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斐 蒋一凡 钮文龙 李佳敏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新时代,美育是以审美教育为内容,以感性为基础,将美作为最高的追求,通过美来陶冶人的情操,感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解放和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美育具有推动道德教育的功能。2019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中对美育提出了要求,将美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把手,美育通过美滋养心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德育主要以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以理性为基础通过对社会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激励人的精神,有利于建立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章炳麟曾说过,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德育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当前德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被看作是国民教育的根本基础。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培育的是自我调控能力,使个体能按照既定社会要求融入社会,与社会实现融合发展,使个体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修养,成为一名为社会所尊重的人,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蔡元培有句名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德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培养,美育作为培育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德育的培养有重要的价值推动。同时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教育中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视美育的作用。素质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德育来说,美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将美的教育引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既能不动摇地坚持其意识形态的引领,筑牢其思想阵地,又能潜移默化地隐藏其意识形态的教化意图,是对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巨大挑战和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等。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模式单一落后,互动式教育不足,更多的是讲授式灌输,使学生缺乏亲和力,敷衍接受,无法真正有效的将其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思政课程也做出了改变,增加了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但因部分高校工作者因循守旧,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生搬硬套政治理论,有的内容教师甚至自己都不加深思,浅尝辄止,更不用谈教化学生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德育应该水乳之合,融洽无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契合与相适,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格局。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将两者合二为一,看似一体,实则分离。或者理所当然地把思政教育与美育德育看成是“皮”与“毛”的关系,把美育当成思政教育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美育与德育相脱离,美育脱离德育,美育缺乏以德育为基础,以美修德滞后,德育脱离美育,德育缺少以美育为指引,以德尚美弱化。使德育与美育的发展并不协调,从而也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给大学生德个性发展成长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对于道德修养和审美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渴望自我的发展,在美育和德育中应当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不仅要符合课程教育的规律,更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 后”“00后”,个性较为鲜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我情感体验丰富、强烈,高校的育人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但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仍然将大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实质性创新,使高校的思政教育没有针对性。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大部分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但同时忽略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高校中开设的相关课程又过于死板,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培养,形成大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局面。鉴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所以高校应该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对思想道德的教育力度。
实践创新要建立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所以要探索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路径,首先要创新理念。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我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二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协同发展。要从根本上重视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同时要突出德育的主导性,通过协同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其次要构筑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的平台,高校要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发展特征,创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自媒体平台,搭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育人平台,最重要的是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最后要创造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氛围,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创新环境,加强社会文化环境治理,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美育和德育表现载体,是学生感受美育和德育的直接途径。所以首先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提升自己的美育和德育表达能力水平。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在美育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的效果要好得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比如教师希望学生上课不要东倒西歪、萎靡不振,自己就应该端庄大方、精神抖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树己树人的效果,可以更好的向学生们传递自己的审美意趣和道德风范。
加强课程建设是发展高校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新时代,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程度大多依赖于个人兴趣和偏好,他们会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倾向于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例如《感动中国》节目,它是一种呼应,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向美之心;呼应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寻找自己身边的感动;呼应的是我们都努力成为感动他人的人。当代大学生能从中获得力量和热情。所以当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接轨,做到高校思政教育既“合情”,又“合理”;既“晓理”,又“明义”;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增强思政课程感染力和活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自由发展。
美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的育人方法,提倡尊重个体,让传统的讲授和灌输转变为个体的理解与感悟,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双方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和帮助下,自主构建形成思想品德的统一。所以首先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审美元素,在其内容中体现审美情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载体。例如情境元素剧、社区活动调查等这类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最后加强对美育与德育的学术理论深入研究,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促进美育和德育的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