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静,雷启义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约1.2 亿少数民族人口生活的地区约占60%的国土面积[1]。多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和互相影响,共同铸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抗争、社会治理与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有这些经过收集、整理、记录,就形成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献[2]。民族文献对于认识各民族的历史,推动他们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丰富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献中,除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部分文献用本民族文字记录以外,大多数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献都以汉字记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关心少数民族问题,重视并加强了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16 个民族创造文字,到1992 年,全国已经有26 种民族文字,建立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机构和编译机构有21个[1],这为我国的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近30 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少数民族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现、挖掘、利用和保护。从古至今以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创作形成的民族文献浩如烟海,加之流传于民间的各少数民族口传文献,更是难以数计[3]。如此浩瀚的民族文献不仅是各少数民族的巨大财富,更是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能量。然而,由于我国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复杂,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边远地区或人口较少的没有文字的民族,虽然他们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对其相关的研究甚少,其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被同化,已经面临消亡的危险。本文以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少数——家人①费孝通《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情况及民族工作报告》附件十三,1951年。为例,探讨家人文献资源现状、建设与保护。
民族文献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5]。民族文献在国外的学术论著中还少见到这一概念的相关论述,该名词的出现是我国图书情报界把汉民族文献与少数民族文献区别开来一个特殊名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民族文献的认识不断地发生变化,什么是民族文献?民族文献的分类与标准是什么?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文献范畴的界定进行了探讨,但议论颇多,迄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综合以往研究来看,关于民族文献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学说:一是文献内容说,即以少数民族为内容的著述;二是文字说,即以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著述;三是族籍说,即作者为少数民族的著述。虽然这些学说都以“民族特性”为核心,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但是,这些标准与范围的界定,无论是从理论或实践上来看,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以该学说的任何一种界定,都会缩小民族文献的涵盖范围。关于民族文献的界定问题,我国学者刘光宏[5]、李杰[1]、罗德运[6]、罗正副[7]、纳勇[8]等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吕桂珍[3]归纳总结了当前关于民族文献较有代表性的11 种界定,但无论何种界定,以“民族特性”为核心的都是不能缺少的要素。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献仅在中国特定国度背景下出现,笔者认为:凡是记载、承载和反映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史志、艺术、风情和习俗等民族事项信息的所有载体都可以称为民族文献或少数民族文献。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献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收集、整理和利用民族文献的前提和条件,对于保护、传承本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观标志,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11]。家人的服饰以红、黑和白为主色调,主要以刺绣、蜡染、银饰精装制作而成。男装较为简单、女装极为复杂。家女人的服饰分为简装和盛装两种。年轻女性奇特鲜艳的盛装服饰是家服饰最为典型的代表。家人的银项圈记载了祖先的迁徙路线和生存自卫的器械,头戴“银箭射太阳”是射日传说的历史再现,以几十种动植物为刺绣和蜡染的图案精装而成的铠甲式“古戎装”记载了家祖先的辉煌历史与诗意的栖息。家人蜡染和刺绣中古朴生动的图案,蕴藏着家人的祖宗崇拜、敬仰祖鼓等诸多历史文化内涵。梁练方[9]认为家人的服饰造型和图案与整个家人的文化形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间的文化内容是家人经过几千年来体会生活、总结生活的结果,强烈体现了家人的民族特点。对于没有文字的家人,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记录了家的历史文化,使服饰具有了历史的认识价值,成了家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深藏着家人民族文化的家妇女服饰堪称“无字的史书”[10]。
1.期刊文献
2.研究生论文
3.著作
4.影视作品
5.网络信息
6.内部印刷的资料与手稿
少数民族文献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25]。家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家人文献的建设保护工作,对于保护濒危的家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献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决定民族文献收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图书馆要高度重视民族文献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民族文献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要求:一是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这是做好民族文献收集、保护的前提条件;二是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比较深厚的民族文化专业功底,还需要对家历史文化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取舍;三是要求工作者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文献管理中运用,能进行相关信息的网络搜索与数据处理。
口述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字的家历史文化通过历代口口相传而得以继承和发展,通过口述史调查或许是家文献最为重要的抢救手段和保护方式。家人历史悠久,口述史以及其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是难以用汉字或其他文字在短期内准确而有效地记录的,随着掌握古歌古词、活动仪式的老一辈不断去世,口述文化面临失传。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把这一类家非物质文化进行拍摄记录,通过备份后用硬盘储存和上传网络保存以备研究。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把大数据技术引入了文献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现代数字图书馆发展主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家文献,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和建设:一是要建设家人文献专题数据库,如家人文献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民间文学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医药文献数据库等,每项数据库再按学科类目进行分类以便检索和查找。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可单建家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根据具体的非遗项目分类检索。二是实现家人文献信息网络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文献被流媒体文献取代已经成为趋势。家文化也因为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而被外界所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认识保护家文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积极收集和整理家人文献资源,建立相关的网站,加快家人文献的建设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