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尔
(厦门市杏南中学 福建·厦门 361022)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积极性并不高,但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三观方面是其他学科没法比拟的。因而,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兴趣教学法来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提升,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激发学生积极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社会认知还不具体,且大部分学生都是过着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这种比较封闭的环境并不能有效对学生外界环境认知需求予以满足,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让较为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兴趣教学法也更适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一改以往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教学知识深度予以拓展,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抽象知识具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我国党的方针路线、公民权利与义务以及经济制度等,这些内容理论性是比较强的,很多知识也比较抽象,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丰富,意识比较淡薄,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同时,教师采用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因为教学比较枯燥、单一,知识过于抽象、难度太大而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甚至是厌恶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将兴趣教学法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兴趣教学法内容比较新颖,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是生活中的例子入手,能够将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直观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以符合学生现行的认知,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还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老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仔细进行听课,高效的进行学习,更好的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予以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积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想法、意见表达出来,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故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将自身的观点分享给同学和教师,学会科学思考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课前导入,如: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感受这些人物高尚情操、坚强意志,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从而更深刻的去感悟和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予以提高。比如:教学“法律保障生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如: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对一些名胜古迹故意进行破坏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情节严重的会受到什么法律制裁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具备良好的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是“教”与“学”的一个过程,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单单只是教师的教,学生会在该过程中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以及耐心,觉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听教师讲就可以了,从而让自身学习途径变得狭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基础、个性以及爱好,针对教学内容适当进行障碍的设置,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而不是坐在那里听天书,对将要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疑问,进行思考、探讨,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同时,教师也可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搭配,每一个小组要有成绩好的学生、中等学生以及基础不好的学生,保障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带动组内其他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使得全体学生都可以和教师教学进行接轨,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收获进步,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掌握知识。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做好铺垫,学生也可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中,开拓自身的思维、视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投入进去,找到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是缺乏兴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教学内容组织有误造成的。一些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或法律条文的时候,未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所引用的实例比较陈旧,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意识、情绪波动都比好明显,在理解一些道德与法治问题时往往会遵循自己的意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客观进行看待,长久下去是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形成的。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家庭亲子交往,孩子与父母血浓于水的关系是没有什么人际关系可以进行替代的,但老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与父母还是会出现不少的矛盾,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使得家庭关系非常紧张。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进来,家庭关系没处理好,不但会影响到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然后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家庭生活,指导学生如何去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多和父母沟通、交流,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积极的思考,努力去探索,对自身的成绩和学习效率予以提高。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