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肖芬
精神之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本人认为,体魄之强健则是一切的前提。众所周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代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本应充满活力的年纪,身体却一个个弱不禁风。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中看到,学生在军训或跑操等基础运动中因体力不支而昏倒在地,这不禁让我们重新提起对体育锻炼的重视。毛主席也曾在信中写到:“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现状和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达到精神之文明,充分实现身心共同健康发展。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的理解是,“文明其精神”在于德育教育,与古代“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样的道理,只有饱读诗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到精神之文明,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野蛮其体魄”则是精神之文明的前提,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一切想要做的事情。当代学生之间的较量,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之间的较量,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体不好,也很难达到相应的高度[1]。
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身体,并且能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和坚持不懈等美好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贯彻了德育教育方针,充分实现既文明其精神,又野蛮其体魄,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且,体育课程对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有着很大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
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在体育课上,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行动,缺乏活力,明显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
教师上课死板,一直是循环性的教学模式,课堂无法丰富起来,导致学生不愿意去锻炼。
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贯彻不到位,体育课像是“传技”,学生认识不到体育课的意义所在。
小学正是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阶段。要想孩子们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教师应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来对学生灌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结合身边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益处,使“传技”变为“育人”,将锻炼身体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
传统的体育课堂无非是跑步、做操及一些特别安全的课程项目等,缺乏新意,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教师要善于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需求。教师可针对班内每一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年龄段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小游戏,使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释放身心,解放双眼,释放压力,使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挥洒汗水的“神圣之地”,学生自然会爱上体育锻炼。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比如在体育课的活动中,教师可将游戏设计和制作交给学生,一方面能增进师生交流和师生感情,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往往可以在设计和制作游戏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大家都乐于去参与,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
我们应该不难看到,部分学校依然存在着占课的问题,其他学科教师经常会占用体育课,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贯彻习总书记的理念,将体育锻炼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同时加大学校的场地、增加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做好家长们的思想工作,家校共育,促进孩子们身心共同成长。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这是数代人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小学体育体能训练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中蕴含着德育,德育又与体育相融合,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规范地锻炼,使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身体强健的学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