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安,张美涛
(1.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2.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北京 100024;3.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是”字句主要的作用是表示对命题的判断,也叫做非事件句,可以称为无标记句式。此外,“是”字句还可以表示强调,可以称为有标记句式。《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是”字句的解释也作了区分,即“是”字句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肯定,名词谓语句里经常用“是”字,因而肯定的意思就冲淡了,好像只有联系的作用了。名词谓语句以外的句子,因为一般不需要用“是”联系主语和谓语,用了“是”字就突出它的肯定作用,也就是加强语气。[1]496-502由于表示强调的有标记句式涉及的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具有动态性,属于事件句,这里不再讨论。本文主要探讨表示判断的无标记“是”字句中主语与宾语的逻辑等同关系以及特殊判断“是”字句的语用推理,也就是宾语是名词性的“是”字句。本文提出的主、宾语上位范畴等同,以及上位范畴由宾语的词语意义推导的观点,实际上简化了对“是”字句的语义分析,有助于“是”字句的教学,同时也对“是”字句的研究作一补充。
在以往的研究中,唐翠菊和张和友都解释了表示判断“是”字句主语跟宾语的关系。[2][3]《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是’+名”的句子表示等同和归类关系是各种语言共同的,[1]496此外,有学者也早就对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作了探讨。蔺璜指出“汉语的‘是’字句还允许谓语动词(指宾语部分)和名词不相应,用来表示各种关系”[4],这是汉语比较特殊之处。但总的来说,基本上还是以具体情况来分类,并未都统一归为等同关系之中。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提供的各种类别例句及小说《围城》中的语料分析,发现无标记“是”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无论有哪些具体关系,在逻辑上都可以归入等同关系中。
本文主要证明主语和谓语的等同性是建立在范畴之上的等同,而“是”的作用主要是判断主语和宾语在范畴上的等同关系。范畴是指统领主语和宾语的上位范畴。例如:
(1)他是小明。(上位范畴:称呼或名称;下位关系:对等)
(2)张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上位范畴:领属+专业+职业;下位关系:归类)
(3)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上位范畴:节日;下位关系:对等)
(4)张三跟李四是同学。(上位范畴:关系;下位关系:对称关系)
上位范畴特征的确定依赖于宾语,即做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包含了上位范畴的类别。而主语和宾语的下位语义关系主要是指称和属性的关系,也就是现有研究中所说的各种关系。“是”字句的句法形式如下。
NP1 是NP2
NP1 表示主语,NP2 表示宾语。其隐含的逻辑语义如下:
a.NP2→SC(SC 代表上位范畴)
b.NP2<SC
c.SC>>NP1
d.NP2→SC≡NP1+SC
e.NP1(SC)
解读为:宾语蕴含着上位范畴,而且宾语小于上位范畴,同时宾语蕴含的上位范畴等值于主语加上位范畴,主语的上位范畴可以省略,于是主语内包含了省略的上位范畴。例(1)推导如下:
(1)他是小明。
a.“小明”蕴含了“称呼”。
b.“小明”属于“称呼”,是下位概念。
c.“称呼”移位到主语“他”的位置上。
d.“小明”蕴含的“称呼”与“他的称呼”对等。
e.“他”里的上位范畴“称呼”可以省略。
例(2)-(4)的逻辑等同关系推导与例(1)相同。
从逻辑语义推导来看,上位范畴原本是由宾语NP2 所蕴含的,但由于它是逻辑式里的语义成分,不能出现在句法宾语之后的位置上,于是由宾语内置位置移位到主语位置上。在句法上上位范畴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以上例(1)-(4)是主语省略上位范畴的例子。可以出现上位范畴的例子如下:
(5)他年龄是七岁。
(6)他的体重是七十公斤。
(7)我的专业是法律。
(8)爸爸的职业是医生。
从信息结构来看,无标记“是”字句里主语表示已知信息,宾语表示新信息。已知信息是背景知识,新信息是语义突显知识。已知的背景知识只是说明主语的最宽泛范围,无法对语句所涉及的紧邻上位范畴作出确定,也就无法确定上位范畴。突显的新信息是句子的核心,承载着语义所指的内容,语义判断的中心落在宾语上,由此确定了句子中紧邻的上位范畴。也就是说,在语篇中,“是”字句主语断定出的背景是更高层面的宽泛范畴,宾语突显的是对紧邻上位范畴的断定。例如:
(9)北京是个大城市。
(10)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1)北京是他的家乡。
(12)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以上例(9)-(12)里的主语“北京”断定的已知背景信息是指处所或地名。但由于宾语突显的新信息不同,其上位范畴的含义也不同。例(12)的上位范畴是“客观的容积和空间”,例(13)的上位范畴是“地位”,例(14)的上位范畴是“主观的心理空间”,例(15)的上位范畴是“专业空间”。这些不同的上位范畴是由宾语的语义决定的。再如:
(13)老张是老师。
(14)老张是老实人。
(15)老张是他的领导。
(16)老张是小张的父亲。
(17)老张是王晓曼的丈夫。
以上例(13)-(17)中,主语“老张”指“人”,由于每句的宾语不同,其蕴含的上位范畴也不同。例(13)中的上位范畴是“职业”,例(14)中的上位范畴是“品质”,例(15)中的上位范畴是“等级关系”,例(16)里的上位范畴是“辈分关系”,例(17)里的上位范畴是“夫妻关系”。
语用角度是指在逻辑上运用语用推理来推导“是”字句的等同关系。这个角度不仅可以解释典型的无标记“是”字句,而且还可以揭示特殊类的“是”字判断句。
1.典型类“是”字句的语用含义
从语用推导来看,这一类中的命题都包含了蕴含推理,由蕴含关系推导出上位范畴,同时蕴含的上位范畴隐含在宾语的内涵意义里,通过移位,移到主语内部,成为主语的显性成分,可以出现在句子里,也可以省略。典型类“是”字句是指宾语蕴含的上位范畴通过句子的字面意思可以直接推导出其语用上的蕴含意义,如例(1)-(17)都是典型的“是”字句。
宾语蕴含着上位范畴,这是从构成宾语的名词短语的内涵意义推导出的。如果名词短语包含定语,定语的蕴含语义也是上位范畴,与宾语中心语的蕴含语义叠加在一起,构成并列的上位范畴。例如:
(18)他是个忙人,一年到头,总是在外面开会。
例(18)的宾语由名词短语“忙人”构成,其隐含的内涵寓意是“状态”“人”两项,这两项就叠加成上位范畴,移位到主语,形成两个推导式:
(19)a.他(人)是人(人)
b.他(状态)是忙(状态)
再如:
(20)他上身是一件中式马褂。(上位范畴:量、式样、服装)
a.他上身(服装)是马褂(服装)
b.他上身(量)是一件(量)
c.他上身(式样)是中式(式样)
2.特殊类“是”字句的语用含义
特殊类“是”字句是指《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说的谓语动词(指宾语部分)和名词不相应,用来表示各种关系的汉语比较特殊的“是”字句。①由于下文对特殊类作详细的叙述,这里不过多举例。张和友、邓思颖(2010)将表示各种关系的汉语比较特殊的“是”字句中的一部分称为特异句,并有过专门论述。[5]举的例子有:
(21)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22)他是日本女人。
(23)我喝酒是自己的钱。
(24)那场火是电线跑了电。
以上例(24)的宾语是有标记的“是”字句,本文暂不讨论。其他3 例属于特殊类。张和友、邓思颖认为这3 例中主语和宾语或有内涵相似的对等关系,[5]如表示比喻的例(21)中“儿童”和“花朵”都有“可爱、娇嫩”的性质,两者在性质上等同。或者主语里含有一个被主语领有的空语类,由于语境中话题落在主语的领有者上,空语类不出现,如例(22)的空语类是“太太”,在领有关系上推出由“他娶了太太”到“他的太太”,“太太”跟宾语“女人”属于归类的种属关系,“他”跟“日本女人”是话题——述题关系。空语类也可以是方式,如例(23)的“我喝酒”的空语类指方式。
张和友、邓思颖对特殊类“是”字句的逻辑论述很有说服力。不过,由于没有从上位范畴的角度解释主语跟宾语的等同关系,也没有指出宾语的词语意义是指定上位范畴的关键或宾语的内涵蕴含上位范畴的语义,以及没有指出上位范畴通过移位移到主语的位置上,主语中的上位范畴由于词语重复或语义羡余在句法上可以省略,所以其空语类的导出多少有些任意。
根据本文的分析,这些特殊的“是”字句仍然跟典型类一样,都蕴含上位范畴,不过在推导中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多出了预设句,由预设句导致了“是”字句主、宾语的不一致性。如例(21)是比喻“是”字句,上位范畴有两个,即“植物”和“国家”,其中的“植物”在宾语中心语位置上,由“植物”确定上位范畴的预设,转喻为“儿童像植物”,将“儿童”转喻为“植物”,在转喻中产生“移情”,将“儿童”比拟为“植物”,形成主、宾语“植物”上的对等。例(22)根据“他”的字面意义推出“他不是女人”,而句子的字面意思是“他是女人”,两句在逻辑上构成矛盾,构成语义悖论句。例(23)主语是句子“我喝酒”,与宾语的名词短语“自己的钱”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此句能够成立是主语包含了预设“酒是商品,有价格”。
对等关系是判断句的基本类别。这一类是指主语和宾语之间逻辑关系完全对等,可以互相换位。例如:
(25)a.(可是)王处厚是王次长的伯父。(上位:亲属关系)
b.王次长的伯父是王处厚。
(26)a.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上位:职业)
b.《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27)a.一斤是十两。(上位:度量衡)
b.十两是一斤。
这一类对等关系的换位表面上看是两边对等,但实际上换位后的信息结构并不对称,a 类里的话题背景信息换位成b 类后,变成了突显焦点新信息。金家恒(2004)认为a 类是分类关系,宾语是不定指;b 类表示指别关系,宾语是定指名词。从上位范畴角度看,a 类宾语蕴含了上位范畴,b 类却未必蕴含上位范畴,如例(25)-(26)的b 类的宾语推不出上位范畴是“亲属关系”和“职业”,只能推出上位范畴是“人”。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所谓对等关系的“是”字句,其实在判断上位范畴和信息结构上并不完全对等,不能看做是完全对等关系。
类属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是”字句,其类属是指的主语的外延范围从属于宾语,具有逻辑上的包含于关系。不过,这只是从外延角度来看,从逻辑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一类仍然是等同关系。名词宾语的内涵意义蕴含了上位范畴,上位范畴移位到主语位置上,构成上位范畴的对等。例如:
(28)他是一名教练,教游泳。(上位:职业、数量)
(29)姐姐是个党员。(上位:政治派别、数量)
(30)零也是一个数。(上位:数字、数量)
(31)今天确是一个可庆幸的日子。(上位:时间、数量、评价、情绪)
(32)爸爸是个有良心的人。(上位:人、数量、评价、正面)
(33)北京的交通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上位:事情、数量、评估)
例(28)-(33)中的上位范畴的确立是由宾语所带的定语的上位范畴跟宾语的上位范畴叠加构成的。从语义蕴含来看,宾语有几个上位范畴,主语的位置上也蕴含这几个范畴,每个范畴都构成一个蕴含式句子。
这一类都是指逻辑上的关系命题,“是”断定的是主、宾语之间的关系。周洪波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类宾语都有[+社会关系],并指出这一类与其他类的区别在于宾语是否有 [+社会关系]上。[6]他所说的“社会关系”就是宾语的上位范畴。这一类中,由于社会关系不能少于两个,所以主语或者是并列关系的词组,或者用复数范畴表示。例如:
(34)你和我是好邻居。(上位:社会关系,主语:并列短语)
(35)我们是同学。(上位:社会关系,主语:复数)
对举“是”字句,是指在实际语境中需要两个或以上句子对举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一类的特殊之处,也在于从句子的字面意思上看不出主语与宾语的判断所指,看不出上位范畴的对等性。这一类也是包含了预设的“是”字句。如例(23)“我喝酒是自己的钱”里主语是由句子“我喝酒”构成,与宾语的名词短语“自己的钱”不构成判断关系。例(23)的推导关系如下:
(23)我喝酒是自己的钱(上位:价格)
a.价格对等于价格
b.主语里只有“酒”是用价格得到的。
c.主语预设:“酒是商品,有价格”
再如:
(36)你是咖啡,我是茶。(上位:饮料)
(37)你是丰年,我是歉年。(上位:收成)
(38)这一种是五块,那一种是五块六。(上位:价格)
(39)角色就这么定吧,你是大春,她是喜儿。(上位:角色)
这4 例中宾语的上位范畴蕴含在词语意义里,通过对举呈现出来,再通过移位移到主语位置上,构成对等关系;如例(36)里“咖啡、茶”是“饮料”,“饮料”移位到主语位置上,主语包含预设句“你和我有饮料”,构成逻辑上的领有关系“你和我的饮料”,再通过判断确定“饮料是饮料”的对等关系,通过句法省略,主语的“饮料”省去了。其他3 例也如此类推。
比喻“是”字句正如例(21),其中宾语决定上位范畴,主语的上位范畴可以推出预设的比拟句,由此产生移情,转喻到宾语的上位范畴上,与宾语的上位范畴对等。例如:
(40)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
a.上位范畴:感觉(由“硬”推出)、物(由“东西”推出)
b.感觉、物对等于感觉、物
c.苏小姐不是物,是人,转喻比拟推出预设:苏小姐像一种感觉,像物
d.移情到判断句:苏小姐(感觉、物)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感觉、物)
比喻类“是”字句的逻辑预设推导都跟转喻相关。再如:
(41)人民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上位:职业、状态,常识:教师不是园丁;转喻比拟预设:教师像园丁)
(42)我是只笨鸟。(上位:飞禽、智力;常识:人不是鸟;转喻预设:人像鸟)
从比喻类来看,也都包含着语句意义背离常识意义的现象,由此语用推导出转喻的预设比拟句。
表示存现关系的“是”字句与存现句有着相似之处,但仍有不同。刘月华曾指出,“是”表存在时表示某物体占据了某一空间,该物体在那个空间里是唯一的。这也说明了表存在的“是”字句其实并不等同于存现句。[7]肖治野(2006)也指出这类句子实际上是说话者主观判断的唯一性,“是”则侧重在对主、宾语关系的判断,即是此而非彼。[8]这两种句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表存现时在句法上主语往往是由方位名词构成。但是存现句表示的是状态,说明的是有没有或是否出现某种事物或现象,而“是”字句仍然是作出判断,断定主语与宾语的上位范畴是对等关系。例如:
(43)背面是花体英文字。(上位:附着物)
(44)身后是个小提篮。(上位:容器)
(45)地上全是水。(上位:液体)
(46)门前是一个操场。(上位:空间)
以上例子中从字面意思看,主语表示空间范畴,有存在之意,但从“是”的断定性质来看,其实跟典型的“是”字句一样,断定主语与宾语的上位范畴相对等。例(43)宾语的上位范畴是“附着物”,由于句子中宾语“文字”蕴含着“附着物”的含义,就移位到主语“背面”上,在句法上省略了“附着物”;句子的主要意义还是断定上位范畴“附着物”是对等的,即“背面附着物是花体英文字(附着物)”。其他3 例也以此类推。
语义悖论这一类如前所述,是句子的语句字面意思与句子中预设的常识、实际意义发生矛盾和分离,由此造成语义悖论。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类语义悖论句在上位范畴关系上并不矛盾,主、宾语的上位范畴仍然是等同关系。只是主语中包含了预设悖论句,通过对预设悖论句的语用推理,消解了悖论,成为特殊语境中的合格句。所以这类“是”字句除去语境是不合格的句子。只有通过语用推理,才能转化为合格句。以下是具体例句分析。首先看前述中的例(22)“他是日本女人”。
(22)他是日本女人。(上位范畴:国别、性别)
推导方式如下:
a.国别对等于国别,性别对等于性别(主语与宾语在上位范畴上是等同关系)。
b.国别和性别分别由宾语“日本、女人”的蕴含内涵意义推出。
c.国别和性别在主语位置上省略。
d.国别推出:他(国别)是日本人(国别)—这一推理与典型类相同。
e.性别推出:他(性别)是女人(性别)—在下位范畴上产生性别悖论。
f.蕴含关系:他(性别)是男人,由汉字“他”推出。
g.他不是女人(真)。
h.他是女人(真),由语句在特定语境中成立推出(没有语境是不合格句)。
g 跟h 矛盾,产生语义悖论,需要推出语用中的预设:
i.语境预设句:他有女人。
j.他(性别=女人)是日本女人(性别)。
类似的例子还有:
(47)玫瑰是绿色(悖论:玫瑰是红色)。
例(47)中的对等上位范畴是“颜色”,构成语义悖论的是下位范畴,即主语名词“玫瑰”的常识含义是“红色”,与此句中的宾语“绿色”构成矛盾,于是会运用语用推理推出预设:“玫瑰”的宽泛上位范畴是“植物”,“植物”包含“花朵和叶子”,“花朵”的颜色不是“绿色”,那么“叶子”的颜色是“绿色”,而“叶子”的颜色的常识含义就是“绿色”,与句义中宾语的下位颜色吻合。
(48)他是男孩(歧义,其中一个意思是悖论)
例(48)是一个歧义句,一个意思是典型“是”字句的意思,上位范畴指“性别”和“年纪”。另一个意思在“年纪”上构成语义悖论“他不是男孩,是成年男人”,包含了预设句“他有孩子”,由此推出“他是成年人”;悖论的消解是通过预设句来完成的。
正因为这类“是”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的上位范畴对等,才会出现语义悖论,如果没有上位等同关系,所谓的语义悖论句也就不可能出现。这一类由于有悖于常理,只出现在特殊语境中,所占数量也较少。
有关“是”字句的研究,尽管讨论得较多,大多数都是在相同的归类方法和句型、语法、语义特点上进行。本文重点从逻辑推导的角度推衍出“是”字句所要断定和确定的是什么,用逻辑上的上位范畴说明“是”字句的等同关系,可以解决以往研究中一直无法解释或只能用语境解释的特殊“是”字句。我们试图从逻辑范畴角度对无标记“是”字句进行统一分类处理,并说明了无标记“是”字句的语义特点。当然,这里只是考虑了无标记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等同关系,面对复杂的有标记“是”字句,尽管本文没有展开,但也设想是其中包含着上位范畴的等同关系,这有待于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