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允 张灵虎 刘彦岭
(河北中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失眠,中医称不寐,是一种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降低、总体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白日思睡、注意力下降、精神不集中等症状[1],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还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有失眠症状者高达57%,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高于男性,并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2]。更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失眠患病率为41.2%[3],甚至有青少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4]。现代医学治疗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人们对心理治疗的认识不足,缺少系统性、普遍性的心理治疗手段,西药治疗仍是现代医学首选。但西药在早期治疗中有一定疗效,长期应用则会产生耐药、成瘾、戒断等副作用[5]。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又避免了西药副作用。推拿是治疗失眠的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
刘彦岭,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中医师,河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推拿临床、教学及科研30余年,参与研究多项腹部推拿治疗临床疾病课题,擅长推拿手法治疗内科、妇科及精神科疾病。刘教授在继承总结前人腹部推拿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以调神理论为核心的脏腑经络推拿手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兹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关于失眠的发生机制,现代医学归纳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张力变化、褪黑素系统功能下降、炎症因子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紊乱及边缘—皮质系统环路功能或结构异常等[6]。而古代中医学家则从营卫理论、跷脉理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病理产物等不同方面对失眠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7]。刘教授在认真学习古代医家经典理论并结合多年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基础上,认为失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神乱”,神乱则五脏失序,经络气血失调,阳不入于阴,则夜不能寐。《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父精与母血两相媾和,秉受天地之气,形成了全新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即为神。元神为神之根本,是体内主宰和造物之神,为生命的本体[8]。同时,作为人体精神活动和阴阳气血运行的支配者,元神通过将自身的能量有序分配给五神,起到调控五神的作用。五神是“魂、神、意、魄、志”的统称,直接作用于五脏,五脏又调节经络气血。因此,形成了以元神为统辖,五神为主干,经络气血为根基的“元神—五神—经络气血”的轴向体系。按照此轴向体系,并根据《灵枢·邪客》所记载的“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刘教授指出,当元神紊乱,不能有序地将能量分配给五神,则五神得不到有效充养,导致五脏功能失司,使逆乱之气客居于内,而让原本应在夜晚进入体内的卫气独行于体外,令阳气过盛,致阴阳跷脉功能紊乱,不能有效司掌眼睑开阖,故而导致失眠。
刘教授认为,“调神”就是调整紊乱的元神,使其归于平和,从而高效有序地将自身的能量分配给五神,使人体生命活动回归正常。明·张景岳早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睡眠根本在于神,调神能从源头解决失眠问题。人得父母精血而生,是谓元精,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王阳明云“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三者为一种事物的不同存在形式。元神虽然秉受于先天,但后天的“生、长、壮、老、已”也都需要元神的参与。失眠主要是由于元神紊乱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失和,眼睑开阖失司,并逆向导致元神紊乱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失眠患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调整“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通过使元神回归恬淡虚无的状态,五神可有序受到元神滋养,进而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阴阳跷脉通利,营卫之气进出无阻,眼睑自然开阖有度,失眠症状自然消除。
刘教授认为,元神在腹,五神在脏,形者神之宅,手法作用于这些部位能起到“调神”作用。腹部是联通上下的枢纽,有多条经脉循行其间。脐又称神阙,乃元神门户,生命根蒂。《难经·三十六难》中有“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说明命门是精神安居之地,而命门元气乃脐下肾间动气,“元神在腹”不言而喻。现代医学有“脑肠轴”理论,突出强调胃肠道与大脑的交互作用[9],并认为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引起失眠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表明,腹部推拿能有效提高失眠患者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11]。5-HT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杏仁核、基底前脑等部位,在一定情况下有助于增加睡眠倾向[12]。还有研究认为,腹部推拿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多方面整体调节机体[13]。这些理论和研究不仅为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并且证明了“元神在腹”理论的正确性,为脏腑经络推拿调神提供了依据。至于五神,《素问·宣明五气》有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该理论将魂、神、意、魄、志与五脏一一对应,并认为五神藏于五脏中,直接影响五脏功能运行,故心、肝、脾、肺、肾又被称为“五神脏”。通过刺激背部五脏背俞穴,可调整失眠患者五脏逆乱的气机。经络气血作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形,“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梁书·范缜传》)。没有神的主导,形体就不能存活,没有形体作为基础,神就无法产生。因此,形神一体,相互依存,神气饱满,则经络气血调顺,反之“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
失眠患者多由于阴阳跷脉的功能紊乱而出现眼睑开阖障碍,所以要重点调整与阴阳跷脉同行的肾经和膀胱经,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随证加减选取相应的经络进行调整。整体手法操作部位应以腹部为主,背部、四肢为辅。刘教授经多年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基于王雅儒《脏腑图点穴法》中腹部推拿手法,结合太极学说、元气学说、气街理论、四海理论及八虚理论,形成了基于调神理论的脏腑经络推拿手法。治疗失眠时,通过对腹部元神所居部位的穴位进行推、按、提、拿等手法,使紊乱的元神得到调整,元神有序分配,五神得以充养,“魂、神、意、魄、志”各归其位,五脏安和,六腑调达,进而经络通畅,气血充足,阴阳平衡。其思路是以“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顺向调整,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状态,解除失眠症状。通过对四肢、背部经络穴位的拨揉、按压,宣通局部瘀滞气血,通过拨散瘀结,疏通经络,进而使五脏功能恢复,五神合序,元神安宁,其思路是将“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进行逆向调整来稳定失序的元神,一顺一逆,两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循环,达到调神而治疗失眠的目的。
3.1 操作前准备 嘱患者松解衣带,静息平卧,放松心情。术者净手后立于患者右侧,调整呼吸,静心安神,等待患者调整好示意开始,准备施术。
3.2 腹部手法 刘教授根据《难经》中“假令得肝脉……脐左有动气……假令得心脉……脐上有动气……假令得脾脉……当脐有动气……假令得肺脉……脐右有动气……假令得肾脉……脐下有动气”的理论,并参考刘保和教授的腹诊经验[14],将腹部分为5个区,分别是以阑门穴为主的心区,以气海为主的肾区,以左侧天枢为主的肝区,以右侧天枢为主的肺区,以神阙为主的脾区,以此5个分区作为腹部手法的重点操作部位。初始,术者以手轻轻抚摸患者全腹腹壁,使患者放松,仔细体会手下触感,做好腹部诊察。根据患者腹部分区,术者左手中指按压患者巨阙,右手示指、中指置于心区阑门进行旋转推按。左手中指继续按巨阙,右手示指、中指向上平移至建里进行旋转推按。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别移动至左侧梁门与右侧石关,轻轻压住,右手示指、中指置于肾区气海处,旋转推按。双手中指置于章门处,拇指置于阑门处,由外向内卷动腹壁肌肉,按压阑门。左手中指恢复轻压巨阙手法,右手示指、中指分别置于阑门与左侧带脉,旋转推按。左手动作不变,右手示指、中指平移至两侧梁门进行旋转推按。左手接右手拇指、示指置于两侧梁门,改推按为轻压,右手拇指、示指平移至两侧天枢,继续旋转推按。双手掌面覆于腹壁,以神阙为圆心,顺时针摩腹,运转八卦。左手提拿阑门,右手提拿气海,并向神阙靠拢,引气归元,轻提轻放,如此1次,反复3遍。术者手掌轻轻抚摸腹壁,使腹部肌肉松弛,以双手拇指点按从剑突至下腹部的任脉、双侧足少阴肾经、双侧足阳明胃经5条经脉,并进行拨揉按压。按压结束后,再以单掌掌根自上而下将这5条经脉轻轻按揉。双手掌覆扣于神阙上,带动脐周肌肉进行顺时针揉动。双手变扣为压,右手在下,五指并拢,以右掌心劳宫对准患者神阙,嘱患者深呼吸,呼气时压腹,吸气时上抬,按压深度以掌心感觉到腹主动脉波动为宜,如此循环往复49次,以至患者呼吸顺畅平稳。术者左手抬起,右手掌心劳宫仍对准神阙位置不变,五指分开,以中指对准任脉,无名指、示指对准两侧足少阴肾经,拇指、小指对准两侧足阳明胃经,掌根则与气海相对,以静止性震颤法进行颤腹。
3.3 四肢及背部经络手法 按压拨揉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腘窝。拨揉双侧上肢内侧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双侧下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并重点拨揉双侧合谷、太冲、申脉、照海等穴。嘱患者俯卧位,重点拨揉头颈部气街点(百会)、背俞穴、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及双侧气街点(承山)。
3.4 推拿要点 术者在推拿过程中要注重腹部诊断和经络诊断,仔细体会手下感觉,要特别注意腹部皮肤的冷热、胀满及皮下条索、硬结、包块等不同触感。在拨揉经络时,对于经脉走行部位也需仔细探查有无结节和颗粒感,并结合腹部分区和经络分布判断病邪位置。患者需平复心情,尽量避免外界干扰,术者也需静心守神,正合《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意。推拿过程中要注意呼吸配合。有研究显示,适当的气息导引配合推拿可有效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15]。初始,术者将自身的呼吸调整平稳,手法力度大小、动作幅度随患者呼吸的强度、长短适当调节。当两者相对一致后,再以手法引导患者呼吸,特别是压腹手法,以按压之力将患者调整为腹式呼吸,御气调神,通过调整患者杂乱的气息,使之归于平稳,进一步使元神安定凝聚在腹。手法力道需适中,以患者舒适为宜,禁止“冲击式”发力,力量应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徐徐发力。同时应对因经络阻塞及腹部结滞而导致的局部条索、包块、硬结、颗粒,采取先按压、再拨揉、最后推揉的手法,做到以压散结,以揉去滞。术者在推拿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反应,不应拘泥于基本手法和套路,要根据患者体质、症状和施术后的疗效,随症加减手法步骤,做到灵活运用。
王某,女,65岁。2018-03-11初诊。主诉:失眠3个月,加重1周。患者3个月前因外伤骨折,心情烦闷,从而导致连续数日彻夜不眠。后自行服用百乐眠胶囊、甲钴胺片等,症状未见缓解,后服右佐匹克隆片,每日3.0 mg,失眠症状略改善,但每日睡眠时间不足4 h,并伴有入睡困难、眩晕耳鸣、头脑昏沉、食欲减退等症状。患者既往便秘病史5年,自服香丹清颗粒,大便2 d 1次,小便可。刻诊:面色晦黯,情志抑郁,善太息,舌紫黯,有瘀斑,苔白,脉弦细。腹部查体:患者腹部皮肤松弛,轻抚腹壁表层温度均匀,凉热适中,深层按之紧绷、胀满,肝区、心区压痛明显,并向周围放射。左侧天枢硬结条索明显,脐周颗粒状结节较多。四肢经络触诊:上肢肘窝处颗粒感明显,下肢肾经、肝经有条索状物,压痛明显。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郁气滞。予脏腑经络推拿调神治疗。腹部手法着重调整肝区和心区,兼调脾区,压腹、颤腹收尾,四肢经络重点调理上肢心包经、下肢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并在太冲、合谷、内关、申脉等穴重点点按。后背重点调整颈项及脊间背俞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2018-03-25复诊,右佐匹克隆片减量至每日1.0 mg。患者每日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增至每日7 h,眩晕等头部症状改善,食欲逐步恢复,便秘情况减轻,大便每日1次,心情愉悦,面色好转,情况基本平稳。
按:患者因外伤后情志抑郁,元神受扰,分配不均,五神皆得不到有效充养,失其和序,脏腑、经脉、气血逆乱,眼睑开阖失司,故而导致失眠。而患者肝郁气滞证的表现,主要是由于五神失序后,肝魂不得内守,肝脏失其“调达”之性,疏泄不及而气机郁结,导致情志抑郁,善太息;肝魂失序,血不能行,导致舌紫黯有瘀斑;肝魂失序,疏泄失司,脾胃运化失常,导致食欲降低;肝魂失序,生发之性不得施展,气血不得上荣头面,导致面色晦黯。刘教授基于调神理论运用脏腑经络推拿手法,通过刺激元神所在腹部,顺向调整“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使元神安稳,五神有序,脏腑安泰,经络顺畅,气血充盈。通过调整四肢经络和背部腧穴,散其瘀结,逆向调整“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使五脏和顺,五神归位,元神平静。腹部重点调畅心、肝、脾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藏神,调节五脏,心神统领五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藏于肝中,调畅肝区使肝魂得安,归于肝脏,患者所出现的肝郁气滞症状减轻;脾区中枢为神阙,是元神门户,通过压腹可使混乱的元神归于腹中,颤腹可激发元神有效布散,故而腹部当重点调畅心、肝、脾3个区域。心包经代心受邪,肝经疏理气机,肾经为卫气夜晚进入体内的通道,合谷、太冲开四关疏理气机,内关为心包络穴,申脉为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故四肢经络以此为重。至于背俞穴主要通脏腑之气。另外根据气街理论和五俞理论,“气在头者,止于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失眠虽是整体症状,但疾病位置以头面部为主,患者以肝郁气滞证为主要表现,故背部调理头颈部及背俞穴对改善其症状有很好疗效。通过重点调理以上部位,使元神高效有序分配,证明了以调神法为指导的脏腑经络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
刘教授以“神乱”为病机阐述失眠的产生,为失眠的病机研究开创了新思路。重视腹部诊察和经络诊断,为失眠的诊断提供了新依据。基于调神理论运用脏腑经络推拿手法,通过双向调整“元神—五神—经络气血”轴,使元神安宁,五神调和,脏腑顺遂,经络通畅,气血充盈,进而使卫气平旦出于目则目开而寤,日夕卫气出于阴则目合而寐。此法治疗失眠疗程短,见效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