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

2020-01-10 07:43:57褚文丽陈水龄张明明亢泽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肝血肝经灵枢

褚文丽,陈水龄,张明明,亢泽峰

“藏窍理论”始于《黄帝内经》[1],《灵枢·本脏》[2]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阐明了人体脏与窍之间比较全面、系统的学术见解和主张[3];《灵枢·外揣》[2]曰:“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4];眼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5]。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灵枢·经脉》[2]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故肝与目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功能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是历代医家诊治眼病的重要学术思想[6],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肝开窍于目”的科学内涵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 理论内涵

1.1 目为肝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东方为阳气升腾之位,阳升风生;目为机体阳气之会,“清阳出上窍”,同气相求,故“肝主目”。《素问·金匮真言论》[7]按五脏应四时、同气相求、各有所归的法则,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将目归于肝,为肝之官,故有“目为肝窍”[9]之说。《灵枢·五阅五使》[2]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目者,肝之官也”,即目为体内肝脏与外界相通的窍道,目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

1.2 肝血养目

肝生血气,人身之本[8],《灵枢·本神》[2]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7]曰:“肝受血而能视”,目要发挥视物、辨形、察色之功,需赖肝血濡养。《河间六书》[10]曰:“目得血而能视,其证足厥阴之经络所生也”;《审视瑶函》[11]曰:“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即肝血通过肝经经脉与眼的络属关系,将血上注于目。肝生血气,人身之本,肝血充盈,上荣于目,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正如《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12]曰:“肝藏血,若脏腑气血调和,则目精彩明净”。《审视瑶函》[11]曰:“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张景岳曰:“肝得血则神聚于目,故能视”,故肝藏血充盈,肝血养目,是目发挥正常视瞻功能,辨黑白、审长短、神光畅达的物质基础。反之,肝血不足,失血过多,则视不见物,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7]载:“冬刺经脉,气血皆脱,令人目不明”。

1.3 肝气通目

肝气通目,即肝气上通于目,《灵枢·脉度篇》[2]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所谓“肝和”,即肝脏功能正常,肝气调和,则目能“辨五色”。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的运行以肝为枢纽,气机调畅,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滋养睛珠和目系,双目得以发挥视物功能。《中医眼科六经法要》[13]载:“肝经玄府通畅,肝气即能升运,肝气上升,目中即有主宰,五脏之精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肝气调和,脏腑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化有源,目精得养,能辨五色[14],肝气通目是目发挥正常视瞻功能的又一重要生理基础。

1.4 肝经循目

肝经循目,或肝经系目,即足厥阴肝之脉上连目系。《黄帝内经太素·脏腑气液》[7]载:“肝脉足厥阴上颃颡也,联目系,故得通于目系”。可见,足厥阴肝经循行,起于足大脚趾,循行下肢、肝脏、颃颡、目系、巅顶等,肝经与目相互属络[15]。目系是肝经与目的直接联系点,是肝血、肝气上升于目的桥梁。陈达夫在《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13]中也提出“视神经和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晶状悬韧带均属于中医学的足厥阴肝经”。

肝血养目、肝气通目均是建立在肝经循目的基础之上发挥生理作用的。肝血充盈,肝气调和,精微物质通过肝经上行于目系,则目视精明。正如《中医眼科六经法要》[13]载:“肝经玄府通畅……五脏之精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审视瑶函》[11]曰:“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为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皆上通于目而为光明”。

1.5 肝体柔目

《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7]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在体合筋,主全身筋膜,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养,目肌运动灵活而有力,即肝体柔目。“内五轮”假说[16]指出视网膜及视神经均内属于肝,《中医眼科六经法要》[13]提出视神经属筋的范畴;《灵枢·大惑论》[2]云:“筋之精为黑眼”。肝主筋,筋之精即为肝之精,肝体柔和,筋脉得养,目珠运动灵活,方能发挥其正常视觉功能。

2 病理内涵

肝血、肝气、肝经与眼的视觉功能密切相关,肝之虚实病变,皆可导致气血郁滞而引起多种眼疾。肝生理功能异常是目珠和目系疾病的常见病因或诱因,正如《灵枢·天年》[2]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黄帝素问直解·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17]载:“肝开窍于目,肝受邪,故闷瞀。闷,郁也。瞀,目不明也”。肝气郁结,必致目系和目珠郁遏甚或萎闭,神光不得畅行,见于慢性青光眼、眼眶神经痛等病;肝血亏虚,可致夜盲或视物不明等,见于结膜、角膜干燥软化症,同时肝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眼肌运动不利。《中医眼科六经法要》[13]曰:“厥阴经脉之玄府闭塞,则肝气难以疏通,目中就不调和,目中不和,则五脏之精颠倒混乱,就不能分辨五色矣”,如外邪侵扰肝经,湿热内郁,玄府闭塞,湿热与肝火搏结,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输于目。此外还有,肝阳上亢,则见目眩;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生翳;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视等。《审视瑶函》[11]言:“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说明了眼病与肝气郁滞关系极为密切。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目病与肝脏病变有关。于红等[18]发现,慢性应激刺激法制备的肝郁证大鼠,视皮质、外侧膝状体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表达增高,可能是肝郁证影响目的内在因素之一,且逍遥散对肝郁证大鼠目功能有改善作用。而糖代谢障碍可引发肝源性糖尿病,进而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9]。

3 “肝开窍于目”的临床应用

由上可知,“肝开窍于目” 是指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有直接的联系,眼部的特殊改变常预示着肝脏的异常疾病,肝脏有问题也会出现目的病理状况[20]。肝脏的疾病可累及于目,治疗肝脏,可愈目疾,运用“肝开窍于目”理论可以解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并指导治疗。

3.1 辅助诊断

《难经正义·十七难》[21]载:“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赤水玄珠·痘疹心印·总验部位》[22]载:“疮疹发热目连札者,肝有风也”;《脉义简摩·小儿五脏证治》[23]载:“如肝有风,则目连劄;肝有热,则目直视;肝疳,则白膜遮睛之类是也”;《灵素节要浅注·泣涕》[24]载:“肝开窍于目,泣多肝液竭,则目无所见,故西河痛子,而致失明也”;《疡科指南医案·目部》[25]载:“今近风泪流不止,时而干涩,入夜目珠疼痛,此属肝血不足”。肝病与目病密切相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司外揣内,肝病可反映于目窍。

3.2 指导防治

3.2.1 临床防护 王磊等[26-27]根据“肝开窍于目”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和临床实践,提出从调畅情志(怒伤肝,百病生于气,影响肝的气机调畅)、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子时和丑时是胆、肝经当令时辰)、做眼睛保健操(疏通眼部经络气血)、食疗保健(常饮菊花枸杞茶养血清肝明目等)等方面保护眼睛,预防眼疾。可见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对保护眼睛、预防眼病有指导意义。

3.2.2 临床治疗 肖文铮等[28]根据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理论,认为干眼的主要病机为肝郁阴虚、津液不得上乘,故用疏肝养阴法治疗干眼,疗效较好。马海燕等[29]从“肝开窍于目”理论出发,认为眼部的带状疱疹是由肝胆火盛或肝胆湿热上炎于目所致,治疗上以清泻肝胆湿热为法,应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疗效满意。

韦玉英[30]认为视神经疾病多以七情为患,临床以肝气郁滞型最为多见,治疗上主张条达肝气,应用明目逍遥汤治疗血虚肝郁型儿童视神经萎缩,有效率达90%。基于此,韦企平[31]以逍遥散验方为基础制成“青盲一号”,用于临床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每获良效。其尤善从肝论治眼疾,如黑睛星翳宜清肝明目退翳,青风内障宜疏肝理气活血,血灌瞳仁宜平肝凉血化瘀等,疗效显著[32]。吴虎强等[5]应用疏肝健脾、行气活血的逍遥散加减治疗青风内障(肝脾不调证)、瞳神紧小(气郁化火证)、暴盲(气滞血瘀证)等眼科诸疾,临床疗效显著。

唐由之等[33]从肝论治能近怯远,制定防治青少年近视处方(远志、石菖蒲、青葙子、白芍、黄芪等),以达养肝调血柔筋,健脾益气升阳之功效,临床效果颇佳。安娜等[34]亦应用肝窍学说理论,认为近视主要病机为脏腑之精运化不足,不能上濡目而成近视。“久视伤血,肝血肾精耗伤,不能养目,神光衰微,而致视物昏花”,提出以肝脏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是防治青少年近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视疲劳,中医名曰“肝劳”,庄曾渊等[35]根据“读书、搏弈过度而伤目者,谓肝劳”,认为其基本病机是劳瞻竭视,肝肾精血亏耗,筋失所养,调节失司,发为本病,治以柔肝解痉、养血止痛类中药,功效显著。并制成院内制剂“目舒丸”,广泛应用于临床。

马芬俞[36]认为眼位居高,易受风邪,且肝为风木之脏,“肝开窍于目”,物类感召,故许多眼病的发生都与风邪相关,临床上不论内障还是外障眼病,疏风散邪都是治疗的关键环节,恰当运用风药能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张怀安等[4]在眼科疾病的诊治中,强调治疗内障眼病“以治肝为要”。叶庆莲[37]认为外障眼疾多为实证,常以清肝、降火、凉血为主,内障眼病多为虚证,宜以养肝、益气、补血之法。据统计,在《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一书中,载治肝之剂近30 首。

顾星等[38]对风轮形态改变与中医肝郁证的相关性研究显示,风轮形态异常检出率随肝郁气滞证患者症候的发展有增加趋势。张颖等[39]对视神经萎缩病人治疗的中药处方进行归经分析显示,视神经萎缩用药以肝肾经最多,印证了“肝开窍于目”。朱惠安等[40]观察针刺太冲、太渊穴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发现针刺肝经穴位可引起P-VEP 之P100 潜时缩短,能够改善视神经的传导功能,从眼神经电生理角度论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科学性。

4 小结

眼居五官之首,是人体最重要、最精巧、最完善的感觉器官,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大约90%都是由眼来完成的。“肝开窍于目”之藏窍学说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41],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是中医眼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然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且互为影响,眼病虽属局部疾患,在治疗时也不可偏执一方,必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仔细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灵活遣方,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肝血肝经灵枢
丑时:宜深度睡眠
科教新报(2024年17期)2024-05-04 17:15:16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肝之气血理论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医诊疗中的作用探讨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