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基于“让学引思”的课例研究

2020-01-11 13:16刘继红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让学引思深度学习

刘继红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的指向性要求和让学引思的应用策略,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任务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地理”知识点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此,教师若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与辅导,就需要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之前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关教学问题。通过对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带动学生对中国地理有关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深度学习;让学引思;“中国地理”;学习任务

一、教学问题展示

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可以重点结合中国地理的特征为学生提出学习问题:一是中国地理的整体结构以及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特征是怎样的?二是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是怎样的?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问题对学生开展全新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初中地理课时分配的原则,设计与开发教学方案,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开展效率与开展质量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改进与提升。另外,教师还需要基于以上提出的教学问题为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的问题思考方法,以此快速建立学生的问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实现学生对中国地理结构、区域分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了解与掌握。

二、教学案例描述

片段一:首先,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中国地理陆地五种地形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工作的开展目标主要是依托我国的陆地五种地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对中国陆地五种地形的名称与地貌特征,并且在这一背景下反映了基于不同的地形特征,不同区域所产生的不同气候环境进行了讲解。讲完这个背景后,笔者提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怎样有效应用中国地图对中国陆地的物种地形进行标注与分析?此时,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地图上的五种地形做出了详细的标注。其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高原地形、山脉地形、平原地形、盆地地形以及丘陵地形。然后,笔者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陆地五种地形的地理结构中,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气候是怎样的呢?请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回答。此时,学生表示:由于地形的不同,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以及气候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且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在山脉地形中,气候非常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在高原地形中,气候较为寒冷,居住人类较少;在平原地形中,气候跟随一年四季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适合人类居住与生产;在盆地地形中,气候环境较为温暖,且能够形成一个较小的、独立的气候空间与环境体系,因此也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与日常生产;在丘陵地形中,气候环境较为干旱,人类居住较为分散,但是同样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与生产。

片段二:其次,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中国地理行政区域划分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工作的开展目标主要是依托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在教学中,笔者突出了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与具体位置,并且在这一背景下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划分以及具体位置,并提出:在我国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不同省份之间有着明确的地理界线,因此在我们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务必要将之搞清楚,并且要结合不同省份的不同位置对其进行有效的记忆和知识的应用。然后,笔者又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主要依托的是什么吗?此时,学生经过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之后表示:依托高山与河流。

片段三:最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中国地理知识教学中的隐性内容教学与讲解,以此突出了中国地理知识中的中国区域人文特色发展与建设状况。通过对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国地理综合素养,且能够实现学生对中国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与风俗文化做出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在这一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且在分析与了解不同区域人文特色与风俗文化的过程中,能构建起有效的学习模式与学习习惯。基于此,笔者的后续教学工作开展也更加顺利。在笔者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开始踊跃发言。学生A表示:我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而且有享誉世界的“北京菜系”,其中北京烤鸭特别好吃。学生B表示:我知道在我国的陕西省,人们的性格非常淳朴,而且有如安塞腰鼓以及秦腔等非常著名的艺术精粹。学生C表示:我知道在我國的广东地区,人们的家族观念非常强,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祠堂”。这些“祠堂”的建立,主要目的在于聚拢人心,让当地的人能够更加团结地发展与进步,而且当地人对于“叶落归根”“认祖归宗”有着极强的认同感。

三、教学案例反思

在笔者开展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融合了当前中国地理的结构、区域划分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对学生做出了深入的教学与引导。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结合以下原则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是教学的时效性原则;第二是教学的独立性原则;第三是教学的程序性原则。基于以上三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将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融合成一个整体,且能够将之有效地聚拢起来,实现科学教学体系与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进度与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首先是时效性。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目标,并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问题。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关注中国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热点问题,且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实现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探索与理解。其次是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就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项目。在笔者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用了中国地理的结构特征、区域划分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文建设与发展特征对其进行了板块的区分与设计。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层次感更加分明,且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最后是程序性原则的应用。基于程序性的特征体现,笔者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突出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问题的构建、问题探索思路的挖掘、问题分析策略的应用、问题解决办法的提出等。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对于特定的学习步骤必然会产生深度的理解与高效的应用。

四、教学案例评析

教师在开展“中国地理”课程知识教学与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认知、理解思路以及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对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保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习惯,且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地理知识掌握与应用中与教师建立起及时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在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够为教师创设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而实现对“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与问题挖掘。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让学引思深度学习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