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之美:高中诗歌鉴赏的起点与归宿

2020-01-10 20:25
课外语文 2020年36期
关键词:长亭物象诗词

张 瑾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江苏 高邮 225600)

什么是“意象之美”?王学林老师认为:“物象、人象、景象所形成的境象与意象,是诗词中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也是最美丽、最迷人的地方。”物象,是现实世界当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是能够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直观感受的,而意象则是人们赋予物象的一种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固定的意义。高中诗歌鉴赏,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应该成为高中诗歌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大量优秀诗词,这些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言语能力、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温儒敏教授在《课改与人文版高中语文》一文中指出:“必修课共5册,不同板块要注重引导学生去鉴赏、思考与领悟。”一线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需要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坚守学生立场,从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角度出发,实现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意象之美:要“从学生出发”

张定远认为: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长、不断成熟的阶段。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特征与认知规律决定了学生对于诗词学习有了一定的方法与基础。诗歌鉴赏,就是学生从诗歌的具体“物象”出发,联系“物象”的具体所指,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运用自己的言语知识,建构起对诗歌的整体认识,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

(一)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高中阶段学生对应的年龄在15—18岁,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渐发展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有着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于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意象,有着自我建构的方式。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高中诗歌鉴赏学习当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诗歌,发现其中的物象,根据物象,找到其中的意象表达。如在学习《锦瑟》一诗时,引导学生找到诗中的物象,通过对“庄生”“蝴蝶”“望帝”“杜鹃”等意象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李商隐通过意象,把情感融入到一个个典故当中,让情感得到抒发,让思念得到升华,把复杂的情绪变得含蓄,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对生命、对岁月的怀念与留恋。

(二)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越来越大,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能力不同,方法不同,如果教师依然采取相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必然会出现“高分不高,低分太低”的现象。对诗歌有着一定鉴赏能力的学生,往往对诗词当中的物象有着敏锐的发现能力。对于学生已经具有的意象认知,教师要善于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一首,带出一组,实现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学习《雨霖铃》,对于词中的“长亭”意象,有的学生能够通过《雨霖铃》中“长亭”,提炼出“送别”的意象,带出一组含有“长亭”的送别诗句。这样,当学生看到长亭,自然就会想起《雨霖铃》,想到《雨霖铃》,就会想到送别。有的学生则没有建构起对“长亭”的意象概念,则需要教师通过一组含有“长亭”的诗句,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建构整体概念。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在意象构建的过程中,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不断抵达未知的学习高度,实现诗歌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物象”过渡到“意象”,从诗词的表层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

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在于从诗歌当中获得人生的启发,得到文化的传承,不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社会生活。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角度出发,就是让诗歌的意蕴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生长的种子。

学生在诗歌鉴赏当中,会获得语文审美的发展。如通过鉴赏《采薇》,让学生感受“在路上”的远征兵士的思乡的情切与戍边的责任相互交融;鉴赏《孔雀东南飞》,感受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鉴赏《涉江采芙蓉》,感受游子思念妻子的恩爱之情。学生通过鉴赏,所获得的感受一般都能折射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化诗歌内容为具体画面,化诗歌情感为直观感受,有助于学生获得对意象的充分认识,拉近诗歌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二、意象之美,“用学生的方式打开”

意象,首先是人对客观物象的感受,这里的物象是固定的;其次,是人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联系,这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心理活动,可能同一种物象,有着不同的意象;最后,意象也可能通过不同的物象来反映,是一种“叠加”的效果。用学生的方式打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鉴赏中体会,“鉴赏”才会真正打开。

(一)表现中鉴赏

学生进入青春期,都有在同伴当中进行表现的欲望,这是缘于青春期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时自我意识的生长与发展。在表现中鉴赏,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对诗词进行鉴赏。如通过对诗歌的故事化解读,《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学生通过阅读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会对陶渊明的“隐逸”有深入的了解;如通过影视作品鉴赏,很多诗歌都被进行改编、演绎,进行了生活化的表达,如在《蜀道难》中,学生通过画面去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学生在具体的画面当中能够获得直观的感受;再如通过对诗歌内容进行二度开发,高中学生对于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与表达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就能够基于“物象”进行“再加工”。《琵琶行》中,学生对于作者白居易与诗中的主人公琵琶女的形象描绘,就是对诗歌中意象再开发、再认识的过程。让学生从“读者”走向“作者”,从“观众”走向“导演”,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诗词大会、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鉴赏诗歌。

(二)情境中鉴赏

情境学习,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在教学中发挥环境与主体对意象认知的双重作用。这里的情境,一是指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生出来的情境,二是指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环境当中,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如《赤壁怀古》中,周瑜年轻有为,英雄豪迈。但学生对周瑜的认知,往往是基于《三国演义》的名著阅读,学生所获得的“人象”,与诗中的“人象”不尽一致。教师通过带来的视频,既表达了赤壁江水盛况,又凸显了周瑜的儒雅、淡定的形象,通过赤壁之战的典型画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获得对整首诗的理解。

再如《滕王阁序》的学习当中,利用“研学旅行”的机会,把孩子带到滕王阁,当学生登上亭阁,学生对于滕王阁附近的水、山、长洲、亭阁的景色会有直观的感受,对于学生理解这篇骈文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帮助。

(三)合作中鉴赏

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实现对诗词的赏析,采取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意象,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特感受,但这种感受又要受到物象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的意义所束缚。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交流、对话、合作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诗歌当中的意象表达,实现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赏析部分的推荐内容。这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学生对于“高祖还乡”了解较多,但是对于“套曲”的形式是非常陌生的。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个“陌生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是合作了解“套曲”的基本形式;其次是合作了解文本内容的意思;最后是合作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鉴赏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套曲”的概念,表现的形式,流行的背景等;接着让学生在组内讲一讲“高祖还乡”的故事,再推荐学生尝试进行合作扮演。学习了文本之后,还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套曲的内容,特别是了解作者写作的角度,激发学生了解元曲的兴趣。

总之,意象之美,就是要让学生阅读诗歌的同时,不断去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歌当中包含的作者情感,感受文字的艺术张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言语感受能力。通过鉴赏,体会诗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的情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诗词的意蕴深远。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立场,更好地发挥诗歌鉴赏当中意象的作用,是高中诗歌鉴赏课堂持久的命题。

猜你喜欢
长亭物象诗词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望月
木槿花西月锦绣
诗词之页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外,十里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