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个班级的健康发展,需要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有效调节引导。相对于以往的学生个体学习模式,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习经验方法的分享与拓展,从而均衡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索班级学习小组的教学新模式,这将为小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辅助。
关键词: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策略
在当前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关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举措也在不断探索落地。根据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在班级整体教育管理的视角来看,小组学习的模式具有更好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小学生群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能力还比较差,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有效补足学生个人的短板,有利于其学习热情的调动和学习氛围的改善,对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成长有积极意义。深度探析学习小组的建设和运行策略,这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要任务。
一、 科学分组,保证小组和谐互动
班级学习小组是一种以小团队、小组别为基础单位的学习模式,它和传统课堂上学生自顾自地学习截然不同,是一个群体合作学习的过程。对于班级学习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启,做好分组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后续小组合作成果成效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分组方面,一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意见设想对学生进行搭配,指定每个小组的成员名单;但也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搭配结合,在适当划定小组人员范围的情况下,学生自由结合。其实这两种分组模式各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内部学生之间配合不紧密或者对学习任务的互助性不强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一些配合比较好的小组内,大家的学习互动会比较紧凑,学习效率也会比较好。但在一些配合不太协调的小组中,学生彼此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对一些学习问题的讨论和落实也容易出现障碍。因此,对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很重要。我认为,班级学习小组的分配应该把握老师意见和学生意见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我们先给学生自由结合的机会,通过大家的自由组合形成基本的小组阵容。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各个小组的成员情况以及组内成员的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老师觉得某个小组学生的性格太相似,都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这样的小组在配合学习中可能就会显得比较沉闷,那么老师就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人员分配,让组内气氛保持活跃。
对于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其实会有一个过程。学生的自由结合或者老师提供的小组结合形式,都可能不够成熟。因此,笔者建议教师拿出1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小组进行观察和过渡,让组内成员进行磨合。对实在有问题,配合不默契的情况可以另行调整。而且,从班级小组的长久发展考虑,不建议频繁更换小组阵容。一个小组的形成,在运行平稳的情况下,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只有这样,学生小组之间才能形成比较默契的关系,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参加体育或者劳动课程实践教学,以及课上课下的研究讨论方面都可以有较好的配合。
二、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保持热度
班级学习小组的运行,是一个组内成员和谐互助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大家完全自主自觉的行动。因为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较弱,学习能力较低,很多同学并不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组内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育工作者为小组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驱动。各个学科老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共同去完成任务。在任务目标导向下,学生集中注意力解决主要问题,学习效率更有保障。
比如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根据教材要求,老师组织的口语交际任务为“我来编童话”。那么在这个任务驱动下,各个小组就可以讨论来筛选一篇大家都喜欢的童话,然后共同讨论如何对童话故事进行改编,并把具体细节处理好,形成一篇成熟的、大家都认可的童话改编、创编故事内容。而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根据教材要求,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任务,老师也可以给大家布置数学探究实践任务:“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筛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类现象,分析其中所用到的数学原理或者数学知识。”可以看到,在明确的小组活动任务支持下,大家更容易就任务的开展达成一致意见,也更容易进行分工合作。我了解到有一个学习小组,每一次接到任务之后都会组内公平讨论,大家一起确定任务完成的步骤,合理地分配每个学生的分工。这个小组还会每天进行一次汇总碰头,看大家的任务完成进度,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这样的小组完成任务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老师不需要特意去敦促,学生就能有很好的合作效率。
在任务驱动的班级学习小组构建中,老师需要考虑好任务本身的难易度,要考虑学科教育目标。鉴于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行为能力都比较差,任务的难度一定不要太高,以免让学生觉得灰心丧气,没有自信。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各个学科在班级小组学习任务的设置上都应该考虑品德塑造、思维引导、学习经验方法的共享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此外,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又或者劳动教育学科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的培养,都是任务设置的可选主题。教育工作者应當跳出传统的唯成绩论的局限,把学习成绩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把德育教育、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学生品德品行等的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这更符合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 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辅助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班级小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深度的自主学习活动形式,大量地做练习题不是目的。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班级小组学习可能更多的侧重一些探究性课题的开展,需要学生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互助配合、手脑齐动。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可能需要借助一定的素材、资料、道具、工具等来完成任务。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让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去观察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那么我们至少要让学生明白气温计应该如何进行读数,了解气温计的测温方法,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计的测量准确性,要给学生提供测量气温所需的气温计,制作气温测量统计表等等。同样的,在劳动课上,如果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为学校设计花坛,并且计算出需要用多少砖,那么至少要给学生提供条件去实地测量一块砖的尺寸大小,去实地画线规划花坛的形状和尺寸。在一些小组学习活动中,可能还需要老师提供课外指导,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班级学习小组的建立更需要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需要老师的全程跟踪和尽力配合。比如在语文学科中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阅读鉴赏《西游记》并且写出鉴赏报告。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开放学校阅览室,或者通过网络搜集与《西游记》相关的阅读资料、书籍给大家作为参考素材。包括《西游记》原本、《西游记》白话简编本,以及《西游记》鉴赏评说文献资料等等。通过这些资料的配合,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才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探究空间,同时避免学生因为个人审美能力不足等情况影响鉴赏学习的成效。如今,信息技術的发展为校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种网络途径成为学生探索了解各方面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利用好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途径,利用好显微镜、放大镜、多媒体、画写板、乐谱等各种教学工具,以便能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一些教具比较紧缺,各个小组应用比较紧张的情况,老师应当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比如各个小组限时使用,或者实行小组长签字负责的制度,在使用一些书面资料、教学用具的时候既要做到合理分配,又要保证物尽其用,同时做好相关资料教具等的保管,避免出现丢失损坏等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班级学习小组的活动秩序,达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成果。
四、 班级学习小组的成果评价与强化引导
在班级学习小组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跟踪与评价,最大化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好的学习经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持续有效互动来实现的。
(一)完善的小组学习汇报制度
建立完善的小组学习汇报制度,就是要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完成对小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氛围等的有效监控和跟踪,既可以充分发现小组学习活动的优势、经验、创意,也可以及时发现小组学习活动中的问题、短板、不足。比如要求学习小组每周汇报一次学习成果,或者由老师制定小组学习汇报书,让学生每周按照要求进行填写,由学习活动相关的学科老师、班主任老师等进行检查签字和评语评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在汇报中对活动体会、讨论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等一系列细节进行反馈,从而帮助老师全面细致了解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协助,提出建议。
(二)多彩的小组学习交流活动
班级学习小组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为了学习而存在。根据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班级学习小组更应该组织开展多彩多样的组内活动。比如小组参与的征文活动,小组举行的思想政治主题辩论,英语主题交际对话,语文主题鉴赏活动;再比如开展生动有趣的组间知识竞赛活动,围绕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等各个学科设置竞答题目,各个小组举手竞答,通过得分高低进行奖励或者给予荣誉称号。在这样的多彩活动下,班级学习小组的氛围更加浓厚,热情更加高涨,成果更加显著。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培养大家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班级学习小组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3]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9).
作者简介:姚彪,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