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淋,朱梦佳,杨慧萍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多发于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临床以腹痛、腹泻为主,里急后重、黏液便与便秘等交替出现,症状缠绵不断、反复发作,易出现节段性肠麻痹,导致结肠狭窄、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癌变等,危及生命[1]。目前西医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氨基水杨酸盐类、皮质类固醇类及抗TNF-α药物等;当药物难以控制或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则考虑手术治疗[2]。然而,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能缓解其症状,且长久药物使用会对患者肾脏造成危害[3]。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病辨证体系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趋势,发展前景广阔。现将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根据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为中医学“脏毒”“泄泻”“痢疾”“大瘕泄”“便血”等范畴。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虽各有不同论述,但大多认为其病因与脾胃虚弱有关,疾病过程多虚实夹杂。周萍等[4]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功能不调为本,复感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劳倦过度为标,最终导致大肠气机不畅、传导失职。朱建华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因是脾虚湿毒,脾虚致瘀、致实,毒邪附于经络,肠络受损而发病[5]。郭耀东[6]认为:该病以脾胃虚弱为本,由气血两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湿热壅结、劳累过度、饮食失调、精神因素等诱发。赵国岑主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风、寒、热、湿4种邪气,加之饮食起居不宜、情志内伤引起,其中以外感湿邪最为重要[7]。
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肝等关系密切。周萍等[4]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将其分为为脾气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脾胃虚寒型、脾虚肝旺4种类型。朱建华教授认为本病有脾虚肝郁、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4种证型,以健脾清肠、化湿解毒为基本治则并贯穿治疗始终[5]。魏瑞芳[8]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肠络瘀血6型,分别运用芍药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逍遥散合痛泻要方、胃关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彭暾主任医师将本病分为脾气虚弱型、津亏肠燥型、脾肾阳虚型、湿邪内困型、气郁血瘀型,分别选用七味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加减、五仁丸合增液汤加减、右归丸加减、平胃散加味、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9]。
甘佳乐等[10]总结导师刘敬霞经验认为:该病多以素体脾虚为本,贪凉喜冷或情志不畅为发病诱因;治疗宜采用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同时重视饮食调护、调畅情志。赵国岑主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治疗时以健脾化湿为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7]。彭暾主任医师[9]对于脾气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常采用七味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葛惠男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和湿盛[11],其以健脾化湿、行气止痛、涩肠止泻为基本治则,自拟痛泻方(升麻10 g,防风炭10 g,败酱草30 g,石榴皮10 g,茯苓20 g,炒白扁豆10 g,炒白芍20 g,炒白术10 g,炒薏苡仁30 g,煨木香10 g,炙甘草6 g,制乳香3 g),并在该方基础上随证加减,获得了显著疗效。胡斌[12]、白春颖等[13]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结果证明: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化湿汤内服和灌肠方保留灌肠或芪术颗粒口服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均可获得显著疗效。纪璇[14]采用仙桔汤治疗慢性结肠炎,治疗6周后,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仙桔汤能明显缓解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董国华等[15]采用温肾健脾汤(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炙甘草、补骨脂、五味子、干姜)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有效率高达87.8%。赵国岑主任认为慢性结肠炎病久易致肾阳亏虚[7],临床治疗时总不离温肾之法,多选用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彭暾主任医师采用右归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9],收到了较好疗效。朱秉宜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治则,采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16],获得了较好疗效。林泽青等[17]、黄清[18]分别采用温补脾肾法(制附子、吴茱萸、补骨脂、当归、生姜、肉豆蔻、五味子、炮姜、大枣、陈皮)、真武汤合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均获得了显著疗效。王旭丹等[19]采用四神丸治疗硫酸葡聚糖钠(DSS) 诱导的慢性结肠炎小鼠,结果发现:四神丸能显著降低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减轻小鼠结肠组织炎症损伤,表明四神丸对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张继泽教授认为慢性结肠炎患者大多数属脾虚肝郁型兼夹寒湿或湿热,对于夹寒湿型患者常采用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合疏肝理气方加减,夹湿热型患者常采用葛根芩连汤合疏肝理气方加减[20]。赵国岑主任认为因情绪紧张、抑郁恼怒导致泄泻的患者治疗应以抑肝扶脾为主[7],方选痛泻要方加减。吴晓霜[21]将72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西药对照组和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柴胡芍药汤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张承红[22]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有效率高达90.0%。
朱子奇[23]认为慢性结肠炎与瘀血关系密切,其将112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分别给予桂枝茯苓丸及柳氮磺吡啶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表明桂枝茯苓丸对于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亚东等[24]将60例复发型慢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雷火灸中脘、章门、脾俞、天枢、足三里、关元、止泻穴,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黄建立[25]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40例,艾灸取患者神阙穴,穴位埋线主穴选大肠俞、天枢, 配穴选上巨虚、阳陵泉,2 d艾灸1次, 7 d进行1次穴位埋线,治疗1个月后,有效率达95%。朱月芹等[26]采用针刺加隔姜灸(主穴取中脘、天枢、关元)治疗慢性结肠炎,有效率为94.12%。权春分等[27]采用邵经明教授的“邵氏五针法”(主穴取肺俞、大椎、风门,乏力、肛门下坠明显者配脾俞、百会、长强,腰膝酸软者配肾俞、大肠俞、太溪),从肺论治慢性结肠炎23例,有效率达82.6%。
彭林等[28]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慢性结肠炎60例,肠道黏膜有糜烂者加金银花、生地黄,肠道黏膜黏液过多者加泽泻、薏苡仁,肠腔易痉挛者加柴胡、木香、白芍,有效率为93%。赵艳红[29]将20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片、西咪替丁片、消旋山莨菪碱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灌肠方(党参30 g,白术15 g,山药15 g,茯苓15 g,苦参20 g,白矾20 g,黄柏25 g,白头翁20 g,秦皮15 g,甘草15 g,白及15 g,白芍15 g)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4.64%,明显优于对照组。罗善佑[30]采用中药(蒲公英、丹参各30 g,败酱草50 g,五倍子15 g,延胡索25 g)随症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113例,有效率达90%,表明该方能促进炎症愈合,有效改善患者肠壁血液循环和吸收功能。徐伟祥[31]将12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炎康组62例采用“肠炎康”煎剂(大黄 30 g,五倍子 15 g,马齿苋30 g,黄柏15 g,苦参25 g,白及15 g)保留灌肠,对照组66例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 3个月后,肠炎康组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有效率为65.2%,肠炎康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王妤[32]将114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配合敷脐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7%,表明中药内服配合敷脐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冯桂成[33]将72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及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慢性结肠炎西医病因尚不明确。临床各医家多认为:该病以脾胃虚弱为本,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遂等因素诱发,临床可分为脾气虚弱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肠络瘀血型。该病的中医内治多选用成方加减;中医针灸、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外治法亦运用较多,疗效明显。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较大进展,临床实验较多,但高质量、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仍然缺乏。因此,对慢性结肠炎的认识和治疗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