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莎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培红小学,广东 中山 528400)
“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掌握方法,做事情往往事半功倍,语文学习也一样,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帮助自身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教授的《语文教育学导论》是一部阐述语文教育前沿问题并彰显“真善美融合”的学术理念的典范著作。该著第九章所关涉的“语文课程标准”、第十章所关涉的“语文教科书”、第十一章所关涉的“语文教学资料”等内容给我启发较大。我以为读懂“教材”是学好语文学科的法宝。这里所指的“教材”是指可以用作教学的材料。笔者以下试图从“研究课程标准”“关注语文教科书”和“使用辅助资料”三个方面依次阐发。
为全面了解语文课程的内容,了解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要。学生语文学习不理想,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要想学好语文,首先要理解语文。只有明确语文学习意义,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理解语文这门课程。这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课程质量。那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意义,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呢?这就要借助语文课程标准了。就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应做到:
语文课程标准是纲领性的教学文件,想要学习有方向,就得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要求,关注新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者本身必须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去思考,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有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对照这些学习内容,找出自身薄弱的地方,集中精力去攻克。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学业质量要求。督促学生对照附录的推荐背诵篇目,一篇一篇熟悉掌握,对于已经掌握的可以在旁边打钩,筛选出知识盲点。
当学习者找到自身语文学习的知识盲点后,接下来应指导其花时间去专门攻克知识盲点。其实古诗文的背诵是意义深远的,因为里面涉及的不仅仅是默写,还有理解、阅读、写作,甚至关乎个体身心发展。很多时候人们文章背不下来,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不理解。而通过背诵可以促使大脑不断理解和消化知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反复记忆,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不仅可掌握经典文章的写作结构,理解其语言运用的美感,还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对往后学习帮助很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结构,了解了课程结构并把知识模块以分散的方式逐个突破之后,重新回顾和整合,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安排学习时间,做到有的放矢。多次回顾以后,不难发现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对此可以适当少花时间,而哪些知识薄弱,理解上比较困难,以后多加留意。要整理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语文学科体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思路。为帮助自己在复习时节省时间,对各种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做标记,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在校学生课程众多,时间极为宝贵,应该把时间花在关键之处——语文教科书。那该如何理解语文教科书呢?杨道麟教授在其《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明确了语文教科书的地位:第一,语文教科书是语文学科之本。第二,语文教科书也是培养学生之本。第三,语文教科书是国家的教育水准在语文学科之本。语文教科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是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尺度,是国家教育之本。语文教科书的地位如此重要,语文教科书务必得到师生的重视。
如何正确使用语文教科书?首先要理解语文教科书的结构,这有助于整体把握全书内容,把握学习的方向,有的放矢。《语文教育学导论》指出“语文教科书主要由课文、注释、练习以及语文知识四个部分组成,并配以必要的插图和附录”。结合自己的思考,我以为正确使用语文教科书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本书的序言就是一本书的宗旨和目标,目录就是书本的框架。其实这是教科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视。这就像预告片,告诉我们接下来这本书将会讲述什么内容。
教科书很重要。许多学生花大量时间盲目补习和进行题海战术,但收效甚少。学习要有效率,首先要知道自己对整本教科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找出来一一攻克。了解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对于一些自己已经掌握的题型可以略过,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
语文学科,特别对于文言文,一定要看注释,了解文言常识,还要把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今后文言文阅读时,能有效回顾。还要重点关注课后练习,因为课后习题的出题思路,就是将来阅读的考察思路。今后遇到该类型的文章,就要回想,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样学语文,就不至于当局者迷了。
关注课文结构,有利于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辨能力。关注课文结构,明确文章的中心立意,关注作者如何在文章中体现观点。阅读和作文重点在于审题立意、写作技巧、文章结构等。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启示我们,结构本身是有意义的。而文章的思想感情往往在一些关键句子中有所体现,而关键句子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或人物的对话中,或反复出现的句子,又或者直接点题。比如写作文时,遇到议论文,要关注论点、论据、论证。要明确论点、分论点,使用相关例子,结合自身和他人的材料。写作时或递进,或正反论证,整体结构总分总等,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就出来了。
关注拓展知识,特别是课后的附录、课文中的插图、课后的知识链接等,有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考点的理解。语文教科书既然要设置这些内容,那定是有意义的。或者涉及到作者的生平背景,或许涉及同类型的知识,或许涉及思维的拓展。总而言之,语文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课文部分,还要关注里面细小的注释、课后的练习、知识拓展等。关注课文的插图,留意课本的附录,这些细微之处看上去无关紧要,实际上会影响整个语文学科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资料的方式越来越多。作为一位现代人,收集资料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会使用辅助资料,一方面有利于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应当学会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辅助自己学习。我以为,广泛应用学习资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语文学习参考资料包括“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语文课后练习参考”“语文学习工具书”“语文课程练习资料”等。阅读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上课的流程,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除了参考书这些学习资料,还有一种重要的资料,就是学长学姐的资料。平时放假前,可以提前借一些教材回来看看,等到开学发了书本之后,把里面一些自认为有用的资料摘抄到自己的书本上。最好能找到同一位老师的学生使用过的教科书,这样最能找准学习思路,有利于在新学期展开学习。
广泛利用报刊亭和图书馆。学生在课后传阅和互相交流信息,能激发其思想的火花。课下传阅杂志和交流,搭建起了人与人交流的桥梁。阅读报刊,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更多的乐趣。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归根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分数固然重要,但语文课程不仅限于分数,教会学生合理使用课外书籍和杂志,学会收集交流资料,对学生终身发展意义深远。
如今互联网与生活息息相关,影视音像材料不难获得。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你喜欢的某一段打动人心的歌词,可以作为文章引用的材料,让文字有了灵魂。某一个电影片段,可以把这个场景应用到写作上。某一个新闻材料和评论,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观点,应用到作文上。这样的材料,可以渲染情绪,容易在文章中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读懂“教材”,做到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关注“语文教科书”,使用“辅助资料”,是学好语文的三大法宝。也就是说要读懂教材,首先是要通读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方向,通读课程标准,了解学习内容;对照课程标准,找出知识盲点;研究课程标准,突破知识盲点;回顾课程标准,整理学科体系。然后要反复研究语文教科书,关注知识重点,关注语文常识,关注课文结构,关注拓展知识(附录、插图、知识链接等)。最后还要应用相关学习资料展开论述,使用学习参考资料,借鉴前辈的教科书,广泛阅读书籍和杂志,吸收影视和音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