温病学发展迅速,形成了温病独特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结合“十问歌”之寒热,汗,头身,心胸,二便和渴以对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进行辨证治疗。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将外感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结合“十问歌”之寒热,汗,头身,心胸,二便和渴等内容,抓住三焦主症,以指导临床三焦辨证治疗。
患某,女性,69岁,农民,2019年8月6日初诊。患者主因“发热、头痛、纳差6 d”就诊。既往干燥综合征病史,服用甲泼尼龙片(美卓乐)4 mg/d已2年。患者于8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0℃,无恶寒,头面部汗出,身上无汗,头痛,大便干燥,夜尿多,纳差,不思饮食,疲乏无力,全身困重,口干,不思饮水。就诊社区门诊,按照感冒对症处理,无改善。3 d前于某医院急诊就诊,查登革热NS1抗原(金标)阳性,WBC 3.82×109/L,PLT 116×109/L,予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仍反复发热。查 WBC 2.8×109/L,PLT 11×109/L,FIB 1.64 g/L,APTT 48.3s,AST 145 U/L,ALB 28.7 g/L,症见:精神萎靡,间断发热,无恶寒,头面汗出,身上无汗,头痛,大便干燥,小便少,夜尿多,纳差,口干,口苦,干呕,不思食、水,疲乏无力,全身困重,胁下两侧胀满,少气懒言。舌淡红干燥,上有裂纹,无苔,脉沉细。西医诊断登革热,中医诊断少阳证。治疗上给予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柴胡25 g,黄芩9 g,人参9 g,生半夏13 g,炙甘草9 g,生姜9 g,大枣 9 g,泽泻20 g,猪苓 12 g,茯苓12 g,桂枝7 g,白术12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用上方1剂后,精神状态好转,无发热,头痛缓解,纳差乏力改善,四肢出现皮疹,色红,大便1次,复查PLT 20×109/L。守方2剂,发热、头痛、纳差消失,四肢皮疹开始消退,仍有口干,舌淡红干燥,上有裂纹,无苔,脉沉细,复查PLT 116×109/L。故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48 g,黄芩18 g,炮姜6 g,炙甘草12 g,桂枝18 g,天花粉24 g,牡蛎12 g。服用3剂后口干好转,皮疹消退,舌上可见淡淡的新生薄白苔。
按:本案患者素体阴虚,结合十问快速得出主症:间断发热,头面汗出,头痛,胁下两侧胀满,便干,小便少,夜尿多,纳差,口干,口苦,干呕,不思食、水,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舌淡红干燥,上有裂纹,无苔,脉沉细。患者外感疫毒之邪,见口干口苦,干呕,为邪郁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结合《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故快速选方为小柴胡汤。患者既往阴虚,津液运行失常,故见舌淡红干燥,上有裂纹,无苔,故合五苓散以化气布津。两方合用共奏和解表里,化气布津,促进表邪外解,内热得清,津液疏布之效。服药后发疹热退,邪透表而出。后期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改干姜为炮姜,以防干姜辛热耗液伤津,取炮姜温中运脾,守而不走。正如左季云所说本方为“解表里而复津液之温清方也”[17],以达到解表固中复津液的作用。
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作为急危重症的集中收治中心,患者病情危重紧急,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变,病史采集困难,临床辨证困难,治疗效果差,对低年资中医医师形成了很大的困难,进一步影响了急危重症患者中医的使用及中医人的信心。而通过围绕“十问歌”进行病史采集的应用,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快速系统的收集四诊资料,抓住主症,形成一套系统的有层次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辨证方法,达到对急危重症患者准确快速辨证治疗的目的,提高辨证论治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发挥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优势,促进中医在急危重症中应用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