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设定评价目标的策略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为例

2020-01-10 11:16盛鸿彪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目标素养评价

盛鸿彪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紧随其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论开始在实践层面推广普及。2001年第八次新课改提出,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了师生“教学参半”的局面。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对“核心素养”做出了相关的阐释[1],力求从多维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评价目标构建了学习内容,评价方法构建了学习过程。要落实好“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设定,从设定评价目标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本文就如何设定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做了相关阐述,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有效性。

一、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选择评价方式的前提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类型,根据学生学习结果的认知过程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布鲁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又细分为多个层次;安德森等人将知识维度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形式被细化。据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评价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哪一类,希望学生掌握什么,用什么标准来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形式来决定评价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要确保评价的有效性,首先,评价目标必须与学生学习内容的主题保持一致。其次,教学评价目标的设计应突出重点,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知道什么”与“应该做什么”评价指标的评测,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区分对象。明确了评价目标的重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再次,还须贯彻效率原则。力争用最小的题目最大限度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水平,达到效益最大化,即用最低的成本得出最大的信息量。此外,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学习过程为依托。在设计教学评价时,须将评价目标与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步骤相结合,及时发挥评价的反馈、评价作用,将评价与学习保持一致。

二、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视角确定评价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为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指明了方向[2]。转变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法和内容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改革评价目标入手,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还可体现评价在品德、情感、创新、自主、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设计可行性高、联系紧密、实效性强的课堂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全过程、全成员的发展,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设计评价目标须明确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科学性

有效目标的设定是有效评价的关键。评价目标的设定不能仅以教材为依据,而应以教师、学生、内容、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媒介,以师生的互动交流、知识转化、促成创新、教学相长等环节的成长状况和发展水平为参照,实现知识的识记、理解、内化,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非认知素养的积极参与和投入。设定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评价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提前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素养确定了本课的评价目标:

(1)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孔乙己》一文的故事情节。

(2)用恰当的形式、生动的语言,刻画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创造性地表达你所理解的课文的主题思想。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动机,使内、外因素互动,使优质因素内化并及时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时间与辅导老师联系:绘画社团的同学创作了文中人物形象的漫画、素描;影视欣赏社团的同学创作了以孔乙己为题材的荒诞剧;书法社团的同学为咸亨酒店题写了春联;戏剧表演社团的同学创作了相关的剧本和秦腔;文学创作与欣赏社团的同学为孔乙己赋诗多首。班内开展了以孔乙己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形成了多篇研究报告。通过类似的评价任务,学生完成了由学以致趣到学以致思的转化,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转化、思维的参与与渗透方面形成了互动共为的过程。语文教师、社团辅导教师、学生、校园艺术节、学校环境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介入,使学生知而达智、转智为能。

(二)人本性

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设定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通过认识、思考低端认知材料到高端认知材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由易到难,以利于学生认知的消化、内化、外化、能力化直至核心素养的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着重将感性知识与学生身心、智能、信心、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相联系,让课堂教学过程为每位同学提供更多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让学生都愿意学习,知道如何学习,分组、分层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加快知识内化的速度和外化的质量,为学生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在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范进的“疯癫”,教师将历史与语文相融合,实现内容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以自己认为权威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课堂不再那样单调乏味,兴趣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置身于必须思考、考验思考的课堂中,学生的辩论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导向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中心,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并反映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评价目标既是评价的起点又是终点,它是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的依据,又是学生自学的风向标;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发挥其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项目化的研究,学生根据情境主动与同伴学习,实现掌握学科知识与培养核心素养的统一,使核心素养显性化。

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课型建立了动态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编排《三顾茅庐》课本剧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从剧本写作、修改定稿,到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展示,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向教师请教,教师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同学们也能指出来。剧本编排提高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演出展示则使学生进入“情绪化的学习”状态之中。所以评价不只是一张评价量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评价目标,由浅入深形成学生的结构化知识。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能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

(四)发展性

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学习为内容展开的。评价目标的制定应做到始终围绕并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思维碰撞、实践操作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具有前瞻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过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自省能力的获得,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自评、互评的目的,就是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反馈提供者[3]。教师是领航员,学生是主力军[4]。学生理解了评价目标的设计目的,知道了高等级的评价行为特征,在完成评价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以自己为参照,为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努力。正如斯塔佛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5]。

(五)综合性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全面、整体的要求,评价目标的制定包含品德、智力、身体素质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步发展,打破学科界限,树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的意识,使评价目标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在评价目标的设定过程中,应注意每节课的评价目标与前后相关联的课节、所在单元的教学过程相联系,做到以点带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6];评价目标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生能主动将新旧知识与经验有机整合,并能通过各种渠道整合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内容,在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甚至创新知识[7]。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尊重教材本来价值的基础上,突破教材原有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尊重不同文化,继承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只有吸收多元精华文化,才能开阔视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传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如设计《陋室铭》的教学评价时,教师将教学评价的综合性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联系。评价目标从“三维目标”向“多维目标”发展。设计了如下的评价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理解并识记文中“馨”“陋”“儒”“牍”等文言实词。

(2)借助互联网、工具书等手段自主搜集、筛选并介绍有关古今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不实的风气,树立远大理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通过感悟刘禹锡甘于平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自主筹划并开展以陋室“陋”与“不陋”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向校报推荐优秀作品。

第一个评价目标重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第二个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个评价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能力,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出来。

因此,评价目标的设计既要细化明确,又要重视目标的发展性。通过评价目标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引导教师在多元、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捕捉学生能力的真实表现。

三、加强评价目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自“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个人获取、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已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评价目标的设计须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确定评价目标时注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与学生学习内容的融合,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构建起了“人人都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记录、测评、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指导,向学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信息,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拓展学习空间,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便利。即时、互动、多元、独立、全程的学习环境及方式,要求学生具备适应信息时代、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目标的确定也应加强与时代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参与、合作、交流,突破班级限制,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收获和进步,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评价目标的确定应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

“互联网+教育”强势来袭,各种新型的测量工具将学生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换为可测量的外在表现,打破了传统的量化评价,加入了质性评价的内容,优化了评价对教学的制约,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更加精准。评价主体多元化也赋予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控制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规划中。为充分发挥评价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评价目标的确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教师有效施教,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各方面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评价目标的确定应指向学生学习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应该包括高水平的内容目标。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课程目标已超越了以往对知识技能的过度关注,转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评价目标的确定既不能偏离我们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又要不断优化以加大对核心素养的评价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及教学中的优势,通过评价目标引领师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目标素养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