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龙 旦乙画 曾德珩
(1.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重庆 400044)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1]。在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部署下,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承担了国家高层次人才输出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2]。一名优秀的博士生通常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可迁移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3]。博士研究生作为未来各个领域的顶层人才,科学高效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有利于将博士生的自身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学术成果和科研产品。电气领域作为传统领域的中流砥柱,涉及了通信领域、电气领域和化学领域等多个领域,培养优质的电气领域博士生,可为社会多个行业提供顶层人才,从而推动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培养出一名电气领域的优秀博士生早已成为电气行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国内的部分名校的电气学科实力已经迈入世界高等学府的前列,但全国顶尖人才的整体培养情况仍和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博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电气领域及其他各行业的领头人,各大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均非常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借鉴发达国家的名校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明晰国内电气领域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方向。
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于2017年8月启动了“新工程教育转型”计划,提出了独特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培养目标强调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博士生既要掌握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培养自身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综合素养,最终成为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和行业未来的领导型人才。美国公立常春藤大学之一的密歇根大学类似地强调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多学科融合学习[4]。密歇根大学开展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开展专业技术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和前沿技术,开展职业发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职业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发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讲事实,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核心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核心课程涉及目前工程领域新兴和前沿技术课程;跨学科课程旨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职业发展课程整合经济、管理、社会学等领域的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为解决纯学术式的传统博士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问题,英国提出了高等教育与产业、政府协同创新系统[5]。政府作为推动者,大学作为培养者,企业作为参与者,博士生作为知识生产者,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一方面让知识创新在政府、大学和企业间循环流动,另一方面有效培养出了适应市场、产业和雇主需求的行业顶尖人才。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博士培养中心,该中心既重视国内合作,包括学术机构与非学术机构之间、高校之间、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之间的合作,也重视国际合作[6]。博士生的研究往往涉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而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导致了前沿科技往往涉及多个学科融合。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往往不能给予博士生有效的指导。为解决上述问题,德国的德累斯顿国际博士计划建立了论文咨询委员会,即“多对多”的导师指导制度,突破了单一导师局限性,有效保证了博士生任意学科的专业技能的培养[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博士生教育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产出了一系列具备高质量学术科研能力的人才[8]。法国教育部门于2016年4月颁布的《关于确定博士学位和博士生院作用的裁定》指出,博士学位是为研究而培养以及通过研究进行培养,是一种研究型的职业经历。博士生教育不应仅为学术研究岗位提供人才,也可为社会上其他各个行业提供优质人才。为了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可迁移技能,改善博士生在一些非学术岗位上的表现[9]。法国高校推行了博士生教育职业化改革,从教育内容、机构职能变化、培养计划、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高博士生的信息处理和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培养能力,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科学信息技术能力和一般文化的综合能力,有效为博士生在非学术研究岗位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博士生作为一个国家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主要角色,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博士生教育模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各个国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时代下的博士生教育既要为学术研究型机构提供高素质科研人才,也要为社会生产行业培养优质的行业领军人才。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影响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耦合现象愈发凸显。因此,不同学科之间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虽然存在核心技术培养等方面的不同点,但也存在宏观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影响下的如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共同点。电气领域作为传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各个行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借鉴世界各大教育强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特点,可指明国内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方向。根据前述世界各大教育强国的博士生培养现状,总结出世界各大教育强国对顶层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特点。
可迁移能力是指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又叫通用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非学术科研行业对高质量的博士生需求量不断上升,导致了大量博士生毕业后进入非学术科研行业。然而,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主要重视培养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等知识生产能力,忽略了可迁移能力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大量博士生在非科研行业岗位表现不佳以及社会各界对从事非科研行业的博士生的诟病越来越多。为解决上述问题,大多教育强国已开始强调对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发展。可迁移技能培养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信息处理、辩论、沟通、语言能力;科学有条理的自我培养能力;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网络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与一般文化[10]。通过上述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可有效提高博士生的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为博士生进入非科研行业奠定基础。培养博士生的可迁移能力,可以让博士生快速适应各个行业领域,一方面扩宽了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范围,另一方面提高了博士生在各领域、各岗位上的业务水平。博士生作为顶层人才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助于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并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年来,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大量传统行业的知识产生相互影响,不同学科的交叉耦合情况已经成为现代行业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互联网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要求传统行业的顶层科研人员对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有深刻的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博士生的研究领域通常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最前沿知识,并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化的产业需求。目前,很多教育强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强调学习与其专业领域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例如教育强国的工程相关学科,通常基础学科课程涵盖面也更广,不同专业均包含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本方面。工程领域的选修课程通常开设与核心领域相关的新兴和前沿技术课程,增加博士生的前沿学科知识储备,并为核心领域的课程和学术研究提供支撑。通过核心专业的知识和与核心专业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的融合,为博士生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在知识技术转化为社会产品过程中同样会涉及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博士生的核心领域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满足了社会产业需求,加快了知识到产品的转换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国家,该模式是学术界和产业界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传统产学研模式主要分为五类:双导师制、项目合作制、定向委培制、联合培养制和实体企业模式制[11]。当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对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顶层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2]。世界各大教育强国已经开始针对时代发展趋势对传统产学研模式进行了改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仍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构成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核心。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合作机构应为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辅助机构,主要为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中,政府起牵头、监督等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导向作用;金融机构可提供资金支持,为新产学研合作的提供了经济动力;中介机构在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主要起调节沟通作用。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教育承担着高层次人才输出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使命。1978全国仅招收18名博士生,1995年博士生招收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2004年超过5万人,到2018年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已突破8万人[13]。全国博士生数量的增加,给博士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知识生产模式已呈现出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具备主体的异质性、结构的社会弥散、知识多元化等特点[14]。上述知识生产模型的转变给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带来了新的难题。近几十年来,中国电气行业在顶层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样为其他领域培养了很多优质人才,但是与世界各大教育强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博士生承担着科技知识创新和知识生产,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博士生的培养。结合国内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现状和世界各大教育强国对各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特点,得到了如下启示。
电气领域的博士生生源主要来源于“本硕博”“硕博”“考博”模式,除了少数通过“考博”方式成为博士生的同学有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和国家电网等单位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经验,其他大部分博士生入学之前并无较多科研经历,直接导致了入学后不能规划好博士期间的科研生涯,大幅度降低了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因此,博士生培养机构,主要为各大高校和电力科学研究院,需首先明晰博士生的培养环节,然后制定相应的定期考核制度,有效监督博士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科研学术成果。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一年级阶段应重点培养电气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科研能力。在参加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时,应承担一部分科研项目内容,并熟悉科研项目流程,了解国内电气领域各个单位的职责与分工。在博士生二年级阶段,博士生需要独立承担至少一项国家电网的科研项目,同时逐渐进行知识产出。在博士生三、四年级阶段,博士生则应重点放在知识产出阶段,将项目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平日积累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围绕博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并产出学术成果。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培养机构应组织专家评审会对博士生科研成果的进行年终评估和考核,一方面监督博士生培养进度及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给博士生注入新的科研动力。博士生培养作为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的考核制度可大幅推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学术成果产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学科融合是未来科学技术行业发展的趋势。大学既需要开设核心领域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课程,也需要成立一个博士生跨学科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给博士生提供不同学科知识的专业指导。例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导致电气行业的科研人员往往需要掌握大量的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涉及核心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是不可避免的。成立博士生跨学科指导委员会可为博士生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学术指导,提高博士生在科研方面的成果产出率。考虑到专家行程难以协调的问题,推荐专家和博士生采取线上学术研讨的方式,培养机构统一开发维护在线交流论坛或应用程序。各学院可指派一定数量的专家以定时轮岗的形式给博士生进行线上答疑,值班专家应给出联系方式,以便对部分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讨论板块的具体划分以及每一板块涉及多少学科,由各位专家开会商议得出。
可迁移能力在博士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为其他行业提供顶层人才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电气领域本身通常涉及其他多个学科,具备可迁移能力的电气领域的优质博士生更可能为其他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在博士研究过程中,参与并承担国家电网科研项目的过程是培养博士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机。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培养了沟通能力,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领导团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培养了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博士一年级主要负责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项目流程熟悉,博士三年级和四年级主要负责毕业论文撰写和学术成果产出。因此,博士二年级是博士生科研项目经历及其非迁移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导师在这个阶段,应多给予博士生方向性指导,科研任务的具体沟通与落实交由学生自行负责,从而提升博士生的综合素养。国家可开展更多的纵向科研项目,一方面让博士生在完成纵向项目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可迁移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让博士生熟悉纵向项目流程,为优质博士生日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此外,科研项目本身通常涉及产学研三方面的合作,加强博士生的项目经历,也可深化博士生对新时代下产学研模式的理解,可有效推动新产学研模式的发展。
给予博士生一定程度的激励,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创造欲望,激发其内心的动力,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待遇成为近年人大代表会讨论的一个热点议题。激励保障制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提高补助吸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通过补助给在读博士生注入新的科研动力。吸引优质生源方面,培养机构可制定一套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科学地选出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在读本科生和在读硕士生,采用提高补助的方式鼓励具有潜力的科研人才接受博士教育。补助在读博士生方面,需要提高在读博士生的基本生活补助,保障了基本物质需求,有助于博士生全身心投入到学术成果产出过程中。此外,建立博士生学术成果评估激励制度可进一步提升博士生的科研动力。学术成果的产出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可结合前文所述的考核制度,对学术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分类和评分,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
为了改善国内电气领域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各个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现状,并指出发达国家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均具有强调可转移技能的培养、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三方面特点。结合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培养特点和国内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现状,总结出国内电气领域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应从明晰培养环节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建立博士生跨学科指导委员会、加强博士生科研项目经历、构建合理的激励保障制度四方面进行改善。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可对国内电气领域的博士教育和顶层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