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培养时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走入教育领域后,其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因此,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与教学内容良好融合,并充分发挥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物理核心素养;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
一、 引言
初中物理学科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工作,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将来的物理知识学习中可以应用教师传授的有效方法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效果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 物理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后能够对知识形成基本观念、掌握科学化的探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等。物理知识基本观念方面,学生应具备正确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价值观等,而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物理基本观念,需要学生真正能够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认知新事物并解决与物理相关的问题,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中;科学探究方法方面,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过程,利用各种可提升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方法,比如媒体情境创设法、假设教学法、方法验证法、问题教学法等,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并挖掘出物理理论知识且产生有效的理解;良好的科学思维方面,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学习物理知识点时,需要运用自身的思考能力去认知事物,在思考过程中达到条理性及逻辑性的要求;正确的科学态度方面,学生在探究物理知识时所拥有的态度要表现出积极性,并且要达到实事求是的效果。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构成物理核心素养元素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中国物理学界的优秀人才。
三、 物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正确理解物理科学知识
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时,首先要培养的内容是物理基础知识,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性的知识,才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掌握的知识点挖掘出更多的理论。物理教材中编制的内容是经过科学家推算与实验后而得到的,学生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需要对推算与实验的过程进行了解,通过逐步分析每个过程,可以有效理解知识点并达到深刻的记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为后续的物理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为思考而记忆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理解知识且容易产生忘记的现象,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科思维也不能得到提升。另外,机械式记忆教材知识内容的过程,会因枯燥、无趣而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缺乏兴趣后会抵触物理学习,更不会应用物理思维去探究知识点,对学生未来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进而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重视积累科学知识
各学科教学过程都是处于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初中物理学科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知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逐渐积累,学生在知识累积量逐渐增多时,思维结构与认知水平也会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注重物理知识累积的过程,还要保证累积知识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要鼓励学生将掌握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分析物理现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 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进入教育领域中,由于此技术可以节省出课堂教学时间,特别是能够将难度较高的抽象知识转变成直观化效果,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由于物理学科的各类知识点也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并且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初学物理时会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因此,将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的同时,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正确理解,掌握程度也较为深刻且不易遗忘。在学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识后,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完成。
五、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促进知识直观化
多数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会因对物理知识不熟悉而产生这一思想;二是物理知识的学习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越往后的学习内容深度越深,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帮助,帮助学生正确并快速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汽化和液化》知识时,如果只依靠语言表述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学生会因抽象性而不能有效理解,或者产生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将“汽化”与“液化”的过程通过“慢动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汽化”与“液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理解两者的含义,接着设计“超级分类”游戏环节,让学生将生活中的“雾”“露”“冰棒冒白气”“眼镜模糊”“干手器烘干手”等现象进行分类,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同时达到准确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另外,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展示的过程,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让情境去感染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物理知识,并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引入学生思维与喜好的同时,能够保证设计的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实验过程。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实验过程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因好奇心而促进思维停留在实验过程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物理实验。由于并不是所有实验都能够在学校完成,或者在完成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过程。在播放实验过程时,要采用缓慢播放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对每个步骤都进行有效地理解,进一步完全掌握物理知识点且能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次,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再现物理史实。物理知识的来源依靠的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实验的过程确定出理论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起源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将物理知识的发现、分析、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且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
传统物理教学是以黑板为载体向学生展示知识,由于黑板书写过程占用课堂较长时间,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大大压缩了课堂知识量。在信息技术诞生后并走入教育领域中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替换黑板,比如: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的拍照上传功能,将学生的错误解题展示在大屏幕上,共同分析错误之处;利用“视频截图功能”将对比图片同时展示,一目了然;利用“尺规画图”功能直接在课件上由学生画图等。显著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将节省而出的时间应用于扩大学生知识量的教学策略中,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四)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探究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是应用语言口述的方式,并且利用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缺乏兴趣,而未进行有效的思考,只是被动式地接收教师传递过来的知识信息。在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辅助工具后,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探究知识的学习氛围,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后,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利用自身的物理思维去思考,可有效实现学生思考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沪科版九年級初中物理中的《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时,传统教学采用的方式是绘制电路图,让学生根据“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进行连接。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目标,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传授此节课时采取“仿真实验室”直接调出各种电学元件,让学生上台在屏幕上拖动各元件自己绘制电路图,并进行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连接,学生兴趣高涨。师生共同分析电路图设计与实物图连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短路”会引发电源烧坏、“局部短路”的结果等,再由学生自主思考引发问题的原因,在合作探究中找出原因及改正措施,这样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产生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且不断创新后,网络中有效教学信息资源逐渐丰富。教师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时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让学生能够在网络的辅助下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能通过自主学习构建出物理知识体系,并摆脱被动式学习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利用网络时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能够利用感兴趣的事物去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可以引入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促进培养目标的完成。教师在应用时需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正确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点。
参考文献:
[1]马晓远.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9(26):146.
[2]施雷明.刍议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35):70-71.
作者简介:吴丽萍,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