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青 刘春梅 孔令伟
(北京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4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发生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大流行病”。我国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借鉴2013年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宝贵经验[1],根据中西医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协同取效的特点,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运用中医“运气学说”及“三因制宜”理论,分析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及对疫情进行初步预测,以期对本病的中医辨治提供参考。
《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相关性,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对人体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认为疫病的发生、发展、控制与自然变化的周期性密切相关。“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种理论,我们可运用“五运六气”推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发生、发展、转归的大体时间[1-2]。
2019年为己亥年,天干起运,地支起气。天干为己土,己为第六个天干,偶数为阴,己为阴,2019年中运为土运不及,脾虚多发。地支为亥,己亥之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地支为气为木,木克土,气克运,脾气更虚,“终之气”,火盛克金;加之土运不及,生金不足,肺金气虚,故肺易受邪而多发病。《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疫。”2019年己亥岁终运时间是立冬后第4日(2019年11月12日)至大寒前一日(2020年1月19日),终之运的主运是水运不及,客运是火运太过,意在五运的终之运即冬季不冷时常升温,冬季寒热交替,是暖冬。己亥岁终运的武汉光照少,阴雨连绵,环境潮湿,气温偏高且无风,湿、火、热、寒相互交争,又以湿、热表现较为明显,为病原微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及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2019年厥阴风木司天,则上半年风木之气主事,气候风气淫胜。所以,如果肝失疏泄或肝失濡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在天为风木,在人为厥阴,厥阴为肝,肝气克脾,则形成新冠肺炎发病的内因。2019年在泉之气为少阳相火,故下半年火气过胜。冬季应冷、应下雪、应收藏,然而2019年武汉立冬到大寒气温下降不明显,不冷反热,寒不当令,天地之气“失守、不迁正”(司天与在泉错位,气不及时到位),天地不藏精反发散,导致肾不藏精,阳不潜藏,肾阳亏虚,脾失肾阳温煦,形成脾肾阳虚。“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则乘肾气不藏时侵入。所以,在2019年12月疫情出现,即疫疠因天地之气失守,不在正位而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天地间“戾气”“疫邪”。《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论》曰“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戾气”多从口鼻而入,夹寒湿上壅于肺,初期寒湿袭肺碍脾,枢机不利;中期寒湿阻肺困脾,或湿郁化热,湿热壅肺,肺失宣降,毒损肺络;重症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湿郁化热,湿热壅肺,肺失宣降;邪热闭肺,腑气不通,毒损肺络;正不抵邪,或戾气太重,皆可形成内闭外脱等危重症[3-4]。
2020年为庚子年,此年的中运为金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2020-01-20—2020-03-20初之气(大寒—春分)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厥阴风木。客生主,气相得而合,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风能胜湿,且蛰复藏,寒气侵袭。初之气时虽然风至,但天气寒,所以疫情会有发展,然后经半月(5天一候,三候是一节气)后有一个渐渐控制的过程。2020-03-20—2020-05-20二之气(春分—小满)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少阴君火。客生主,气相得而合,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5-7]。此时,春季阳气生升,风气偏盛,风化湿,人体的寒湿状态会得到改善,疫毒赖以生存的条件会逐渐减弱或消失,所以疫情会渐渐缓解。因“湿”邪为患,湿邪重浊黏腻的特性,所以此疫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提示我们辨治新冠肺炎,既要把握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还应遵循“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志等,来确定治疗的原则。
2.1 因时制宜 即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则治法。因时的“时”指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
武汉市2019年12月的气候应寒反暖,有22 d温度在10 ℃以上,且连续阴雨19 d,湿气蒸郁。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本次疫病为疠气夹湿发病,除了具有传染性,临床多表现为湿性“重着、黏腻、缠绵”的特点。如湿邪袭表,则周身困重,身热不扬;湿浊阻肺,气机不畅则憋闷气促,肺失宣降则干咳少痰;湿邪困脾,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则脘痞腹胀,乏力,头晕,食欲不振,便溏;且患者常反复或持续发热,病势缠绵不愈;舌苔多见白腻或黄腻等。此外,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为1~14 d,这些均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相关,故诊疗方案中多设医学观察期以观察疾病进展。由于发病早期、中期多具有湿重的特点,故治疗上多兼用祛湿化湿之法,并结合疾病进展组方用药[8]。
2.2 因地治宜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结合武汉的地理环境,新冠肺炎属“寒湿疫”,治以宣肺透邪、健脾除湿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将新冠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仝小林院士提出,武汉的新冠肺炎偏于“寒湿疫”,中医病名可以定为“寒湿(瘟)疫”,与其他专家“湿毒疫”的中医病名认识基本一致[9-10]。武汉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丰沛,温暖而湿润,加之2019年的运气,冬季当寒不寒反热,肾气不藏,且2020年中运为金运太过,初之气客气为太阳寒水,所以2020-01-20后武汉疫情剧增,疫疠之气夹寒湿之邪从口鼻侵袭人体,病重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存在脾肾虚损的体质。《内经》载“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病、阴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是完全不同的。寒湿属阴,其特点为收凝、重浊黏腻、缠绵难愈,所以新冠肺炎属于阴病,且疫情会持续几个月,不会速战速决。从病位来看,病位在肺和(或)脾。《内经》载“形寒饮冷则伤肺”,且湿易困脾。病情分为4期:早期为寒湿袭肺碍脾,中期为寒湿阻肺困脾,晚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4]。素体脾健者病情较轻,如果感“疫”邪重,且存在脾虚湿盛或脾肾俱虚者、有慢性病脏腑多有虚损和血瘀阻络者,邪毒不仅伤及气分,更易入营血而成瘀,甚至逆传心包,出现神志改变,预后多欠佳,危重或死亡率较高[11]。治以宣肺透邪、解毒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为主。武汉市新冠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2020-02-02发文推荐使用中药协定方(药物组成:生麻黄6 g,生石膏15 g,杏仁9 g,羌活15 g,葶苈子15 g,贯众15 g,地龙15 g,徐长卿15 g,佩兰15 g,藿香15 g,苍术15 g,茯苓45 g,生白术30 g,焦三仙各9 g,厚朴15 g,焦槟榔9 g,煨草果9 g,生姜15 g)治疗新冠肺炎。
结合广州的地理环境,新冠肺炎多属温疫犯肺(温热毒邪夹湿,但以温热毒邪为主,温热之邪易伤气耗阴),治宜透热解毒,佐以益气养阴。广州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病学讲义》中指出:“东南濒海之区,土地低洼,雨露时降,一至春夏二令,赤帝司权,热力蒸动水湿,其潮气上腾,则空气中常含多量之水蒸汽,人在其间,吸入为病,即成湿热、湿温。”岭南气温偏高,雨湿偏盛,既热且闷,影响肺之气化,吸入湿热之气难以从口鼻皮肤蒸发,而留着于脾,且岭南人多贪凉饮冷,令脾虚失运,再加平日以鱼鲜为餐,好食甘脂内脏及鸡犬龟蛇杂合之物,聚湿生痰,成为痰湿内伏之根源。故广州地区新冠肺炎的用药原则为:①芳香化湿类药物运脾化湿,芳香醒胃,用之最宜。少佐淡渗,慎用苦寒。因为芳香化湿药味薄质轻,具有芳化湿浊,通达表里,宣展气机而不伤津耗气,且兼化湿醒脾和胃的作用,与清热药物配伍颇合湿热证病机。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青蒿、菊花、金银花、香薷等。②理气化痰之法亦为重要环节。《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临床上常用茯苓、薏苡仁、陈皮、厚朴、白豆蔻、草果、枳壳等,以淡渗健脾,行气祛湿化痰。③清热当选用辛凉轻灵、清透性质的药物,此类药物有清热之效而无苦寒之燥,又有宣展气机、透邪外出之功。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麦冬、芦根、天花粉、沙参、竹叶等,且善用鲜品。《温病条辨》对于苦寒药的运用有告诫“于应用芩连方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寒凉药久服致脾胃更伤,凡用知母、黄柏、黄连等寒凉药,可少加枳壳、陈皮以行之,以防气机凝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应用肺炎1号方(透解祛瘟颗粒,君药:山慈姑、连翘;臣药:柴胡、青蒿、蝉蜕、前胡、金银花、黄芩、苍术;佐药:乌梅、黄芪、太子参、茯苓、鸡内金、川贝母、玄参;使药:土鳖虫)治疗广州新冠肺炎患者,可改善轻型患者临床症状,减少重型发生的趋势[12]。
结合北京的地理气候,新冠肺炎多属疫邪袭肺(疫邪多有外寒内热夹湿的特点),治宜清肺透邪化浊,佐以益气养阴。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燥,结合患者体质多外寒夹内热(湿热、痰热、阴虚内热、痰瘀化热),且多脾虚。所以,北京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早期多用辛温宣肺、清肺透邪、健脾化湿法,重型患者用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健脾化湿法,危重型患者用扶正祛邪,恢复期患者用益气养阴法。从普通型到危重型的治疗注意养阴敛阴不伤阴。《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第二版)》推荐成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方案,①疫毒袭肺(普通型):治宜清肺透邪,益气化浊。药用黄芩15 g,知母10 g,炙麻黄10 g,杏仁(炒)9 g,白豆蔻(打)6 g,生薏苡仁30 g,桑白皮15 g,苍术10 g,生黄芪10 g,葶苈子15 g。②疫毒壅肺(重型):治宜清热化痰,保肺平喘。药用生石膏(先下)45 g,炙麻黄10 g,杏仁10 g,金银花15 g,知母(炒)10 g,水牛角片30 g,浙贝母10 g,瓜蒌30 g,生大黄(后下)10 g,厚朴15 g,地龙20 g,葶苈子20 g,赤芍20 g,生黄芪20 g。③疫毒闭肺(危重型):治宜化浊开闭,益气敛阴。药用全瓜蒌30 g,郁金10 g,葶苈子30 g,丹参30 g,地龙15 g,蚕砂15 g,苍术15 g,猪苓30 g,生大黄(后下)10 g,枳实15 g,炒栀子15 g,生晒参30 g。④气阴两虚(恢复期):治宜益气养阴。药用沙参15 g,麦冬15 g,生黄芪15 g,神曲20 g,赤芍15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枳壳10 g,青蒿15 g,生地黄15 g。
综上可见,同一个疾病,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武汉地区病性特点多为寒湿犯肺,故治以温肺化饮。广州地区病性特点多为温热毒邪夹湿,治宜清透热毒,佐以益气养阴。北京地区病性特点多为外寒内热夹湿,治宜清肺透邪化浊。
2.3 因人治宜 即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疫邪的易感性不同,其发病情况及发展趋向也不同,正如《医宗金鉴》所载“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张仲景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脾健运者,即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般不会发病成为无症状感染者或仅表现为轻型;若患者素阳气胜,邪多从热化而成湿热蕴肺的轻型,湿毒蕴肺的普通型,或化燥伤阴,内传营血而成疫毒闭肺或气血两燔证的重型;若患者阳气素虚,正不胜邪,邪易从寒化,而成寒湿郁肺的轻型,患病后阳气进一步削弱,以致寒邪势张,直入三阴,而成内闭外脱的危重型。又湿邪易夹寒夹热等六淫之邪,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更为多样性,病程及病情又各不相同。所以,临床中应用相应对证的散寒化湿宣肺、清热解毒利湿、益气温阳固脱、益气养阴清余毒等治法,这在各地诊疗方案中证型及治法不一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脾虚湿盛体质之人对本次疫情具有易感性。各地治疗均用芳香化湿、健脾化浊的药物,慎用过多辛温解表以防伤阴、慎用过多苦温辛燥之品以防从阳化燥耗伤阴血,也不可过用苦寒、咸寒之品,以防伤脾胃伤阳气,甚至从阴化寒,导致误治变症[13]。
此外,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气血盛衰不同,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生理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治法上也应有所区别。四川省、北京市将儿童治疗方案纳入其中,北京市将儿童新冠肺炎证型分为疫毒蕴肺证和疫毒闭肺证,治以清热解毒化湿、宣肺化浊养阴为主[8]。河北省根据不同人群(普通人、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者)灵活制定不同的预防处方,如针对孕妇兼顾治病与安胎2个方面,用药上增加桑寄生、续断、菟丝子等安胎之品,使不同人群分别得到合理的预防。甘肃省则根据不同人群(普通人、虚人、密切接触或武汉返甘人)制定了不同食疗及口服汤药预防方案[8]。
从运气可知气化多少有太过、不及,中医运气学说可以推演气候变化,预测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分析病因病机、制定治则治法、指导临床用药,应该予以重视和积极运用。张伯礼院士认为,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疫”邪,临床多兼湿,核心病机特点为“湿毒袭肺”,病位在肺,涉及脾,肺脾同病[10]。该病发病时令相同,病性存在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各地地域因素、气候因素不同,造成病机属性存在差异,各地区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因素,制定出不同体质人群的预防方案,更有针对性。在“三因制宜”理论指导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轻症转危重症发生率[14]。这提示我们既要把握本病的一般辨证论治规律,还应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学说,结合“三因制宜”原则[15],灵活变通,辨证施治,这对于战胜疫情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