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
(银川市西夏区第八小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在现代小学低年级识字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枯燥的识字课并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也十分低下。因此,本文根据教育者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种根据汉字造字法的小学低年级识字课教学方式,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朋友们提供思路。
远古时代的人们象形造字的原理,是根据事物的外形描绘成图画。例如,“日”的象形文字是一个圆形中间加上一点,像一轮圆圆的太阳。“月”的象形文字则是一根竖线加上一条弯曲的弧线,如同一弯小小的月牙儿。“禾”字的象形文字酷似一棵垂下叶子的禾苗,“川”字像是两座山峰之间流过的一道弯弯曲曲的河流。“羊”字酷似山羊的头等等。中国的汉字无疑是伟大的,然而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后,汉字的外形逐渐变得简单易于书写,然而却也丧失了原来的一些含义和象形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结合象形文字的演化,用图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先使用课件播放出一些图画,如太阳、月亮、眼睛、嘴巴、山羊等。接着,老师可以提出:“请同学们试着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这些图形。”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比较讨厌学习汉字这种枯燥的内容,但是对于画画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当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们都很愿意去做并且踊跃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当学生们的绘画都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再在课件上播放图画所对应的象形文字,并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象形文字和你们自己画的一样吗?”让学生观察过一阵子后,老师再把象形文字和简体汉字放在一起,说道:“请同学们将象形字和我们现在的汉字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最后,老师可以总结:“同学们,经过我们刚刚自己的观察和自身实践,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汉字是由象形文字简化而来的。而象形文字又是由图画的外形抽象而来的,因此同学们今后学习汉字可以结合象形文字的演化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会产生兴趣并且全神贯注地动脑思考,从而快速地掌握汉字。
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除了直接从事物外形中抽象出象形字以外,古人还使用了“合字”的方法来进行造字。所谓的“合字”,通俗地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字进行拼接来达到造字的目的。根据这种方式,汉字的结构又能够被分为很多种,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等。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偏旁部首在不同的汉字中所处的位置。例如“土”在“增”字中的位置是左边,是属于左右结构。而在“堂”字中“土”却是在底部,属于上下结构等。通过对同一部首在不同位置进行归类,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一大批汉字。
例如,汉字中常见的偏旁部首如“金字旁”“斜土旁”“火字旁”“三点水”“木字旁”等,通过和别的汉字组合,就能够再形成许许多多的新字。如,“金字旁”加上“十”字,就是“针”字,“三点水”加上“青”就是“清”字。以上这些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又例如保护的“保”字加上“土”构成了堡垒的“堡”字,这就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可见有许许多多的汉字,都是由别的汉字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构成的。而在最初的汉字中,偏旁也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点从今天的部分简体汉字中也能够看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特点来帮助学生加快理解。
老师可以通过“合字”的方法,分析汉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汉字。例如“灶”字是一个“火”字和一个“土”字拼接而成的左右结构的汉字。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用泥土做的,用来烧火的?”又例如“杯”字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知道杯子通常都是用玻璃、金属、陶瓷等物质制成的,但是为什么杯字的左边却是‘木’字呢?”让学生经过一些思考后,老师再说出答案:“因为古代的杯子是用木头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汉字的含义。
会意字是通过多个汉字之间的联系,进行组合构成的新的汉字。例如“从”字,就是由两个“人”字组成,像是一个人紧紧地跟在另一个人的后边,表示跟从的含义。又例如古人认为“日”和“月”都会发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明”字,就是象征着光明的意义。再如“笔”字,就是通过“竹”和“毛”组成,因为古人写字都是用的毛笔,而毛笔大多是由竹子和动物的毫毛制成的。如果老师在课堂能够通过基本字连线组成会意字的方式教学,则同学一下就能够记住多个汉字的结构。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基本汉字的连线构成新的汉字,来为学生丰富课堂练习。例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口”“人”“不”“正”“日”“月”“木”“火”等基本汉字。接着老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基本汉字中的哪些能够连线组合成为新的字?”同学们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一些汉字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可能有的同学会回答:“日和月可以组成明字,象征着光明。”还有的会说:“两个人字构成从字,表示一个人紧跟着另一个人。”还有的会说“不和正构成的就是歪斜的歪字。”等同学把自己知道的汉字连线了,教师再将一些学生没能想到的字连起来。例如:“三个人能够构成众字,表示这里有很多人的意思。三个口构成品字,表示很多人来吃菜,也就是品尝的含义。两个木字构成林字,表示小树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意味着有更多树木,构成了森字,表示大森林的意思。火字和木字构成焚烧的焚字,因为木头遇到火就会剧烈地燃烧。”经过这样一番练习后,相信同学们对新学的汉字一定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了。
世界历史上,像汉字这样兼有象形、会意的含义的语言文字是没有的,因此汉字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独特、无法复制的。汉字的造字方法除了以上提到的会意、象形的方法,还有着形声的方法。例如“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就能够造出许多读音相近的汉字,如“请、清、晴、情、蜻”等汉字。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分析字形和字义。例如,老师可以分析:“请”是请求、邀请的含义,而人们一般用口头言语来邀请和请求,因此这里加上的是一个言字旁。又例如,“清”和水有关,所以加上了三点水。“晴”表示天气晴朗,当太阳出来时天气才会晴朗,因此加上一个日字旁。“情”表示心情、情感的含义,和心有关,故加上了竖心旁。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蜻蜓的“蜻”是虫字旁等。
在通过形声字加强学生记忆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创建情景的方式。例如,从“包”字演化而来的“跑、泡、炮、刨、袍、炮、抱、饱”等形声字。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来帮大家记忆这些形声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老师开始描绘场景:“有一个穿着袍子,抱着包子的人,吃饱了以后去刨土,然而此时炮弹来了,这个穿着袍子的人丢了包子拔腿就跑,跑到了河里把袍子都泡湿了。”这个情景中,涉及了上面说的由“包”演化来的形声字。而且故事中的“拔腿就跑”让人们想到这个动作是用脚完成的,故这里使用了“足”作为“跑”的偏旁。“抱着包子”是用手完成的,所以“抱”的左边是“手”。而“泡湿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所以“泡”的左边是“水”。因此故事中的“拔腿就跑”“抱着包子”“泡湿了”等动词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形声字和其偏旁部首的关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以及提高学生对于生字词的运用方法,在潜移默化之中便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我们民族的文字,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体等阶段的演变后,才逐渐地形成了我们今天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发明了许多种造字方法,如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等。世界上从未有哪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汉字这样的特殊性。为了充分激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识字课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本文探讨了几种基于造字法的小学低年级识字课教学方法,为广大教育界的同人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