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方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浙江 慈溪 315300)
教育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审计工作要明确教育审计的内涵和任务,清醒认知教育审计的工作现状,提升审计监督效果,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
教育审计是由教育系统专门负责审计的工作人员[1], 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的行为。它的主要职责包括三方面:一是为教育管理者宏观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反馈宏观经济决策的落实情况;二是促进加强宏观及微观管理,把当前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反馈给教育管理者,为其做出宏观经济决策;三是为提高教育管理者办学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受思想认识不到位、配套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教育审计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凸显。一是对教育审计重视度不够。个别领导对审计有排斥心理,致使教育审计职能无法有效发挥,不能及时发现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从教育审计角度及时向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认知度不高。有的单位认为审计是专门找问题的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在促进单位管理和提升效益中的重要作用;有的领导认为审计是“自己审自己”,没有权威性;也有人把审计看成单位财务管理的“挡箭牌”,遇到经济决策活动必请审计工作人员到场“以正视听”。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虽已出台较为完善的审计规章制度,对学校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大部分教育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不足,常常会遇到被审计学校对审计决定拖延执行、不完全执行甚至不执行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教育审计的权威性,削弱教育审计的威慑力。
受工作理念较落后、工作方法效率低等条件的制约,教育审计的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一是理念缺乏前瞻性。有的教育审计人员工作理念落后,思维不够开阔,存在站位不高、“吃老本”现象。有的单位教育审计项目计划不周密,往往只注重年度计划的编制,忽视中长期计划的编制,年度计划没有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计划做指导,缺乏长远性和前瞻性。有的同志仍停留在单纯的事后“查账”层面,检查问题较多,分析原因较少,揭示一般性、表层性问题较多,提出有高度、有深度的意见和建议较少。二是内容缺乏针对性。有的教育审计内容随意,抓不住主要矛盾,体现不出重点和特点。有的评价内容相互复制粘贴,审计建议简单、空洞,没有围绕问题提建议,缺乏针对性。有的教育审计内容的覆盖面不够广,工作存在死角和盲点。有的教育审计评价千篇一律,表述不严谨。有的教育审计评价超越了审计范围,没有做到“审什么、评价什么”。三是方法缺乏效率性。县级教育审计大多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重查错防弊,轻风险规避;重事后监督,轻过程控制;重违纪违法查处,轻合理效益性审计。教育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教育审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用于教育审计业务操作的软件系统,不仅影响工作的效率,而且影响工作的精准度。
受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状的束缚,教育审计的队伍素质还不够高。一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县级教育审计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财会工作岗位转岗,没有经过审计专业培训,审计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技术手段都难以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有的教育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资格,也不具有独立性。有的教育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对审计教育系统财经纪律综合分析能力的把握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机构设置有待优化。目前,县级教育审计机构设置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独立设置、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设置、审计与财务合署设置三种类型。审计与纪检监察合署设置这一类型的独立性能得到相对保证,但工作任务的多元性势必影响审计职能的有效履行。审计主要职能是加强内部监督、规范财务管理,与财务合署设置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更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三是教育培训有待加强。教育审计的专业培训不系统,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单一机械,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大多侧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实战操作,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基层教育审计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教育审计人员认为审计任务是“硬任务”,教育培训是“软指标”,导致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动力不足。
下文将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对教育审计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一是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机制建设。教育审计“受谁领导、向谁报告、对谁负责”,直接影响其在系统内部的组织地位。基于此,慈溪市教育系统切实履行“一把手”领导内审工作的职责,把内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分管领导协管,常规工作直接请示分管领导。慈溪市教育局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在审计工作方面的职责,并将教育审计工作纳入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教育审计工作直接受局长领导,并对下设的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实施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保证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是明确独立性,加强内审体制建设。独立性是教育审计的基石,慈溪教育系统内审亮点主要体现为“四个独立”,即机构、人员、工作、经费4方面的独立。慈溪市教育局计划把财务科作为局机关行政科室建制,配有1 名专职审计人员,同时选聘了40 多名同志,组成一支由兼职和特邀人员组成的队伍,重大事项直接报告“一把手”。同时,在审计项目进行过程中下放权力,给予项目组灵活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经费保障上,慈溪市教育局每年从预算中安排数万元审计专项经费,用于教育审计人员的培训或奖励。
三是明确职能,加强监督职能建设。为进一步强化教育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慈溪教育系统有一条突出内部审计职权的“三必审”规定和一项常态化工作建设。“三必审”即慈溪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离任必审、部门预算调整事项必审、零星修建工程项目必审:“一项常态化工作建设”即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审计、纪检监察、组织、计划财务等有关职能科室组合和联结到一起,建立起“组织上联席、工作上联动、结果上联用”的审计工作机制,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协同作战。在设置领导协调机构外,还在各自的成员单位设置专门的联络员负责日常有关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用多种视角透视教育财务管理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采纳“服务学校为先、师生权益为上”的教育审计理念,加强教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加强与人事科、纪检部门的信息共享,搞好审计计划编制工作,从而强化教育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是创新内容。慈溪教育系统重点关注资金量大、转移支付多的审计环节,从被审计学校政策流、资金流和业务流入手,结合单位制度建设,进行穿透性测试,查找并揭示被审计学校财务收支、内部控制、资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及财务收支行为。坚决查处以“打酱油的钱用来打醋”等问题,促进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同时,向一些重点、热点领域延伸审计“触角”。
三是创新方法。针对教育系统点多面广的特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为目标,审计采取“核算细账、追溯去向、看重效果、作透分析、提出建议”的工作方法,将专业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将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育审计工作的实效。
一是广泛培训和深入交流相结合。在借助本系统教学资源抓好审计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培训方式,组织内审人员针对性地参加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培训班,使内审人员及时掌握新动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充分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派驻审计组和慈溪市审计局等专业审计部门,对慈溪市教育局开展例行专项审计调查机会,直接和专业审计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进一步培养审计技能,提高教育审计实战能力。
二是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慈溪市教育系统每年都会组织召开部分内审人员工作会议,集中性学习部署有关审计工作的注意事项,规范轮审工作流程,使一部分兼职内审骨干力量能在工作上有一次新的提升。同时,采取片组活动交流和个别单位指导的方式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力求让每所学校的每个内审人员都能更好更准地把握相关文件精神,理解法规政策的精髓,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是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服务审计为落脚点,慈溪市教育系统依托教育网“教育审计”专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适时提供专业审计“营养快餐”;定期举行教育审计实务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和头脑风暴等活动,注重提炼、总结日常教育审计工作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并在以后的教育审计实际工作中科学应用,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文以慈溪市为蓝本开展实践探索,意在为教育审计促进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个案参考。研究表明教育审计唯有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教育审计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