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芷青治疗胆心综合征经验*

2020-01-10 15:37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利胆胸闷气机

张 仙 宋 红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引起的酷似冠心病症状,如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临床以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胆道疾病并发症,其心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症状随胆道疾病的控制或治愈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1]。其主要症状有胸闷心悸,甚则心痛彻背,脘胁胀痛,牵引腰肩,嗳气口苦,脉弦。B超提示有胆囊炎、胆结石等胆系疾病;心电图提示有心律失常或有意义的ST-T改变;经抗感染及利胆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其症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心绞痛持续时间长,二是服用硝酸甘油后心绞痛不易缓解[2]。其发病率为25%~50%,而误诊率高达51.1%[3]。

陆芷青(1918—2006),男,浙江温州人。其父陆建之乃浙南名医。陆芷青幼受庭训,13岁从父习医,日间侍诊,夜则课读,尽得其父真传。为求深造,复就读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得聆名家陆渊雷、徐小圃、丁仲英等教益。1937年毕业,返乡悬壶。1940年受聘于普安医药局(今温州市中医院),任常驻医师。1952年调任温州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1959年调入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4]。陆老精于中医内科,擅治时病内科疑难杂症,对心、胆疾病颇有研究。

1 病因病机述要

中医学虽无“胆心综合征”病名,但因其以胸闷心悸,甚则心痛彻背,脘胁胀痛,牵引腰肩等为主要症状,故属中医学“胁痛”“心腹痛”“胸痹”范畴。陆芷青教授行医几十载,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胆心综合征病因多与肝胆失疏、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或湿阻痰凝)、湿热不清等密切相关。

胆为清净之腑,藏精汁,泌胆汁下入小肠,以助脾胃之运化。因其既藏又泄,似脏类腑,其性似腑善通降而恶壅塞,似脏喜洁净而恶浊热。附于肝而输泄胆汁,与肝同主升发、疏泄,助肝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能助脾胃腐熟水谷。情志不畅,湿热内蕴或饮食不节,可致胆汁疏泄不畅,造成胆汁郁结,胆道感染,而发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经又行人身之侧,故胁前疼痛常牵引肩背;胆失升发疏泄,气机不畅,影响脾胃,故见脘腹痞胀;肝胆失疏,气机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腐熟功能,致饮食停滞,津液不行,水湿痰食阻滞,气机不通,脉道不利,气血运行滞涩,痹阻心脉,胸阳失展而发心悸心痛,郁而化热,还可见口苦脉弦之象。若胆病日久,湿热不化,胆石阻塞,致使胆气不通,阻于胁肋,亦可致胁肋胀痛。体内肝胆失疏、气机不利,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或湿阻痰凝、湿热不清,往往是胆心综合征的关键所在。同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体内胆固醇的沉积受胆汁分泌、排泄的影响,胆固醇含量越高,越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其狭窄,供血不足而胸闷;胆道传入神经纤维和心脏传入神经纤维在第5~8胸椎得以重叠,二者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常发生连带影响,故临床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常有心脏病变症状,如心慌、胸痛等[5]。

陆老认为,瘀所致病症多端,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重要病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瘀”最早见于《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中的“瘀,积血也”表示停滞。《辞海》对“瘀”的解释有两个方面:①积血,即瘀血;②郁积。2000年版《中医大辞典》记载:“瘀,瘀积。通常指血液停滞。”可见历代对于“瘀”有着广义与狭义之间的不同见解。广义的“瘀”为“郁积、瘀积”之意,不局限于血液停滞,也包括其他物质的积滞,也指人体气、血、津液、精等物质运行不畅、瘀滞不通的一种病理状态。《灵枢·本脏》曰:“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若气、血、津液、精等物质瘀而不动,则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瘀阻不通,形体官窍失养,百病丛生。

胆胀病名始见于《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一般认为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本病范畴。饮食不调,寒温失节,情志不遂,以及虫积等导致肝胆失疏,湿热壅阻,胆失通降,胆汁郁结,胆体受损即可发病。

2 心胆同治理论探微

心属火,胆属木,木火相生,心与胆通,胆之脉行于胁,而心之脉循胸出胁。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胆主疏泄,参与气血调节。若木旺生火,火亢烁液,易致血行瘀滞或痰火互结,使心络受阻,心神被扰。临床除见胆病证候外,常伴有胸闷、心悸、不寐,甚至胸痛等心病证候。若木不生火,心气虚寒也可见心惊、胸闷、胸痛、舌淡嫩、苔白、脉细不匀。此时单纯治胆或心,已嫌势薄而收效甚微,陆老认为应当心胆同治。

现代医学认为,胆道感染时,其细菌毒素或者患者的体温、水电解质、循环血容量及环境pH可损伤心肌,影响心脏功能。此外,胆红素、胆酸两者在血液中浓度增高时,可引起迷走反射,兴奋的迷走神经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胆绞痛时,剧烈的疼痛可引起心血管效应,如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并可降低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心电图的改变[6]。

3 常用经验方药选介

陆芷青对本病的治疗常以疏肝利胆、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清热化湿、通腑排石等诸法综合治理。常用柴胡疏肝散、失笑散、生脉散等随证化裁。心胆火旺血液瘀滞者,常用金钱草、茵陈、郁金、焦山栀、枳壳、制大黄清热利胆,理气通腑;丹参、降香、赤芍活血化瘀;瓜蒌、薤白宽胸豁痰以通阳散结。伴血脂高者又常以生蒲黄、桑寄生、决明子、生山楂4味药相伍,祛瘀、涤痰、降脂,效果显著。若心胆气虚者,用金钱草、郁金、乌梅、茵陈利胆,吴茱萸温胆,潞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补心气养阴液,丹参、降香活血化瘀。

疏理肝胆脾胃之气,常选柴胡、郁金、木香、枳壳、佛手等;活血通络,疏畅血脉多取丹参、降香、赤芍、川芎、五灵脂、生蒲黄等;通阳宽胸、行滞宣痹选用瓜蒌皮、薤白、桂枝、细辛等;化痰浊多选制半夏、胆南星、竹茹等;清利湿热可用茵陈、山栀、蒲公英、虎杖根、黄芩、银花等;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利胆排石;大便不畅者加制军、枳壳通利清腑,促进排石。诸药合用,意在“通”“利”,使气机通调,湿热清利,血脉通畅,腑气通达,炎症消除,胆石排下,而诸症悉除。临证加减出入运用,疗效显著。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60岁。1992年2月12日初诊。胁痛、黄疸、低热反复不愈3个月,曾2次住院治疗,诊为左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慢性胆囊炎、冠心病。出院后黄疸虽退,胁痛、低热未愈,伴胸闷心悸、咳痰色白、口黏纳呆,舌黯、舌下瘀紫、苔黄厚黏,脉弦。辨证:胆郁痰扰,瘀血阻络。治法:舒心利胆、化瘀通络。处方:茵陈、鳖甲、紫丹参各30g,柴胡、黄芩、枳壳、炮山甲、瓜蒌皮各10g,制大黄、郁金、藿香各12g,王不留行、地鳖虫、降香、薤白各5g,鸡内金2g。7剂。二诊:服前方后诸症减,纳食增加,拟原方化裁,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转为正常,肝内胆管结石消失。

5 体会

陆老对心胆疾病的研究亦颇具匠心。《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统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胆为奇恒之腑,内藏“精汁”,功能储藏、排泄胆汁,调气机,助消化。《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由于人体脏腑各种活动及所属功能,都是在心的主导下完成的,所以,胆也是在心神的主导下,进行分泌胆汁及其决断功能的。而心之所以任物,则有赖于胆气的充沛。《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指五脏六腑皆有气血,气血皆有赖于胆的疏泄作用。由此看出只有胆、心的生理功能互相协调才能保持机体的正常运转。

若木旺生火,火亢烁液,易致血行瘀滞或痰火互结,使心络受阻,心神被扰。临床除见胆病证候外,常伴有胸闷、心悸、不寐,甚至胸痛等心病证候。若木不生火,心气虚寒也可见心惊、胸闷、胸痛、舌淡嫩、苔白、脉细不匀。此时单纯治胆或心,已嫌势薄而收效甚微,故当心胆同治。胆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陆老认为多因肝胆失疏、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与瘀关系密切。因此,治疗胆心综合征常以疏肝利胆、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清热化湿、通腑排石等诸法综合治理。诸方合用,随证加减化裁,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利胆胸闷气机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66》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利胆退黄夸茵陈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