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
(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
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建设需要各大高校学相关的专业授课教师大力培养真正热爱学前教育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以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对学前教师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事实上,当前学前教师教育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2]因此,各大高校应当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培养投入,极力打造综合能力突出且愿意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中的教育人才。[3]
(1)就业倾向。针对80 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进行就业趋向调查统计,在其中探寻影响学生就业倾向的因素。[4]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大约35%学生选择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约4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或者是考公务员,只有25%学生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2)选择动机。在就业动机调查中表明,55%学生认为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可能更容易找工作,30%左右的学生是真正热爱学前教育,还有15%学生是进行随机的选择的。
(3)潜在问题。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倾向来看,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大部分学生则继续深造后考取地方公务员。[5]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也非真正热爱,而是在其他外部因素的驱动下不得已的选择,由此反映出各大高校学前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建设存在质量与效率问题。
(1)盲目性与被动性。统计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与其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前没有全面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目标及自身是否适合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尤其是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性质、难度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缺乏清晰的认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选择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仅仅是这一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加方便就业。还有部分学生是接受父母的安排或者是受分数的限制只能服从专业调剂。在学生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才发觉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预期、自身性格特点都与学前教育专业不相符,这就迫使学生放弃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2)缺乏课程开设满意度。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当中的满意度及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专业认同感,同样也会成为学生就业选择的参考依据。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问题,基本以理课程为主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性课程。学生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过于枯燥乏味,这也就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存在消极职业情感。从业学前教育之前的职业情感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积累,职业情感是学前教师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内在力量。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感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昂的热情。从统计调查中可得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较为消极,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并不喜欢学前教育,甚至后悔选择该专业,消极的情感态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干扰了学生的未来的职业选择判断。
从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拔录用情况来看,学前教师教育选拔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透明度,学前教育缺乏全面清晰的专业介绍,学校专业招生简章上给出的信息十分有限,学生无法以此为参考依据,这些信息也无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专业,进而导致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适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筛选程序与标准缺乏规范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主要是由招生办来完成,高考分数是唯一的学生录用标准。过于简单的招生程序标准,不能根据学前教师职业标准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从事幼儿教师的资质。有些学生担心自己的高考分数无法达到录取分数线而选择服从调剂,使得很多学生违背最初的意愿而被迫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学习。这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选拔机制,既耽误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又影响了整个学前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从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选拔机制,选择录用一批真正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优秀学生。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拔机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面向广大学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透明度,可以详细的问题描述、图文及视频展示或者是实地体验参观等多元化方式全方位解析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及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此为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业培养需求,慎重选择是否投身于学前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前教育进行匹配,防止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必须确定合理的学生选拔程序及标准,从综合角度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筛选,可借鉴国外学校的人才录用模式,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选拔,各部门分工合作确定筛选程序及具体步骤。各个高校的学生指导中心负责发布学前教育教师的选拔信息,学生提出申请,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前教师教育面试工作,全面衡量学生的知识、专业素养及道德品质,从而提升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质量。
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将学生置身于实践教学情境中,让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与真正价值。把学前教育实践融合到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学前教育模式,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同时确保实践课程的连续性,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定期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学前教育实践训练,重点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取向”。在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实践体验,各大高校应当与当地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深入到学前教师教育的前沿,直观地感受学前教育工作。积极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探究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促使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到学前教育事业中。
如果学生无法真正热爱学前教育专业,就不可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活动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无法自觉主动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学生的学前教育职业情感是在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教育中形成的,并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是日常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当前的学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来看,各个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实践性专业教育与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职业情感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所以各大高校必须加强职业情感教育,将其纳入到学前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并将职业情感教育贯穿于学前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全面渗透学前教师职业的积极作用、价值与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学前教育”这一职业的认识,使学生发自内心喜爱学前教育专业,并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建设中。其次,在基础学前教育课程是设置中适当地添加实践性课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幼儿教育体验全面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以此激发学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职业情感教育,并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以此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职业情感教育。最后,提升各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以饱满的情绪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想摆脱学前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各大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管理方面就应当有所突破。应逐步完善学前教师选拔机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的职业情感教育,从而优化学前教师教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