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哈尔滨剑桥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素有“文坛老祖母”和“文坛常青树”之称的多丽丝·莱辛是二战后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20 世纪少数拥有杰出心灵的西方小说家之一。《玛莎·奎斯特》是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集《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第一部。小说以非洲为背景,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在非洲殖民地成长起来的女孩玛莎在父权社会和殖民文化中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求索与生活体验。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客观而又理性地讲述了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不同国家的人的生存状态,从种族、民族、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异等方面,对在殖民地生活的白人殖民者及其他种族的生存空间给予了高度关注。
亨利·列斐伏尔在1974 年出版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一书引发了文化研究中的“空间转向”,使更多的人关注文学文本中空间的表现。在书中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出来并随历史的演变重新结构和转化的[1]11。在强调空间的多维性的同时,列斐伏尔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1]154。在空间理论分析中,他划分了物理空间(自然界)、精神空间(逻辑和形式的抽象)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并提出“空间是社会产品”,以揭示空间的实际生产过程、空间的商品化、空间在实践中的表象功能[1]81-83。本文将列斐伏尔的空间批判理论为作为基础,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空间建构特色,进而展现殖民主义下南非复杂的生存空间。
物理空间是文本故事的发生地,也包括其中的地理景观。小说中对地理景观的描写反映了文本中空间的含义和关联。《玛莎·奎斯特》中的物理空间是殖民气息笼罩下的农场和城市,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玛莎生活空间转变依次展现。
玛莎一家生活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南非,小说一开始便描述了玛莎在农场的家,“这座房子位于一片开阔盆地的中心,高高建在一个山丘上”[2]5。殖民者农场的位置通常是盆地的中心,而当地黑人的房子在农场的边缘。白人的房子是砖造的,而黑人的房子是茅草盖的。殖民者将建筑空间作为种族边界的标准,中心与边缘、文明与荒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划出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为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殖民者建造了巨大的农场。由于南非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英国殖民者在这方面并不精通,因此,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生活既看不到未来又不能回到过去。他们在南非的农场看起来也是混乱无序的。
为获得自由独立的生活,玛莎从农场搬到了城市。这座殖民统治下的城市既有古老的建筑,也有现代的建筑,还有舞厅、电影院、旅馆、俱乐部和赛马场等娱乐场所,呈现出与非洲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新生活方式。殖民地城市的建筑空间散发着英国特有的味道。玛莎工作地点所在的大街把城市分成了两半,一半是19 世纪90 年代的建筑,另一半是现代市中心。左侧是低矮的锡皮屋顶和棚屋样建筑,这里是当地人小店和印度人小店的聚集地以及混血人种的贫民窟:右侧是一座座高大耀眼的白色建筑,正面覆着玻璃[2]127。城市中建筑空间的差别不仅反映在发展规模与发展模式等方面,同样反映在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上,使原本不相关的社会群体在同一社会空间里发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联系。城市的物理空间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放纵、享乐与堕落。殖民主义的出现不仅掠夺了殖民地的财富,而且扰乱了殖民的社会制度。
“社会空间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1]26空间里充满各种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3]48。社会空间既不是一个框架,也不是一个被动容器,它包纳了事物共时态的、并存不悖的、有序无序的相互关系[4]。这说明空间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玛莎·奎斯特》中的社会空间是通过种族内部和不同种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展现的,进而揭示英国统治下南非复杂的生存空间。
种族内部的社会空间主要是玛莎与父权社会的关系。英国统治下的南非是一个父权社会,男性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中充当了统治者,殖民地女性的婚后生活完全局限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奎斯特夫人是父权社会的典型拥护者,她完全沉浸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女性就应该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父母之间不美满的婚姻、非洲大草原的自由、科恩兄弟的新思想使玛莎想要逃离也有能力逃离父母的管制,进而挣脱父权社会的束缚。她害怕自己会变成每天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的安于现状的家庭主妇,也害怕自己会像妈妈一样过着贫穷和不幸福的生活。因此,在农场,玛莎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父权社会,在城市她参加探讨政治的“左派书会”了解新鲜事物,不断读书和思考并形成独特见解。玛莎从书中学习到的平等、自由和理想,使她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独立的生活。
种族之间的社会空间主要是英国殖民者和黑人之间的冲突。殖民意识在英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殖民者不仅占有殖民地的大片土地,还把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转移到这里。在《玛莎·奎斯特》中,英国殖民者与黑人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和地位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的种族歧视。如果一个黑人强奸了白人女孩,那么他就会被处以绞刑,尽管这样的事情从来没发生过。但如果一个白人男性对黑人女孩做了同样的事情,却只会被罚款五英镑。在白人的眼中,黑人是邪恶的,所有最坏的事情都与他们有关,黑人被认为是小偷和不诚实的人。在倡导人人平等的体育俱乐部里,黑人却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嘲笑和戏弄。英国殖民者将自己塑造为殖民地的主人,有意识地将黑人塑造为殖民地的“他者”。在殖民文化所形成的物理空间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分界线随处可见。因此,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被殖民者都不得不承受很多的压迫和痛苦。
精神空间是小说中虚构人物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空间,是人物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反映了个体在移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关系。女主人公玛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生活的渴望、对平等生活的向往是本文精神空间研究的重点。在《玛莎·奎斯特》中,玛莎的童年就是在与父母的对抗中度过的。“她正处在青春期,所以注定闷闷不乐;她是英国人,所以不安而有戒心;她身处二十世纪的第四个十年,所以无可避免地受到种族和阶级问题的困扰;她是个女性,所以有责任与过去那些受桎梏的女人们划清界限。”[2]1315岁的玛莎热爱阅读,她从书中了解到自由、平等和独立,也意识到了现实的痛苦和绝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她的家庭带来的伤害使她憎恨暴力、渴望和平,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使她向往自由和独立的生活,黑人遭受的奴役和不公使她反对种族歧视。玛莎与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频繁接触、与父母的矛盾冲突,让她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彷徨。在一个种族意识、阶级意识、性别意识强烈的社会空间里,玛莎在精神空间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陷入困惑、悲伤甚至绝望,她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向往心中那个“黑、白和棕色皮肤的人种混杂在一起”[2]15的理想空间,努力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精神空间。
在《玛莎·奎斯特》中,女主人公玛莎的生活空间是当时整个非洲不同种族生存空间的缩影,种族差异和关系不仅渗透到社会空间的产生过程中,而且造成了生活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影响着不同种族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殖民地生活的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总是充满了障碍,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本文通过对《玛莎·奎斯特》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了殖民主义下不同种族的艰难生活,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理解人生的别样视角,使读者可以通过有限的叙事文本去捕捉空间背后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