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彬 辛荣华 孙智
近年来,抗菌药物种类不断增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比>80%。头孢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毒副反应低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率显著提升,使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尤其是制药技术的发展,头孢类药物种类已达到40 多种,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原发疾病治疗,甚至会出现炎症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临床需熟悉头孢类药物使用情况,掌握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发生特点,综合分析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对提高用药安全性起到积极促进意义。本研究收集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上报的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160 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而为临床谨慎使用头孢类药物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间上报的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160 例,均上报至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利用Excel 电子表格筛查出药品不良反应;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确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选取药品不良反应均是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无头孢菌素类药物禁忌证;不良反应报告者具备完整的病历资料。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160 例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药物使用途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严重程度、累及器官、表现方式及患者转归预后等信息。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进行评价:与用药肯定有关:药物使用后与不良反应发生使用顺序合理,停药后不良反应停止或好转,再次使用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可能加重,以排除原发疾病因素的影响;很可能有关:排除重复用药后所有标准与肯定有关相同,或合并其他用药,排除其他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关:药物使用与不良反应发生密切,有相关文献佐证,但无法排除原有疾病或其他药物导致的因素;可能无关: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与使用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该药不吻合,原有疾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同。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死亡;极其严重:癌症、畸形或出生缺陷、危及生命且会导致残疾;严重:严重损伤到器官功能;一般:住院时间延长。
2.1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头孢类药物种类 导致160 例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共有15 个种类,其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例,占18.75%;注射用头孢呋辛钠23 例,占14.38%;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7 例,占10.63%;注射用头孢拉定11 例,占6.88%;注射用头孢哌酮钠10 例,占6.25%;注射用头孢噻肟钠10 例,占6.25%;注射用头孢他啶10 例,占6.25%;注射用头孢呋辛钠8 例,占5.0%;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8 例,占5.00%;注射用头孢替唑钠7 例,占4.38%;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6 例,占3.75%;头孢克肟片6 例,占3.75%;头孢呋辛酯片5 例,占3.13%;注射用头孢西丁钠5 例,占3.13%;注射用头孢唑肟钠4 例,占2.50%。
2.2 160 例患者的基本资料 160 例患者中男84 例,占52.50%;女76 例,占47.50%。年龄6 个月~84 岁,其中:年龄≤10 岁41 例,占25.63%;11~20 岁11 例,占6.88%;21~30 岁18 例,占11.25%;31~40 岁20 例,占12.50%;41~50 岁15 例,占9.38%;51~60 岁14 例,占8.75%;61~70 岁23 例,占14.38%;年龄>70 岁18 例,占11.25%。
2.3 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评价 160 例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评价:肯定有关4 例,占2.50%;很可能有关67 例,占41.88%;可能有关89 例,占55.63%。药物不良反应程度:极其严重3 例,占1.88%;严重91 例,占56.88%;一般66 例,占41.25%。
2.4 160 例患者的头孢类药物使用途径 160 例患者中,静脉滴注143 例,占89.38%;口服17 例,占10.62%。
2.5 160 例头患者的原有疾病分析 160 例患者原有疾病中,呼吸系统感染105 例,占65.63%;围术期用药18 例,占11.25%;消化系统感染10 例,占6.25%;生殖系统或泌尿系感染9 例,占5.63%;外伤感染5 例,占3.13%;免疫系统感染5 例,占3.13%;其他感染8 例,占5.0%。
2.6 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160 例患者中,75 例出现过敏反应,占46.88%,临床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发红、疱疹、荨麻疹等;38 例累及消化系统,占23.75%,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胃肠不适等;17 例累及神经系统,占10.63%,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安等;15 例累及循环系统,占9.38%,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慌等;10 例累及呼吸系统,占6.25%,临床表现为气喘、憋喘、呼吸困难等;5 例其他,占3.13%,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局部疼痛、肢体麻木等。
2.7 药品不良反应临床效果评价及转归 160 例头孢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护士上报98 例,占61.25%;药师上报36 例,占22.50%;医生上报26 例,占16.25%。106 例患者中痊愈106 例,占66.25%;好转54 例,占33.75%,病例报告无严重后遗症及死亡。
头孢类药物抗菌谱广、活性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有明确的抑制作用。随着头孢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因此明确头孢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合理应用,有利于提高医疗安全性。
研究发现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无明显差异,主要发现于10 岁以下儿童及年龄>60 岁的老年人,可能是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肝肾功能、机体代谢途径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老年人年龄增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肝肾功能减退及药动力学变化等均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2]。因此临床用药时,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依据患者年龄、身体机能及病情,选择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是引起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临床静脉滴注药物时,需严格控制药物滴注速度,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静脉滴注带来的不良反应。头孢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种类多、药物性质稳定,有着较强的抗菌作用及活性,不良反应少。虽然头孢类药物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但因临床应用剂量大,若静脉滴注速度过快,药物被污染,或者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均会增加头孢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需严格掌握头孢类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同时检测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原,选择准确的药物治疗;同时严格控制患者药物使用剂量以及时间,以此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3]。
头孢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为主,临床医师在观察时,极容易被发现,且能够与患者疾病相互区分,进而能够提高不良反应的上报率。但是在涉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时,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容易和原发疾病相互混淆,极易忽视不良反应。因此头孢类药物使用期间,需密切观察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同时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尽量避免过度用药,若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用药,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在药物不良反应转归方面,病例报告无严重后遗症及死亡,痊愈106 例,占66.25%;好转54 例,占33.75%。本研究发现,医院发生的头孢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预后良好,其原因是本院使用头孢类药物时,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头孢类药物使用情况,仔细区分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并迅速采用有效措施阻断病情进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因此根据头孢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预防发生情况,提出预防措施:首先临床医师需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谨慎确定药物剂量,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其次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确定药物使用方法,进行个体化用药;加强患者用药监护,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监督管理作用,参与到药物治疗方法的制定。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头孢类药物时,所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因此临床需密切监测头孢类药物使用情况,科学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