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治疗经行面部痤疮经验※

2020-01-12 20:07林闻娇肖群文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1期
关键词:林莉经行蒺藜

任 磊,林 莉,林闻娇,肖群文

(1.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昆明圣爱中医馆,云南 昆明650200;2.云南电视台,云南 昆明650032;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650032)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疾病,好发于面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为主要表现。中医称痤疮为“粉刺”“酒刺”等,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面疮候》:“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经行面部痤疮随月经规律呈周期性发作,月月如期而至,经久难愈,影响美观。

林莉主任是第1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姚克敏学术经验继承人,为姚氏妇科流派第7代传承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行医50载,贯通中西医理论。林莉主任治疗经行面部痤疮具有一套独特辨证治疗体系。笔者有幸师从林莉主任,继承姚派学术思想及经验,成为姚氏妇科流派第8代传承人。现将林莉主任治疗经行面部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林莉主任提出,经行面部痤疮属“经期杂病”范畴,指女性在行经前3~7 d或经期颜面部出现痤疮,多见于额头、面颊两侧及唇周三角区,经后逐渐消退,并呈周期性反复发作,该病以青春期女子多见。经行面部痤疮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呈周期性发病。月经为胞宫周期性出血,故体内的气血亦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1]。林莉主任强调,应注重女性月经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将经行面部痤疮病因病机主要归纳为两类。其一为血虚生风。《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杂病广要·身痒》云:“经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林莉主任认为,女子以血为主,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最易伤阴耗血。适值经行,阴血下注冲任,阴血亦虚,血虚生风,风动则痒,扰于腠理,搏于颜面肌肤,遂发经行痤疮。其二为肝郁化火。姚氏妇科认为肝之疏泄失常,与女子病变关系密切,姚克敏老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指出女子多见“郁火”之象,提出了“女子多郁火”的论点[2]。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劳伤》载:“所欲不遂,郁极火生。”由于经行气血下注冲任,冲脉气盛,加之经前、经期易被七情所扰,以致肝气郁气滞,郁火油然而生,血热风动,冲气夹肝火上冲颜面,溢于颜面肌肤,发为经行痤疮。

2 辨证施治

林莉主任指出,整体观是中医的理论思想基础,是全面分析病情、指导妇科临床辨证的重要方法。治疗经行面部痤疮时既要诊察痤疮局部,也要注重女性月经的特点及全身情况,才能抓住病机关键,准确辨证,取得更好的疗效。

2.1 血虚生风型 症见每值经前、经期面部出现一粒粒小丘状突起,无色或淡红色,可挤出乳白色液体或抓破可化脓成疖,皮肤瘙痒,头昏乏力,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以养血祛风。方用荆防四物汤合三豆饮。方药组成:荆芥10 g,防风10 g,熟地黄12 g,当归10 g,川芎10 g,杭白芍10 g,绿豆15 g,赤小豆15 g,黑豆15 g,甘草片6 g,蒺藜10 g,白芷1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方中四物汤补血调血,其中杭白芍为血中血药,川芎为血中气药,以熟地黄、杭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品当归、川芎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荆芥、防风祛风透疹,药理学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抗炎作用[3];赤小豆补血;黑豆滋养健血;绿豆解毒排脓;生甘草调和诸药;蒺藜、白芷、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林莉主任从该病的病因入手,临证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治疗以养血祛风为主,不宜过用辛香温燥之品,以免耗伤阴血。

2.2 肝郁化火型 症见每值经前、经期面部出现数粒小丘状突起,或成脓疱、色红,瘙痒,口苦咽燥,乳房胀痛,尿黄便结,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稠,舌质红,苔黄,脉弦。治以疏肝解郁,清热祛风。方用丹栀逍遥散。方药组成: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柴胡15 g,当归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杭白芍10 g,薄荷10 g,甘草片6 g,蒺藜10 g,白芷10 g,地肤子10 g,白鲜皮10 g。方中逍遥散疏肝、调肝、养肝,但其不足以平其火热,故以丹栀逍遥散为宜,牡丹皮清血中伏火,炒栀子善清肝热,丹栀逍遥散既可疏肝解郁,又加强了清热凉血的功效。蒺藜、白芷、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风。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关[3],故能改善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逍遥散具有抗焦虑、抗抑郁,调节内分泌和平衡激素水平等作用[4]。全方体现了林莉主任治疗该型痤疮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学术思想。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2019年9月15日初诊。主诉:经前经期面发痤疮3年。患者近3年来性情急躁,每于经前加重,烦躁易怒。既往月经周期28~30 d,月经量多,色深红,质稠,经期6~7 d。末次月经2019年8月18日,月经将行,颜面已发痤疮3 d,以额头及面颊尤甚,色红,感瘙痒,口苦咽干,乳房胀痛,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经行面部痤疮,证属肝郁化火。治以疏肝解郁,清热祛风。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组成: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柴胡15 g,当归10 g,茯苓15 g,白术10 g,杭白芍10 g,薄荷10 g(后下),荆芥10 g,蝉蜕10 g,蒺藜10 g,紫花地丁10 g,甘草片6 g。上方4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 mL。

2019年9月19日二诊:月经来潮第2日,量多,色深红,质黏稠,无血块,额头及面颊痤疮稍减少,色红,瘙痒减轻,已无口苦,仍感咽干,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小便色黄,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加白芷10 g,绿豆15 g。继服5剂。服法同前。

2019年9月24日三诊:经行6 d干净,颜面痤疮大部分已消退,咽干明显减轻,已无乳房胀痛,小便正常,大便稍干,舌质稍红,苔薄微黄,脉弦滑。继服上方4剂。服法同前。

以经前7 d至经净后5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结合心理辅导,面部痤疮消失。继续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正值青春期,为经行面部痤疮的常见发病人群。初诊时,根据既往史、月经状况、症状、面部痤疮特征及舌、脉象合参,确诊为经行面部痤疮,辨证属肝郁化火。林莉主任指出,恚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之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加之患者经前急躁易怒尤甚,以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郁火从生,血热生风,溢于颜面肌肤发为痤疮。治疗时给予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凉血;荆芥、蝉蜕、白蒺藜、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二诊时,痤疮稍减少,仍感咽干,小便色黄,经色深红,质黏稠,结合舌脉,患者症状减轻,说明辨证准确,证型不变,考虑热象虽减但未消,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清热散结之白芷、绿豆。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该法治疗有效,故守二诊方继续服用,并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节,调整生活方式,告知饮食宜忌,保持面部良好的卫生状态,坚持巩固治疗,经过医患的共同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小结

经行面部痤疮是一种经期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心身健康。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多以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为主,短期内可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较多[5],同时存在耐药、停药后反弹等不良反应。

林莉主任认为,该病虽然表现于颜面肌肤表面,但与月经、脏腑及气血失调有密切关系,即“有诸内必形诸外”,临证时既要观察病变的局部发病特征,又要以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姚克敏老中医常言:“最佳的治疗效果,来源于最准确的诊断。而准确的诊断,来源于准确的辨证。故为医者,必先明视、听,察因果、析常变,而后断证用药。”掌握女性月经的生理变化规律,全面分析了解病情,四诊合参,灵活用药,方能奏效。林莉主任指出,一般经行面部痤疮多属热证、实证,但临床观察并非一概而论,亦有虚有实,不能一味单从清热利湿着手,而应注意扶正,重视调整脏腑气血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林莉经行蒺藜
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又被蒺藜扎了
经行
一生只够爱一人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徐云丽、林莉,娘家人点赞你们!
经期为何睡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