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又到年報季,又闻“惊雷声”。最近有几家上市公司爆出百亿级的“业绩雷”,这让许多热望年报行情的投资者措手不及。
据《红周刊》不完全统计,元旦前后,几十家上市公司通过各式各样的资产减值“甩包袱”。这些公司公告的计提大额资产减值金额,从数亿元到数十亿元甚至百亿元不等。如众应互联在2019年12月23日公告,其2015年的一项并购产生商誉减值计提约10亿元-13亿元。公告当天,众应互联开盘就一字跌停。
商誉减值计提只是上市公司“财技”的一种,还有诸如收入提前或延迟确认等。但大额减值计提就会直接带来“业绩雷”。
虽然有观点认为,爆出“业绩雷”的公司往往是通过“财务手段”把“业绩风险”一次性出清,从而带来一个“业绩底”。
但实际上,“业绩底”与“财务洗澡”完全是两码事,前者类似美人偶感风寒,后者则从始至终都是丑人多作怪。
投资者只需思考一个问题:上市公司经过“财务洗澡”后能不能带来业务的内生性增长?如果不能靠自己主业发展,而是继续讲故事、讲概念,买它就是买了一个随时会炸到自己的“雷”。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于那些存在商誉高企、大存大贷却无法自圆其说等问题的上市公司,还是选择远离为好。
202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