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临床分析

2020-01-10 07:18李义刘恒新聂慧姜晓玲杨德利江辛玲
山东医药 2019年35期
关键词:球部胃窦肌层

李义,刘恒新,聂慧,姜晓玲,杨德利,江辛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泰安院区,山东泰安27100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Kalantar等在1937年首次报道[1]。近几年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诊疗手段的普及,关于EG的国内外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因EG缺乏临床特异性,故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对6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2016~2017年收治的EG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43、43、44、45、47、60岁;其中2男2女为夫妻关系,发病前曾进食相同食物,均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患者均符合EG诊断标准[1]:①存在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②组织活检证明胃肠道1个或1个以上部位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③排除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

1.2 资料采集 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治疗经过,随访记录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疾病分型标准:①黏膜病变型:黏膜内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②肌层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主要累及肌层,以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为主要表现;③浆膜病变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主要累及浆膜,以腹水为主要表现。治愈标准:患者消化道症状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6例均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全腹疼痛3例、脐周疼痛2例、下腹疼痛1例。伴随症状:腹泻4例(66.7%),3例为稀水样便、1例为糊样便;腹胀3例(50%),恶心、呕吐3例(50%),排便减少2例(33.3%)。

2.2 诱发因素 2例发病前曾进食大量施用过量化肥的韭菜,2例曾进食大量樱桃,1例接触杀虫剂,1例无明显诱因。两对夫妻曾进食相同食物。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为(4.96~27.45)×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1.8%~76.0%,嗜酸性粒细胞为(0.09~19.16)×109/L,4例(66.7%)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2例(33.3%)正常。大便寄生虫检查均阴性,4例隐血阳性。6例肝、肾功能均正常。

2.4 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 6例均行胃镜和病理检查,胃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病理检查可见受累黏膜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累及胃底4例、胃体2例、胃角2例、胃窦2例(图1)、十二指肠球部2例(图2)、十二指肠降部1例。5例行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肠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表现;病理检查可见肠黏膜慢性炎症表现,间质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散在浸润,其中累及升结肠3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1例。

注:A为胃窦可见黏膜充血水肿;B为胃窦黏膜慢性炎症,间质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

图1 胃窦镜下及组织活检(×100)

注:A为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大量出血点;B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伴中度急性炎症、表浅糜烂,间质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图2 十二指肠球部镜下及组织活检(×100)

2.5 骨髓穿刺检查结果 6例均行骨髓穿刺,结果提示粒系细胞增生活跃,早期细胞未见,中幼粒细胞以下各期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2.6 疾病分型 黏膜病变型5例,肌层病变型1例。

2.7 治疗及随访 嘱患者均注意饮食,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患者确诊EG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50 mg静脉滴注8~14 d,症状缓解后改为泼尼松30~40 mg口服,之后每10 d减量5 mg至停药。3例发病2个月内治愈;2例因未遵医嘱激素减量过快导致1个月后复发,继续规律服用激素后未再复发;1例因累及肌层,发病5个月后再次发生幽门梗阻。

3 讨论

EG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某一层或全层为特征,有报道称其发病率为1/10万[2],但目前还没有EG的流行病学及人口分布的系统数据统计。EG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多集中于30~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本研究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男女比率为1∶1,平均年龄47岁,与既往文献数据基本吻合。目前E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食物、药物过敏及过敏性疾病有关,亦有报道称EG是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Khan等[5]报道,约40%的EG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史,如荨麻疹、湿疹、过敏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70%的EG患者由进食某些特殊食物诱发。本研究2例发病前进食了刚施用过量化肥的韭菜(所种植的施用过量化肥的韭菜7 d后大面积死亡),2例进食了大量樱桃(进食量>500 g),考虑胃肠道的急性症状与进食特殊食物有关;1例发病前接触过杀虫剂,不排除杀虫剂诱发可能。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可浸润自食管至直肠的全消化道黏膜,因此EG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与病变累及部位、病变类型、范围、程度等均有关。EG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腹水等,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肝硬化并腹水、结核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肿瘤等[6]。国内报道,EG的 临 床 表 现 主 要 为 腹 痛(88.1%)、腹胀(40.3%)、腹泻(28.4%)、黑便(10.4%)等[7]。本研究患者均表现为腹痛,并伴随腹泻、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减少等胃肠道症状。

Klein等[8]将EG分为黏膜病变型、肌层病变型、浆膜病变型,其中黏膜病变型最常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出血、贫血等。肌层病变型较常见,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为主,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肠梗阻或幽门梗阻,胃和十二指肠最易受累。浆膜病变型最少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壁全层,到达浆膜层,主要表现为腹水。浆膜病变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没有持续的慢性病程,而黏膜病变型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程,肌层病变型则较易复发。本研究5例黏膜病变型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肌层病变型治疗5个月后复发。

EG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提示EG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该病的诊断标准[9]。有报道称,20%的EG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异常[10]。本研究4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2例未见异常,而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患者分别以幽门梗阻和排便减少入院,胃、肠镜活检病理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考虑本病并进一步检查后确诊。对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的EG患者,临床需高度重视胃、肠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这一重要线索,以避免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病理是诊断EG的必要手段,内镜下可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非特异性表现,组织活检的病理学特征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呈弥漫或灶状分布,每个高倍镜视野≥20个嗜酸性粒细胞,不伴有其他炎性细胞浸润[11]。骨髓穿刺可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明确EG诊断的重要方法。组织学诊断标准目前尚不统一,也有学者认为上消化道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个/HP和下消化道>60个/HP即可诊断EG[12]。本研究患者均存在消化道症状表现,均至少1处活检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0个/HP,且均行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故EG诊断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呈局灶性分布,内镜下黏膜活检可表现为阴性,而多点活检可有效提高诊断率。临床中对怀疑EG的患者,建议行胃肠道多点活检,以提高诊断率。本研究患者胃镜活检部位除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外,还增加了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活检,这些部位的组织病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与文献报道一致[13]。因此,临床怀疑EG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要重视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活检,以提高检出率。

治疗上,首先立即禁用可疑的特殊食物或药物,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G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和免疫抑制剂等也可以辅助治疗该病。多数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1~2周内症状即可缓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降至正常;口服泼尼松剂量为20~40 mg/d,连续应用2周左右,待症状消失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后开始逐渐减量,减量时需避免因激素停药过快而引起EG复发[14]。本研究2例患者因激素停药过快而复发。若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若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可应用色甘酸二钠替代治疗。EG患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并发幽门梗阻或肠梗阻的EG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15]。对于有严重梗阻的患者,应该先保守治疗,若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复发,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50 mg静脉滴注,7~14 d后症状明显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基本正常,改口服泼尼松继续治疗。本研究1例因累及肌层,发病5个月后再次发生幽门梗阻,就诊于外院后失访。

综上所述,EG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腹痛为主但缺乏特异性,内镜下多点活检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对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不高的患者极易漏诊和误诊,骨髓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治疗上多应用糖皮质激素。

猜你喜欢
球部胃窦肌层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CT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温度计为何能显示温度?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