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奇教授穴位埋线治疗乳癖病经验*

2020-01-10 21:00徐信杰姜玉婷
中医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教授肝郁健脾

徐信杰,姜玉婷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李湘奇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他从医3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乳腺疑难杂症。乳癖病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可伴有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1]。《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云:“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增生症,多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2],可见于青春期至绝经期任一年龄段,尤其多发于25~45岁人群,高峰年龄段是35~45岁[3]。研究普遍认为:乳腺增生可导致癌变,其中小叶增生癌变率为1%~3%,囊性增生癌变率可达10%[4]。对于乳癖病的治疗,西医学多以激素及外科手术为主,但绝大多数的患者并无手术治疗指征,且激素药物疗效不确切、易反复、毒副作用大[5]。中医学治疗乳癖病方法多样,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选方用药,亦或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等,疗效好且易于为患者接受[6]。穴位埋线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不但疗效确切,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好和易于推广等特点,非常符合临床需要[5]。笔者有幸侍诊,现将李湘奇教授辨治乳癖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李湘奇教授认为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贯穿乳中,足厥阴肝经布胸胁、绕乳头,冲任二脉上及乳,与肾经并行,受肾之滋养,故乳癖病的发生与肝、胃、肾及冲任脉关系密切。

1.1 情志不舒,肝郁痰凝

《外科正宗》中指出:本病多因“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疡科心得集》云:“乳中结核,肝气有所不舒,伏而不扬,而肿硬之形成。”均强调乳癖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相关。李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郁久伤肝,气机郁滞于乳络,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肝郁日久,气滞痰凝,则见乳房结块,每随喜怒而消长。

1.2 肝郁日久,痰瘀互结

李教授认为:女子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所主,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属,胃与脾相表里。随着病程延长,肝经病变必将影响脾胃,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失常,气滞痰凝进一步加重,乳房局部血行不畅,最终形成痰瘀互结之证。

1.3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

李教授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互化,而冲任二脉又与肝肾关系密切;若肝肾不足,必将影响冲任二脉发挥其生理功能,导致经血失调,甚至女性不孕。冲任失调又可反过来影响肝肾,致肝郁气滞痰凝于乳络,日久则痰瘀互结。

2 辨证分型

李教授根据乳癖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将本病分为肝郁痰凝证、痰瘀互结证、冲任失调证3型。

2.1 肝郁痰凝证

多见于青年女性,症见:乳房结块疼痛,经前加重,经后明显减轻,伴烦躁易怒;或易郁怒,两胁胀满,月经经期紊乱,痛经;舌质淡红或黯,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散结,理气化痰。埋线处方:肝俞、期门、太冲、天宗、肩井、足三里、丰隆。

2.2 痰瘀互结证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症见:乳房肿块,呈现多样性,边缘不清,质韧,乳房刺痛,伴痛经,经色黯红或发黑,有血块,或月经延期;舌黯红或青紫,苔薄白,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埋线处方:肝俞、期门、太冲、天宗、肩井、足三里、丰隆、血海、膈俞。

2.3 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年女性,症见:乳房肿块于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乳痛较轻,或无疼痛,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埋线处方:肝俞、关元、三阴交、天宗、足三里、血海。

3 临证治疗与用穴特色

李教授强调乳癖病的病机基础是肝郁,治宜注重疏肝解郁,遵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结者散之”原则,以肝俞、期门、太冲等为基础穴位进行治疗。《针灸甲乙经》曰:“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肝俞为肝之背俞穴,是肝气输注的部位,具有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的功效。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为肝经的大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又曰:“五脏之疾,当取之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针刺太冲穴可调整脏腑气血,通达三焦气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期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穴,肝之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为气血运行周期的出入之门,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的功效。

李教授认为:肝郁日久必致津停痰凝,故治疗注重健脾化湿。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如《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有和胃气、化痰湿之功,如《备急千金要方》曰:“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主大小便涩难,主不能食,主身湿。”

李教授治疗用穴还注重使用特效穴,如天宗、肩井等。天宗穴位于肩胛部,与乳房前后相对,同属于胸中之气街,《灵枢·卫气》载:“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故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根据气街理论,刺激天宗穴可调气血,通乳络,散瘀结,对于乳房部的气血瘀滞有很好的疗效[7]。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通经活络,疏利肝胆,如《百症赋》曰:“肩井乳痈乳癖而极效。”说明肩井穴是治疗乳房疾病的常用穴[8]。

另外,李教授还根据证型辨证使用埋线穴位,如病在血分加用血海、膈俞,病在冲任加用关元、三阴交等。

4 病案举例

4.1 肝郁痰凝证

患者,女,31岁,2017年7月7日初诊。主诉:双乳及两胁反复胀痛1年余。现症见:胸闷嗳气,两胁胀满,乳房肿块,经前期乳房胀痛、易烦躁;月经来潮即明显缓解,伴倦怠乏力,脘痞,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弦细。患者平素情志易抑郁,心情易不舒,经期尤甚,曾自服逍遥丸、柴胡舒肝丸能稍缓解,但易反复。乳腺彩超提示:双侧乳腺组织呈增生,右侧乳腺低回声结节,双侧乳腺多发结节。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症。中医诊断:乳癖病,证属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健脾,散结化痰。给予埋线治疗,主穴:肝俞、期门、太冲、天宗、肩井、足三里、丰隆。操作方法:穴位消毒后,术者用镊子将长度0.5 cm羊肠线(规格2-0)穿入埋线针针芯内,持针快速刺入穴位,深度范围1~2 cm,得气后将羊肠线留于穴位肌层内,输液贴敷贴针孔处,用红光光子治疗仪照射穴位各1 min。1 d后取下输液贴。1个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患者3个月后经期诸症明显减轻,乳房肿块消失,精神情志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白,脉弦缓,彩超提示:双侧乳腺组织增生,结节未见。

按 患者平素情志抑郁,气机郁滞,乳络受阻则见经前期乳房胀痛;气滞则津停成痰,凝结于乳络则见乳房肿块;气滞血行不畅则经前期诸症明显;肝气不疏则见胸闷嗳气,两胁胀满,经前期易烦躁;肝气乘脾,脾虚则运化失常,可见倦怠乏力,脘痞纳差。结合舌脉之象,辨为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健脾、散结化痰。肝俞、太冲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期门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天宗、肩井为乳癖病特效穴,具有调气血、通乳络、散瘀结的作用;足三里、丰隆健脾和胃,化痰湿。诸穴合用,可收疏肝健脾、散结化痰之效。

4.2 冲任失调证

患者,女,43岁,2017年7月5日初诊。主诉:乳房胀痛反复发作2年余,发现肿块3个月。现症见:患者乳房胀痛且有肿块,经前期加重,经后缓解,伴月经量少,色黯有块,面色淡白无华,情绪不稳定,时而烦躁,时而抑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心悸多梦。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乳腺彩超提示:双侧乳腺多发结节,BI-RADS 3类乳腺组织增生,双侧腋窝较大淋巴结。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症。中医诊断:乳癖病,证属冲任失调证。治宜滋肾养肝,调理冲任。给予埋线治疗,取穴:肝俞、关元、三阴交、天宗、足三里、血海。每个月埋线1次,连续治疗3个月。患者3个月后上述诸症均有缓解,乳房胀痛已不明显,月经量较前增多,色仍黯但血块消失。舌淡,苔白,脉濡细。彩超提示:双侧BI-RADS 1类乳腺组织,结节未见,双侧腋窝内未见明显异常。

按 肾藏精,肝藏血,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肝肾亏虚,冲任不足则月经量少,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精血不足以养心则心悸多梦;肝失濡养,疏泄失常,气郁内扰则见情绪不稳定,时而烦躁,时而抑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乳房胀痛且有肿块,经前期加重,经后缓解,经黯有块。结合舌脉之象,辨为冲任失调证,治宜滋肾养肝、调理冲任。方中肝俞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关元、三阴交补肝肾,调冲任;天宗调气血,通乳络,散瘀结;足三里健脾和胃化湿;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善治各种血证及冲任失调。诸穴合用,可收滋肾养肝、调理冲任之功。

5 小 结

乳癖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主,部分患者对于增生转化癌变忧虑重重,严重危害了女性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滞、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肝藏血,肝气郁结则气血凝滞;脾主运化,脾伤则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结块;不通则痛则出现乳房疼痛不适[9]。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女性常常处于精神压抑状态,加之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乳癖病等多种女性疾病出现。另外,本病发生与患者忧郁、焦虑等性格有一定相关性,故李湘奇教授在埋线治疗时,注重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抑郁甚或恐癌心理,帮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大部分乳癖病预后良好,但易复发,只要患者遵从医嘱,积极调整情绪,释放压力,运用穴位埋线,必要时配合使用中药,均可获良效。

猜你喜欢
李教授肝郁健脾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育槐
厨子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