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原特色农业信贷支持路径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1 01:21朱安南高名姿
时代金融 2020年36期
关键词:信贷

朱安南 高名姿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本境况的分析,总结信贷支持助力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路径。研究成果对优化涉农主体信贷服务,完善风险补偿体系,推动金融支农工作稳步开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 绿色食品牌 信贷 风险补偿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是云南省高举高原特色农业大旗,倾力打造发挥省内优势、彰显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亦是大力实施“绿色兴农”发展战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阶段。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20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而全面小康的成色怎样、脱贫攻坚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的工作成效。而“三农”成果的最终检验,离不开国内各地区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质量保障。云南省在引领现代农业进步、创新的途中义不容辞,致力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引导模式,在“十三五”时期省内乃至全国的“三农”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前,云南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部署,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发展思路,将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在全省范围内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两型三化”战略为发展核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革命”,充分开拓省内高原特色农业之路,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19年,云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6397.1147亿元。其中829.6亿元用于农林水支出,占比达12.97%,侧重投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然而,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产业化水平低、涉农专业人才缺乏、营商环境不佳等问题凸显,涉农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逐渐趋向大额化、期限长期化、结构多元化[1],对云南省绿色农产品供给结构性改革的探索造成困扰。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宏观”上虽有总体保障,但“微观”层面的个体资金落实却略显不足。例如,2017年,在省内5853个家庭农场中,有238个获得各级政府扶持,总扶持资金高达997.8万元,而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仅有4.2万元[2]。加之涉农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业主体借贷融资成本较高,省内金融机构在为农友提供抵押担保的过程中面临较大不确定性[3],支农资金贷款担保缺口明显[4],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陷入融资困境,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出现困难。

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发展境况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融合少数民族分布的多元性,使得云南省自然、人文禀赋卓越,“高原特色”优势显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即在充分利用云南省独特条件与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科技、运营经验和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确保特色农产品的供给,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而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战略品牌。如今,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果丰硕,已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4种模式之一。高原特色产业政策研究、创新,对于促进全省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重点产业培育有着实质性作用[5],推动省内“兴农业,促跨越”的进一步开拓、发展。依托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诞生于云南省的农产品在营养、口感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有助于造就高质、安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6],与传统农产品相比更具品牌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

云南省农产品的优势是“绿色”。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是云南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向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三品一标”有效登记单位共904家,有效用标认证登记产品高达2061个,共计904家有效登记单位获“三品一标”认证,2061个农产品获批有效用标认证登记产品,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省内新认证绿色食品共计428个,绿色食品总量高达1158个,跻身全国前十行列。截至2019年末,共有111家省内龙头企业位列云南省第十四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示名单中。其中,93家企业的经营范围涉及“绿色食品牌”8大重点产业,占公示名单总数的78.81%。同年,该8大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5780亿元,超出2018年近20个百分点。自2019年起,省级财政预计连续三年出资18亿元,将元谋县、红塔区等20个县、市、区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南华县、弥渡县等20个县、区列为“一县一业”特色县,充分利用、振兴当地优势农业产业,推进“绿色食品牌”实地建设,逐步体现“云”牌绿色食品的魅力和经济效益。

三、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面临的信贷问题

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吸引了省内大批农业经营主体踊跃参与。然而,云南省的农业省情与农村金融环境的滞后、信贷服务的供求缺口不断增大,使得农产品“绿色革命”困难重重。如何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切实加强“十三五”时期云南省涉农信贷支持资金的投入力度,是当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绿色食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缺乏抵押担保,还贷困难显著

目前,云南省涉农贷款主要采取“两权抵押”的模式,但实行范围小、抵押物认可度低、价值评估困难等问题,始终制约涉农贷款的顺利发放。省内市场缺乏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放贷受到阻碍,增加了涉农主体贷款的难度[7],影响农户日常经营。担保机构缺失、担保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无形间增加农户的融资成本,间接影响广大农户的还贷能力。针对云南省非民族自治地区与民族自治地区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户贷款过程中融资“风险大”和“信用低”的问题出现的比例均超过20%,“贷款金额小导致的办理高成本”分别占到10.7%和8.9%,还款能力差的情况发生的比例也分别占到28.6%、28.8%[8]。

(二)金融素養欠缺,正规信贷受到冲击

农户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利于降低非正规信贷的偏好[9],提高农户参与正规金融的意愿[10],提升获得借贷资金的能力[11],对降低还款不良率、减少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增强涉农贷款的授信信心等有助推作用,促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面貌出现根本改观[12]。但目前针对农户的涉农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小,农户金融诉求陷入“精神贫困”,不愿主动学习金融知识[13],致使其金融素养缺失,影响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接受、认可。李苏恒(2017)在昆明市、西双版纳州等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试点地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自2015年以来,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总数占总样本的比重高达61%,有过借款行为的农户总数占比66%,农户资金需求意愿明显。但是,选择民间渠道借款的农户数量占比高达73.7%[14],正规金融信贷受到较大冲击。

(三)农险水平走低,普惠金融滞后

地处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自然灾害频发,极易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据统计,2019年云南省有超过160万公顷的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侵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然而,目前云南省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过程仍处于“走低”的局面,推广力度不够、农业保费投入不足、区域保险公司单一等問题均显著制约着省内农业保险工作的落实、健全[15],影响涉农信贷的合理发放。

截至2019年末,全省金融业法人单位共5550家,同比增加18.34%,普惠金融体系理论上实现县域全覆盖[16]。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区域涉农贷款分布失衡、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等弊端仍然存在,普惠金融扶持特色产业陷入“瓶颈”,给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带来波折。

四、高原特色农业信贷服务成果概要

目前,省内多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政府、专业合作社等实体,针对不同涉农主体的切实需求积极推行、创新各类“高原特色”信贷金融产品,建立以“多角互助+风险共担”为核心模式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助力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

(一)量身打造,多角合作

针对省内地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不同诉求,各地金融机构因地制宜,联合其他实体开展“多角合作”工作,为涉农主体“量身打造”切实、高质的信贷产品。

以云南省A市村镇银行为例,近年来,其针对“绿色食品牌”产业经营主体推出多种富有“高原特色”的信贷产品。A市某经济开发B区的农业产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现已成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鉴于B区种植花卉、果蔬等农作物的农友居多而农业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A市村镇银行独创“区域带动型”模式,针对该区的花卉、果蔬种植户提供专属小额短期流动资金信用贷款产品——“果蔬贷”和“花卉贷”,重点扶持B区的花卉与果蔬产业发展,逐步打造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绿色农业产业,引领全市农业发展向前推进。截至2019年4月,已累计对B区的农业主体发放“果蔬贷”及“花卉贷”贷款120笔,合计投放金额1042.50万元,为A市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极大的信贷扶持力度。截至2019年8月,该行支农支小贷款余额达到21.2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7.23%,比上年同期增长8.7%。

此外,针对云南东南部某市的“绿色食品牌”代表作物——三七,云南省某融资担保公司对该地三七种植、生产、贸易的自然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等特开创专属信贷产品“三七贷”。通过“银+担”模式,与当地村镇银行按7:3的风险共担比例开展业务合作,显著分散了各实体之间担负的信贷风险,推动省内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局面由弱质性向高产性、高标性改善。

(二)服务结构优化,支农力度提升

截至2018年末,云南省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共计114.17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9.24亿元,占信贷再贷款总额8.09%。截至2019年,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共计133家,营业网点数共计2239个。网点资产总额高达10156.76亿元,比2016年增长11.1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云南辖内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数共计73家,营业网点数共计169个,相比2016年各增长14.06%、65.69%。并且,2019年云南省发放涉农贷款(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县域“三农”对象的贷款)的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数已达203个,贷款数额突破350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包括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法人贷款、普惠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等)总额高达2051.22亿元。

五、省外信贷支持农业发展优秀案例——C市“惠农贷”

C市“惠农贷”业务是指以C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增信保障,针对符合要求的新型农业主体发放贷款,用以满足其日常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其中,以开展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收购、销售的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对象,促进C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市开展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以D银行为主,其开创的“无抵押,无担保”模式深得本市涉农主体追捧,在该市乃至全国打造了极为盛传的口碑。

(一)针对申请人:稳定经营,财务明确

列入政府资格白名单内的C市“惠农贷”申请者,需具有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和确切的销售对象,必要时可提供相应的企业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流水,同时,针对农业龙头企业,须拥有明确的财务指标数据、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以及正常的纳税记录。

(二)针对贷款额度:合理授信,区别放贷

银行进行授信时,通过对借款人资产实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可提供担保等要素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在现金流稳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健全等情况下,可给予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单户授信额度原则上以法人名义申请的最高不超过400万元,区级龙头企业单户授信额度原则上以法人名义申请的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以个人名义申请的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时,从申请、审核到放款,最长不超过7天,审核期限较短,极大满足了对款项急需申请者的迫切需求。

(三)针对贷款模式:抵保两无,风险代偿

“无抵押,无担保”模式使得涉农主体申请融资服务的成本降低,“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该行通过与C市财政局、农业委员会共同合作,约定当违约率低于5%时,政府按坏账金额80%代偿,高于5%时,按坏账金额20%代偿,增强了对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授信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贷款成果:户款共增,覆盖广泛

截至2019年10月31日,D银行C市“惠农贷”发放对象共3722家,累计发放户数共1286户,较年初增加636户,收回户数489户,占总发放户数38.02%;累计发放金额共231830万元,较年初增加64818万元,收回金额153869万元,占总发放金额66.37%。其中,龙头企业累计发放户数232户,收回户数54户,占龙头企业总发放户数23.28%;累计发放金额共115028万元,收回金额73813万元,占龙头企业总发放金额64.17%。

六、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信贷支持建议

(一)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健全信贷风险补偿体系

适当调整省内放贷机构与涉农主体放贷、受贷条件,积极创新适合本地发展的抵押担保模式,在维持现有信贷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更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省情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重点培育契合“绿色食品牌”战略发展的各农业主体,依据其信用等级、经营状况、产品质量、财务指标等进行多维考量,对还贷记录良好、产品质量卓越、财务体系健全的优质主体适当增大贷款授信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加强对放贷机构的信贷风险补偿,通过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广大农友与放贷机构的真实诉求,有效落实风险补偿体系地建设与完善工作,推动云南省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信贷服务工作实质落实。

(二)缓解正规信贷约束,提升金融素养高度

鉴于当下非正规信贷独占“鳌头”、正规信贷受到“排挤”的局面,各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性地开展正规信贷约束的缓解工作,促进正规金融供给侧改革,提高农村正规信贷服务质量,推陈出新。针对不同战略、不同对象大力创新信贷产品,力争做到“严标准、高匹配、强效果”,吸引更多涉农主体投身正规信贷融资。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广大农友金融知识教育的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农友们的实际需求,结合对方的农业经营类型、受教育文化程度、接受意愿等划分不同“授课”群体,在其可理解的范围之内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各类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与专业素质。

(三)推动高质农险发展,促进普惠金融落实

适度扩大省内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农业保险产品支农质量,不断革新农业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涉农主体的保险需求,为涉农信贷的发放提供支撑。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县级市以下的网点数量,完善涉农主体信用评级制度,创新普惠金融工具、产品,保障普惠金融服务高质、准确输出,有效推动、落实省内普惠金融工作进度,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打造提供高质量金融扶持。

参考文献:

[1]舒玉蓉,张蓝澜,李琼.农村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民族8省区为例[J].知識经济,2019(36):35-36.

[2]张杰,冯松.云南家庭农场发展调查与思考[J].云南农业,2019(04):15-18.

[3]李怡然.金融支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6.

[4]林乐芬,法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及化解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5(07):150-156.

[5]陈良正,陈蕊,王雪娇,李隆伟,毛昭庆,李学林.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政策创新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9,31(11):138-145.

[6]邓秀月.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4):151-152.

[7]艾明,张榆琴.规避龙头企业融资风险  壮大云南高原特色产业——以景谷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吉林农业,2016(10):36+56.

[8]杨虹,张柯.普惠金融内涵定位重构及路径研究—以云南省民族地区为例[J/OL].开发性金融研究,2020(01):1-19[2020-04-20].https://doi-org-s.vpn2.njau.edu.cn/10.16556/j.cnki.kfxjr.20200306.004.

[9]吴雨,彭嫦燕,尹志超.金融知识、财富积累和家庭资产结构[J].当代经济科学,2016,38(04):19-29+124-125.

[10]尹志超,吴雨,甘犁.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选择[J].经济研究,2015,50(03):87-99.

[11]苏岚岚,孔荣.农民金融素养与农村要素市场发育的互动关联机理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9(02):61-77.

[12]周平庭.普惠金融背景下如何缓解农户正规金融排斥?[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284+286.

[13]向培.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

[14]李苏桓.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15]温虎,王阳.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效应分析——基于云贵川三省46个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9(04):34-41+53.

[16]朱佳佳,张竞超,张小燕.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3):127-12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户农业价值链外部信贷缔约条件与履约机制——‘交易特征-嵌入视角”(项目编号2019SJA0049)、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YC2019005)。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信贷
普惠小微信贷模式比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特惠金融扶贫信贷的风险控制
搭对接合作平台 助小额信贷扶贫
本期言论:信贷文化重塑与信贷结构调整
短期循环信贷模式下的融资租赁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