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01-11 01:21魏鸿吉刘红琨张涵
时代金融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河南省

魏鸿吉 刘红琨 张涵

摘要:基于1997年-2018年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回归模型,从而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河南省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均对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全省产业结构趋向于“二、三、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面板模型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构成以及各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产业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相同,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在不断提高各产业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原腹地,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推动河南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问题仍然存在。探究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助力河南省破除改革发展困境,从而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就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相关文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合理化(协调发展)和高级化(效率提高)两个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消耗最少的能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出发描述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干春晖等(2011)使用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以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例作为高级化的指标,实证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都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且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远远高于高级化[1]。陈兆明等(2019)使用线性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区域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高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低城市化地区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2]。郑蕊等(2017)采用全面FGLS法分区域分别测算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3]。李翔等(2018)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增长,中部主要依靠产业高级化推动经济增长,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4]。崔宏凯等(2018)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5]。陈龙等(2019)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并且对于地区的金融规模有着较强的反哺作用[6]。严太华等(2020)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抑制经济增长[7]。张乃丽等(2019)基于日本都道府县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日本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8]。贺珍瑞等(2017)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分时间段考察了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者影响程度差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缩小[9]。

二是从产业层面分别考察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胡之光等(2017)将第二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立两个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产业对两地区的负向影响均不显著,高技术产业不能显著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却能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10]。吴瑾(2017)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细分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均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11]。李根(2017)使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考察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与经济增长互为原因[12]。王琛(2019)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面板回归模型,测算了我国东、中、西地区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13]。张明龙等(2015)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引入制度因素作为虚拟变量,分别考察了1978-1992年和1992-2011年两个时间段浙江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

以上研究的视角、模型、方法及关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结论不尽相同,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借鉴。整体来看,已有相关研究多傾向于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少从三次产业的视角实证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基于河南省18个地级市1997-2018年间的数据,探究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促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终选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刻画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其中,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的单位均为亿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此后经济体制相对稳定,由于1997年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所以为避免制度变化与行政区划调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1997-201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样本数据,所有相关数据均以1997年为基期进行不变价格处理,具体数据源于《河南统计年鉴》。

(二)数据预处理

对相关变量的原始数据做取自然对数处理,以消除指数增长趋势和异方差对于实证分析结果的干扰。同时,绘制河南省18个地级市相关变量的时序图。如图 1,以郑州市为例,取自然对数后的4个变量均无指数增长趋势,说明数据预处理合理且有效。其余17地市均存在类似变化趋势。

(三)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同时,为了单位根检验的准确性,本文采取相同根单位根检验LLC,不同根单位根检验IPS及Fisher-ADF三种方法。各变量检验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字为各检验方法的检验统计量,括号中是相应接受原假设的p值。

由表2清晰可知:变量的LLC检验p值为1.000,IPS检验p值为0.7664,ADF-Fisher检验p值为0.8927,均明显高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接受原假设,即该变量为非平稳序列;以相同的方法检验变量,和,不难发现变量,和均为非平稳序列。

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变量的LLC检验p值为0.0014,IPS检验p值为0.2309,ADF-Fisher检验p值为0.1045,其中,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的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仍接受原假设,即的一阶差分序列仍不平稳;同理,变量,和的一阶差分序列不平稳。

进而对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变量的LLC检验,IPS检验与ADF-Fisher检验的p值均为0,均低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即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同理,变量、和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综合对比表2的检验结果,变量,,和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经过二阶差分后,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说明河南省GDP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型变量均存在二阶单位根过程,即各变量均为二阶单整序列。

(四)协整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济变量往往不是平稳序列,但是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则是为了考察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验证过程。基于上述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本文选取的诸变量均不平稳,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满足面板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确定诸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笔者使用Fisher面板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其原假设为:“存在相应个数的协整向量”,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表3检验结果可知,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河南省对数型GDP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三对协整关系,即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为避免伪回归,进而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提供了可靠依据。

(五)面板回归模型的判定与构建

面板回归模型根据截距项向量和解释变量参数向量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类型。为了避免模型形式设定出现偏差,提升参数估计结果的有效性,笔者首先采用模型设定检验确定面板回归模型的形式。

面板回归模型设定检验通常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该检验设定两个原假设:假设1()为所有截面的解释变量参数相等;假设2()为所有截面的截距项相等,解释变量参數也相等。该检验的判定标准分为下列两个方面:(1)若接受假设2,则模型设定为不变系数模型,检验结束;(2)若拒绝假设2,则继续检验假设1,若接受假设1,则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反之拒绝假设1,则模型设定为变系数模型。检验统计量和由下列公式计算而得:

由表4可知,,远大于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69,拒绝,说明该模型设定需考虑截面成员的个体影响。从而继续检验假设1,由于,远大于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3,拒绝,说明该模型既存在截面成员的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因此应选择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作为面板回归模型的设定形式。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模型(1)中,为地级市i在第t年的对数型GDP,为地级市i在第t年的对数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地级市i在第t年的对数型第二产业增加值,为地级市i在第t年的对数型第三产业增加值,为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地级市i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平均贡献度之间的偏差,,,分别为地级市i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和共同刻画了地级市i的产业结构。模型(2)中,,,及表示的含义与模型(1)相同,b,c,d分别为河南全省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

其中,常数项与各解释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效果较好。

(六)模型精度检验

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选取“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Mean Absolute Percentatge Error)作为测度指标对模型进行样本内预测的精度检验,即将2018年河南省全省和18个地级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代入到模型(3)和(4),通过计算预测值对真实值的偏离占真实值的比例来测度预测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各区域相对误差,表示各区域经济增长的真实值,表示各区域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表6可知,各地级市相对误差均控制在0.3%以内,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0.2%以内,全省相对误差控制在0.002%以内,说明使用模型(3)和(4)进行样本内预测的偏差较小,精度较高,模型构建较为合理。

(七)结果阐释

从全省来看,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依据模型(4),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分别为0.1413、0.5502、0.3066,即河南省第一产业产值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约0.1413%,第二产业产值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约0.5502%,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约0.3066%。显而易见,在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低。

从省辖市来看,绝大多数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各地级市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1.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安阳、濮阳、漯河外,其余15地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郑州、鹤壁、新乡、许昌、济源5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负向影响经济增长,其中,许昌、济源、郑州3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相对显著;鹤壁、新乡两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相对有限。

开封、洛阳、平顶山等10地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其中,焦作、周口、商丘、信阳、开封、驻马店6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南阳、平顶山、洛阳、三门峡4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正向影响较为有限。

2.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均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其中,济源、鹤壁、漯河、三门峡、焦作、许昌、洛阳7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向影响突出;平顶山、郑州、安阳、濮阳4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均超过0.5,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南阳、新乡、周口、驻马店、开封、信阳、商丘7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低于0.45,正向影响相对有限。

3.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正向影响经济增长,除焦作、漯河外,其余15个地级市第三次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新乡、商丘两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超过0.5,正向影响较为显著;郑州、濮阳、信阳、开封、安阳、许昌5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超过0.4,正向影响相对显著;洛阳、驻马店、平顶山、南阳、济源、周口、鹤壁、三门峡8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0.4,正向影响相对有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合对比河南省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一,从全省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中的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可知,第二产业是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趋向于“二、三、一”。

第二,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河南省通常依据地理位置被划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以及豫中5个地区。其中,豫东包括开封、商丘、周口3市;豫西包括洛阳、三门峡2市;豫南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3市;豫北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6市;豫中包括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4市。

从各区域来看,豫中、豫西与豫北地区(除焦作、新乡之外)的产业结构类似,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二推动力,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微弱甚至出现负向影响,产业结构趋于“二、三、一”。焦作、新乡两市虽地处豫北地区,但其产业结构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特征有所差异:焦作市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動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趋于“二、一、三”;新乡市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虽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但该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略逊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趋向于“三、二、一”。

豫东(除周口之外)与豫南地区(除南阳之外)的产业结构类似,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同样显著。具体而言,开封、驻马店两市的产业结构趋向于“三、二、一”,商丘、信阳两市的产业结构趋向于“三、一、二”;周口市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产业结构趋向于“一、二、三”;南阳市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的第二推动力,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低于该区域其他地市,但高于豫中、豫西与豫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向于“二、三、一”。

(二)政策建议

1.各地区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地区应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原则,鼓励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化产业布局。

具体而言,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在交通运输条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集中了一批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近些年,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旅游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郑州、新乡、许昌、漯河4市应以郑州为中心,充分利用郑州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域内科教资源丰富、高端人才相对充足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以信息、金融、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以商贸餐饮、旅游、房地产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豫西、豫北地区以及平顶山、南阳二市属于传统工业发达地区,域内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基础好,域内科研院所较多,区位优势显著。因此,该区域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在传统工业中引入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业制成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豫东、豫南地区属省内农业发达地区,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条件、密布的河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该区域要不断巩固提高第一产业的战略基础地位,利用农业生产优势,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水平,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契机,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具有区域特色的轻工业体系,提高轻工业生产能力;同时,利用好自身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某些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从而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好产业基础;开封市要充分发挥紧邻省会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郑汴一体化进程,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河南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豫东、豫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较差,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滞后,缺乏优势产业以及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因此,要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该地区教育、科研领域的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省内、省外资本流入该地区。

3.促进合理分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各地区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区域间发展政策的协调、产业布局的衔接。既要鼓励各地区适度竞争,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又要坚持分工互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河南省经济梯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05):4-16+31.

[2]陈兆明,李敏.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22):139-142.

[3]郑蕊,何珊,王晓娟.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结构偏离度改进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164-166.

[4]李翔,鄧峰.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2):3-9.

[5]崔宏凯,魏晓.民间投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8(01):15-19.

[6]陈龙,王楠,冯丽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OL].当代经济管理:1-15[2020-0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1021.1319.002.html.

[7]严太华,宋喆,江唐洋.资源型城市收入差距、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0-03-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191015.1450.002.html.

[8]张乃丽,欧家瑜.产业结构、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减速”:基于日本都道府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02-110.

[9]贺珍瑞,洪梅香,牛芳兵.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路径的区域差异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7,38(11):144-150.

[10]胡之光,陈甬军.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东北经济振兴[J].财经问题研究,2017(12):97-103.

[11]吴瑾.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18-22+180.

[12]李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7(12):60-65.

[13]王琛,苏金梅,侯娜,孙鹏哲.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模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03):84-91.

[14]张明龙,周剑勇.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0(05):79-86.

作者单位:魏鸿吉、刘红琨,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张涵,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