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清
信息化带来的线上教育让民众的应灾能力显著增强,包括常规教育的维持和防疫教育的开展。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再次引发高度关注。疫情影响下的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在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理念的号召下,民众纷纷将目光投向线上教育。线上教育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很快暴露了其存在的问题,包括线上教育质量问题、线上教育保障问题、线上与线下教育脱节问题等。
为应对本次疫情,国内大多数现有线上平台,即教育供给方都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以体现平台的社会担当。但从教育需求方的角度看,线上教育仍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是否提供了学习者所需的课程?课程的质量如何?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如何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线上教育的稳定性如何保障?这五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造成线上与线下教育脱节的问题。
钟启泉认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立足点将从传统的技术本位转向课程本位,信息技术将是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1]学校课程版图历来以教师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为主导,以人类文明的经典成果作为课程核心内容,专家编制、教师执行,教材呈现具有严谨的体系。[2]此课程开发理念固然有其重要的一面,但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当学习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身心特征千差万别时,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则无法应对这种差异化的需求。线上教育面对的正是这种差异性,尤其是防疫类的课程,其受众是全民性的,课程内容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全民受益。因此,线上课程开发应重视学习者本位,以不同受众的需求为导向,不仅重视课程内容的代表性,还应重视课程内容的广泛性、通用性以及时代性。
以学生群体为例,依据学习者的需求,按照当前的学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段都要开设相应课程,且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尽量一致。以残疾人为例,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约有8296万残疾人,[3]其中包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各种类型,线上课程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更多人性化的通用设计。在这个疫情频发的时代,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线上生动、直观、VR(虚拟现实)实景体验等优势,让线上教育不仅服务日常需要,更要让其在防疫、防灾中发挥独特作用。例如,开发“防灾、减灾、自救课程体系”,整合人类已有应对灾害的智慧,结合医学、教育、信息技术等各领域的科技发展成果,开发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灾害、战争灾害等线上课程,增强民众的防护意识和生存能力。
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是线上教育的核心要求。课程开发通常是指根据特定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研制、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过程。[4]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不仅涉及目标本身的合理性,而且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环节密切相关。当前,国内的线上学习平台非常多,除了有爱课程网、智慧树、网易公开课等质量较高的大型平台外,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还有各种小型在线课程平台。就目前的互联网技术而言,线上教育在技术层面阻力相对不大,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线上教育功能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这些平台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否规范,例如课程目标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专业、课程实施是否科学、课程效果如何保证等。
以本次疫情为例,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许多线上教育平台都推出了防疫的文章或小视频,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也给公众带来了防疫资讯的混乱,甚至是误导。因此,国内有必要尽快出台线上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
线上教育的监管需要政府、相关行业、使用者等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协同治理。政府出台线上教育课程质量标准,并严格监管;行业加强自律,严格落实国家质量标准,出台细化的行业技术规范;使用者努力提高自身鉴别能力,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资质达标且课程质量高的平台上,自然淘汰劣质课程。其中最为迫切和关键的是做好过程性监管和使用效果评价,要着力形成一套基于“目标—过程—结果”一致的评价、反馈、修正体系。
线下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线上教育也应努力创造基于问题导向的良好人机互动生态。
线上教育首先是人和机器的互动。由于机器只能被动地执行程序指令,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想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努力创设人性化的人机互动界面,减少使用障碍。比如,将电脑端与手机端互联,学生在线留言后,教师的手机端可以有相应的提示,确保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问题。同时,为减轻授课老师的负担,计算机程序可以自动归纳、筛选、呈现学生的有效问题。再比如,如果使用者是视障人士,那么课程就应该能够配合读屏软件使用;如果使用者是听障人士,那么课程一定要全程有字幕,最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额外的解释等。
以本次疫情防范为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各类残障人士,他们接受防疫信息的能力、方式都受自身残疾的限制,各平台的线上防疫教育显然为这些特殊群体考虑不够。因此,课程开发者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把问题想得全面、细致一些,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生态。
以学校教育为例,线下教育因为有教师在场,学生在监控下更容易保持学习的外在动机,线上教育难度则相对更大一些。因此,线上课程应着力于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使用者的内在学习动机。
以本次疫情为例,人们之所以非常关注防疫进展,并主动通过网络了解防疫措施,是因为疫情蔓延迅速,几乎影响到了所有国民,已经到了非了解不可的地步。因此,民众是在“疫情压力”下做出的应急反应,并不是出于良好的防疫习惯。这种现象表明,如何激发民众主动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内在动机,使民众养成良好的防灾减灾习惯,防患于未然,应成为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命题。
线上教育在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提供视、听、动全方位的学习体验,甚至在VR技术的支持下提供虚拟仿真现场,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强于线下教学。因此,课程开发者应该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式供使用者选择,尽可能排除不同人群使用过程中的限制,融入通用学习设计的理念,让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线上教育的稳定运行需要多主体的协同,比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平台、家庭等。具体而言,教育管理部门履行好倡导和监管等职责;学校负责优质课程开发、遴选优秀教师上课等核心工作;平台负责提供人性化的课程呈现方式等技术支持;家长负责督促孩子学习,并一同参与相关学习等辅助工作。
以本次疫情为例,受疫情影响,各级学校都在开展线上教学,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省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应对的经验。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应该防患于未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从国内筛选出若干个实力强大的线上平台推荐给学校使用,并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力量,系统地开发相应课程,包括各类防灾减灾课程。然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整合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建设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环境,引导全社会主动学习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整个国家的应灾能力。
总体而言,线上线下教育协同育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变革的深层次影响。对教育自身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教育应灾能力”,让教育在疫情和其他灾害面前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