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冰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培养理念不断提升,培养思辨性阅读习惯、启发阅读思考、树立思辨意识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路径和现实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佳句赏析、文本解读、段落背诵等教学方式,将文章内容灌输式、僵化式进行传授,固定化、流程化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无法激发学生对阅读课程的兴趣。因此,如何打破小学语文传统的品读赏析、尊重教材的教学模式,融入思辨性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
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启发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推理和实证能力的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为培养理性、批判思维而提出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思辨阅读与表达,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流。本文立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以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阅读思维为目标,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有益探索。
2019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生通过文本朗读、背诵等方式,熟悉文本内涵,“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侧重学生积累字、词、句,达到以文学字、以文学句的目的,忽略在阅读中引导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在学界已经有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受到教学思维、文本教材、教师素质等影响,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从教学思维上看,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授课为主,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主动性”阅读的引导和启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短时间内让学生识字、识句的教学理念,超越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文本内容理性表达的认知、感悟。从教材上看,小学语文文章篇幅短、思维容量浅、文章数量少的特点也是制约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难点。三是从教师自身素质上看,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对授课教师在教材理解、教学设置、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注重培养阅读习惯、思考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围绕思辨性阅读的新特征、新特点,对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维度探索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度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环节,特别是在传统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进行简单的诗词解读、字词认知以及根据教学参考的中心思想解析,除了朗读和背诵外,几乎很少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维生成。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而言,文本内容相对于现代文比较不容易被理解,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普遍较低。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内涵,突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思想、思维特点,将“思辨”思维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刻领悟思辨性阅读的内涵和目标,把握学生阅读思想和思维特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对文章的“思”,从而搭建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桥梁”,开展理性、创造性的“辨”,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体验感,感受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建立一套自主阅读的模式,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环节进行研究和设计,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精髓,梳理文章内容的“辨点”,其中,课堂的互动性设置以及文章辨点讨论是思辨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是对思辨阅读教学的课前规划和系统把握,是对思辨阅读教学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效果评估,细致、有效的教学设计,对提升思辨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课前的教学准备和设计是教师上好思辨阅读课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才是思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和关键环节。教师应当立足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关注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把握好“教”与“学”的课堂互动性、批判性尺度,注重因材施教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引导。思辨性阅读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形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文章“辨点”,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会根据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理解能力的差异对教师授课内容、文章知识提出不同的理解和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辨课堂中,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教师在授课中,要尊重学生差异化思维的存在,根据授课文章的知识结构,求同存异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形成观点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分享和理解的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模式。
思辨性阅读是一项由内而外、需要长期坚持并形成阅读习惯的阅读方式,仅靠短时间的学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协同,共同配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载体,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思辨性阅读教学除了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还要注重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尤其是家庭教育,推动家长的深度参与,使思辨性阅读教育能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将推动家长深度、有效参与纳入课程教学安排,合理利用学生非在校时间,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习惯。加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家校互动”,主要还是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知识复习两个方面着手,将“思辨”思维有效融入到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全过程。一是学校方面,教师要与家长搭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提前将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文章的重难点提前发到“家长群”,帮助家长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研读理解授课文章,让学生提前领悟文章辨析与思考的主体、客体,家长要侧重于对孩子培养思辨性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在复习时启迪思维,增强理解,为在校课堂学习积累基础。二是家庭方面,家长应当树立培养孩子思辨性阅读习惯的意识,配合学校完成课前的阅读预习和课后的知识复习,转变思想观念,从被动完成“家庭作业”转变为主动培养“阅读习惯”,加强对思辨性阅读的理解和实践,加强与任课教师沟通,扩宽孩子的文章阅读覆盖面,将思辨性阅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构建独立的自主阅读模式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性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新时代、新标准对当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和启发,需要学校、家庭通力配合,形成合力,针对性、持久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要完善和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出发,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个体化、差异化发展,激发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和内生动力,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活力课堂、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