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岩
(沈阳二四五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 110042)
临床针对细菌感染主要采用静脉输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有较大作用。经静脉注射后,其可广泛分布于机体内,但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1-2]。在应用该药物时,应合理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并及时给予正确补救措施,对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理使用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3-4]。本研究旨在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解决对策。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沈阳二四五医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中4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40.25±3.16)岁。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40.29±3.5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②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者;②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调查,记录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探讨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订针对性处理方案。头孢菌素类药物包含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克罗、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噻污、头孢呋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记录观察组中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时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表现在,消化系统占32.50%(13/40)、血液系统占27.50%(11/40)、神经系统占37.50%(15/40)、循环系统占30.00%(12/40)、泌尿系统占37.50%(15/40)、其他占15.00%(6/40);对照组不良反应表现在,消化系统占10.00%(4/40)、血液系统占10.00%(4/40)、神经系统占15.00%(6/40)、循环系统占5.00%(2/40)、泌尿系统占17.50%(7/40)、其他占2.50%(1/40)。两组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4.021、5.230、8.658、4.013、3.914,P=0.014、0.045、0.022、0.003、0.045、0.048)。
2.2 观察组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①头孢唑啉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5.00%(2/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5.00%(2/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5.00%(2/40)、其他占2.50%(1/40),合计22.50%(9/40);②头孢哌酮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2.50%(1/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2.50%(1/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2.50%(1/40)、其他占0.00%,合计12.50%(5/40);③头孢拉定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2.50%(1/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2.50%(1/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2.50%(1/40)、其他占0.00%,合计12.50%(5/40);④头孢氨苄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5.00%(2/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10.00%(4/40)、循环系统占5.00%(2/40)、泌尿系统占5.00%(2/40)、其他占2.50%(1/40),合计30.00%(12/40);⑤头孢曲松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2.50%(1/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2.50%(1/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7.50%(3/40)、其他占5.00%(2/40),合计22.50%(9/40);⑥头孢他啶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2.50%(1/40)、血液系统占5.00%(2/40)、神经系统占5.00%(2/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2.50%(1/40)、其他占0.00%,合计17.50%(7/40);⑦头孢噻污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2.50%(1/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2.50%(1/40)、循环系统占7.50%(3/40)、泌尿系统占2.50%(1/40)、其他占2.50%(1/40),合计20.00%(8/40);⑧头孢克罗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5.00%(2/40)、血液系统占5.00%(2/40)、神经系统占5.00%(2/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5.00%(2/40)、其他占0.00%,合计22.50%(9/40);⑨头孢呋辛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占5.00%(2/40)、血液系统占2.50%(1/40)、神经系统占2.50%(1/40)、循环系统占2.50%(1/40)、泌尿系统占5.00%(2/40)、其他占2.50%(1/40),合计20.00%(8/40)。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头孢氨苄较高,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克罗次之,头孢哌酮、头孢拉定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既往认为,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β-内酰胺环较不稳定,致敏性较高,而第2、3代相对稳定,具有较低的致敏性[5-6]。随着第3代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致敏病例也随之上升,除患者自身原因外,还可能是由于代谢产物引起抗原-抗体反应,进而引发过敏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头孢氨苄较高,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克罗次之,头孢哌酮、头孢拉定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证实,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会提升,临床需强化预防措施及治疗措施,对重点药物做到重点观察。
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表现主要为:①消化系统,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从胆道排泄,其中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广谱抗菌活性强,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可导致正常菌丛发生改变,进而增加致病菌的感染风险,甚至引发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7-8]。②血液系统,头孢哌酮经胆道排泄时,可对胆道中主要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产生抑制,进而促使维生素K反应性低凝血原酶血症的发生。③神经系统,在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刺激,进而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若给予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出现抽搐、神经错乱等症状。④循环系统,患者在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如出现饮酒等情况,可出现血压下降、胸闷、心跳加快等症状[9-10]。⑤泌尿系统,头孢菌素类药物排出的主要器官为肾,因此肾脏最易受到损伤,尿中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高出数十倍。
通过分析发现,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如寒冷季节、炎热季节,因温度差异可导致机体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代谢水平发生异常;在饮食方面,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也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部分患者在饮酒后就诊,在问询期间亦未对饮酒情况进行描述,或描述不清,进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对于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如下:①对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讲解,指导患者自我识别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②积极与患者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疏导与安抚,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耐受度,降低机体应激反应,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讲解,消除其疑惑,促使其做好准备工作,强调在服药期间不可饮酒,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告知患者良好心理状态对预后的重要性,促使其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③对合并多种疾病者,做好用药监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情况。④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工作,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禁忌、常见并发症等进行讲解,提升医护人员认知度,促使其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其能够根据临床实际结合自身经验,预见性地做好预防措施。⑤强化药学服务,药师需严格审查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核对与其联合使用药物是否合理,评估剂量是否安全;对于有疑问的处方,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定期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给予合理处理,为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肾脏系统、循环系统及泌尿系统等,临床需针对不同药物采取不同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