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昌
摘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具有了一定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的判断。在这时,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而学校教育就需要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调整,保障学生在心理和人格上的健康。美术学科不仅具有学科教学的工具性还具有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人文性。通过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中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240-01
引言
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文化的教育也要接受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要接受美育教育。在过往的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美育作为一种与学科教育和知识教育关系较少的部分长期被我们所忽略,然而近年来的教学理念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到美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美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同时也能够通过艺术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状况。
1.高中美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1.1 观察学生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因此这时已经不能够通过直接的询问或者简单的批评,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而美术学科天然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这是由于美术学科所考察的内容,是学生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学生所有的情感可以隐藏在自己心中,在其他的工具性学科的学习当中,不会表露出来,然而在美术学科的学习当中,却会通过美术作品,而表现出来。在同一个主题的美术创作当中,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状态会展现出不同的作品样貌,而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我们是可以通过这种作品的表达感受到学生心态的变化的,借由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1.2 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良好工具。
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之后,我们还要对学生的心里进行疏导和有效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能够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美术作品的美育作用。美术作品虽然不直接承担道德教化和心理疏导的作用,但是在所有的美术作品当中,都渗透着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的思想表达,同时他们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在这种倾向之下,学生会更加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从而产生对于这种美好的无限向往,摒弃暴力和冲突的思维,以一种更加柔和的方法,去对待客观世界。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
2.利用美术教育进行心理疏导的策略
2.1 对美术教材的心理因素进行巧妙挖掘。
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比如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平时在生活中的爱好等等。通过这些基本信息,教师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在自己画作当中所表现出的作品状态的原因。
举例来说,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作品,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解达芬奇本人创作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之前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同时他又是以怎样的坚毅的内心来对待这样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方面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达芬奇伟大画作的美,同时又能够了解到创作这种美背后的心酸,以及达芬奇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强大内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美的创作都需要创作者能够隐忍坚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理解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如何锻炼自己坚强的内心。
2.2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学科,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的美术技巧的训练,同时还要让学生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审美结构。在这个结构当中,学生的内心不仅要对美术作品如数家珍,还要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深入了解,并且将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特有思考融入到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当中。通过多方面的共同渗透,学生的感知,想象与情感的发展,都将更加自由,这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下,更好的成长。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个性,多元化选择,将学生的思想从社会中单一的功利化的追求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从而拥有更加纯净的心灵。
综上所述,在高中美术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要努力的将心理健康的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来。美术教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通过对于学生画作的欣赏,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从而为学生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彩丹.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J].华章,2011年20期.
[2] 柳絮.高中生應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