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鹏
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属于全球性疾病,目前患病率估计已超过10%,同时本病也是癌前疾病,有1%的癌变风险[1,2]。消化性溃疡一般好发于中年人群,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首要因素。消化性溃疡的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目前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突出,单纯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显得越来越困难。本研究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5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龄25~69 岁,平均年龄(39.53±12.2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4 例;年龄23~66 岁,平均年龄(40.36±11.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经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②无消化道手术史;③近4 周内使用过抑酸药、秘剂等治疗;④肝、肾功能正常。
1.3 方法 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20 mg/次,2 次/d,早晚餐前30 min 口服。研究组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次,2 次/d,早晚餐前30 min 口服;黄芪建中汤组方:黄芪、饴糖、白芍各15 g,桂枝10 g,生姜5 g,大枣3 枚,炙甘草6 g;水煎服,1 剂/d,2 次/d,早晚分次服用。总疗程为2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 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疼痛、嗳气吞酸、食少便溏,采用4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
1.4.2 治疗前后胃液中胃泌素、TGF-α、EGF 水平 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胃镜检查时抽取胃液5 ml,检测胃泌素、TGF-α、EGF 水平。
1.4.3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3]:胃镜下溃疡面愈合,并且症状积分下降程度>95%为显效;胃镜下溃疡面虽未完全愈合,但缩小程度在30%~50%,并且症状积分下降程度为80%~95%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胃脘疼痛积分为(3.63±0.73)分、嗳气吞酸积分为(3.13±0.69)分、食少便溏积分为(2.94±0.63)分;对照组胃脘疼痛积分为(3.55±0.91)分、嗳气吞酸积分为(3.16±0.73)分、食少便溏积分为(2.96±0.58)分;治疗后,研究组胃脘疼痛积分为(0.84±0.07)分、嗳气吞酸积分为(0.73±0.03)分、食少便溏积分为(0.73±0.07)分;对照组胃脘疼痛积分为(1.84±0.05)分、嗳气吞酸积分为(1.52±0.57)分、食少便溏积分为(1.33±0.51)分;治疗前,两组胃脘疼痛、嗳气吞酸、食少便溏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胃脘疼痛、嗳气吞酸、食少便溏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液中胃泌素、TGF-α、EGF 水平比较治疗前,研究组胃泌素水平为(221.52±57.36)ng/L,TGF-α水平为(2.26±0.48)ng/L,EGF 水平为(101.54±22.73)pg/ml;对照组胃泌素水平为(219.43±49.37)ng/L,TGF-α 水平为(2.23±0.55)ng/L,EGF 水平为(103.84±27.60)pg/ml;治疗后,研究组胃泌素为(172.62±37.47)ng/L,TGF-α 为(2.60±0.74)ng/L,EGF 为(321.73±69.47)pg/ml ;对照组胃泌素为(195.37±38.43)ng/L,TGF-α 为(2.35±0.45)ng/L,EGF 为(254.37±50.93)pg/ml;治疗前,两组胃泌素、TGF-α、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胃泌素、TGF-α、EGF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显效27 例(55.1%),有效19 例(38.8%),无效3 例(6.1%),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治疗显效18 例(36.7%),有效21 例(42.9%),无效10 例(20.4%),总有效率为79.6%;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5)。
消化性溃疡可由Hp 感染、胃酸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药物因素、急性应激、饮食、遗传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其中Hp 感染被认为是最主要且最凶险的致病因素,是I 类致癌因子。资料显示,我国94.9%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携带Hp菌株CagA[4]。根除Hp 可将消化性溃疡的年复发率由80%降低到10%[5]。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提高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方面具有满意的成效。中医将消化性溃疡归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认为本病是由素体脾虚外加感染外邪、情志不遂等原因,导致胃失和降、脾胃亏虚,从而受纳运化失常,以本虚标实多见。黄芪建中汤中黄芪为补气的要药,升阳固表,与饴糖合用可大补中焦脾胃之气;芍药补血养血,桂枝温阳散寒,二药合用可辛散升举,培护中气;生姜温脾暖胃;炙甘草甘温益气,与大枣合用可补益脾胃。全方具有温中补虚、温运脾胃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白芍、甘草等药材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炎、抗病毒等作用[6]。气机顺畅,气血充足,脾胃功能复常,受纳运化正常,临床症状自然消失,同时去腐生肌,溃疡自然愈合。
胃泌素是反映消化道炎症及溃疡的标志物。EGF 是一种由5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与受体结合后对胃酸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通过调节一些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胃黏膜的修复。TGF-α 是由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通过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TGF-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途径等发挥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它具有自我增强调节作用,能够促进组织修复[7]。消化性溃疡患者由于EGF 与TGF-α需要参与到黏膜的修复过程中,所以消耗大,在胃液中的含量降低。
综上所述,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能使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并调节参与消化道黏膜损伤与修复的相关因子,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