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无锡 214000)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教育事业中德育的实效性似乎反而进入“瓶颈”。“选择—养成”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感受,我们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对社会的认知,教师应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要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及实施,各大学校为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学校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不要做“表面功夫”。在以往的教学理念里,虽然早就开始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落实到实处却不是很理想,学校“口号”喊得响亮,可依然会出现“艺术”学科给各“重点学科”“让步”的现象,尤其是临近考试期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大家满怀期待地在百般忙碌的学习中看着数学教师或者语文教师走上讲台,说体育教师或者音乐教师因为有事,这节课需要改成数学课或者语文课,连正常的艺术课在考试来临期间都要让步,更不要提及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了。现在要全面着力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种子阶段”,他们单纯的像一张白纸等着教师去描绘、引导,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明白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它的存在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还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2]。
在“选择—养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德育课堂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需求,不再是“喊口号”,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真实情景,走进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发生的矛盾和问题,或者将班级里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冲突放在明面上,如:为什么会在选举班长时出现“不服管理”的现象,为什么自己要和另外一名学生发生冲突,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这场冲突的想法,然后通过分析探讨让当事人学生讲一下自己的不满,以及是否存在过错,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让班级其他学生谈一谈两人之间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化敌为友”,之后请其他同学大胆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的时候学生将一些事情说出来更容易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不要冲动,学会冷静分析然后再去处理。
小学德育“选择—养成”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将原本的教会学生“顺从”,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教师要“打进”学生内部,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和学生做朋友,将自己原本在课堂上“圣人”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身边的“伙伴”,让学生相信自己,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早就该“退出”教学课堂,新型的教学课堂要在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而不是“一招打天下”,争取让班级中学习好的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全面掌握本堂课的知识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道德认知特点,让德育教学走进实际生活,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类似真实的“故事”,比如有一个学生学习很刻苦,对同学友好,经常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在一次班级收费时,挪用了班级的公共费用,对于这件事情教师让学生自行思考,这个同学做得对还是不对,或者有什么别的想法,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逐渐退出教学课堂,“选择—养成”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还应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求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提高德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