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串珠 翻转全文
——以《师说》为例谈主问题教学之妙

2020-01-10 02:41刘海云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说韩愈段落

文∣刘海云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中韩愈所创作的课文。“说”表明《师说》属于明事说理的议论文章,“师说”是讲述对从师学习的看法。《文心雕龙》将“论说”单独分为同类篇章,并指出“说”属于“论体文”的子体,[1]而《师说》不仅很明显带有“论”的文体特点,[2]还具有当今高中教学的驳论文特色。因此,《师说》可以归为“论说”文体大类。根据文体特点,学生首先需要读懂作者韩愈的态度。通过课前预习的反复诵读,学生不难明白,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提倡积极地从师学习,原文的中心论点句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样的论点应该会使读者产生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韩愈为什么要为倡导从师学习而写下这篇文章呢?”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成为《师说》教学思路的主问题即“线”,而且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线串珠”清晰流畅的美感,甚至能够让课堂呈现出轻巧灵活的教学过程,倒置段落顺序教学,巧妙地“翻转全文”。我们从主问题出发,先做一次“翻转全文”式教学过程的主体设置,整体流程简之如下。

一、第一问:韩愈创作《师说》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带着主问题熟读课文之后,解答第一问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很明显,课文的最后一段已经讲清楚韩愈写作的直接原因。课堂就可以借此让师生共读最后一段:“李氏子蟠,年十七……作《师说》以贻之。”学生就会对课文产生具有情境化的亲切认识:“原来,韩愈因为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不仅学识深厚,而且能够虚心向‘我’学习,不拘于时。韩愈感到很开心,很欣慰。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可见,最后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对学生李蟠的欣赏之意,简单易学,先生称赞优秀弟子的情境古来有之,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生,相反能感同身受。这样正式切入正文,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末尾段的认识,而且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自然降低课堂起步的难度,更符合先易后难、层层激活思维的学习规律。

二、第二问:韩愈创作《师说》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问及创作的“社会原因”,课文第二段剖析了当时社会中许多人在从师学习上的错误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现象与暴露出来的三种明显的社会问题。有了第一问的基础,第二问即作者创作的社会原因也很容易被学生找到答案。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应被激活,教师不妨先让学生一边用白话文说出不良社会现象,一边用课文中的文言文描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弊病,再用现代白话文翻译文言文句子。找到一个现象再翻译一个现象,强化重难点字词的理解。师生如此地畅所欲言,对第二段中批判的社会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给第二段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创设更明显的情境,也就能深化理解。在讨论中,还可以穿插学生对问题答案的自由评价。

探讨完第二段中的社会现象,教师再让学生分析本段的语言形式,找到本段的论点句,翻译段中直接纯粹的评论性句子。语言形式如果是学生不够明白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列举其他课文中的语段予以启发。而论点很明显就是本段的首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议论文又正是高中生必须学会的文体。第二段的论点已经找到,就值得继续探讨段中的论证方式,何况第二段的论证过程思维缜密且鲜明易学,借此研讨论证过程对高中生学写议论文颇有益处。第二段整体上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但需要深入赏析三组对比论证的异同和关系,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赏析难度。三组对比的层次有区别。第一个层次将今人与古人做对比,是时间轴上的纵比;第二个层次将大人自身与自己的孩子做对比,是自比;第三个层次将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做对比,是空间轴上的横比。

三组对比鲜明而深刻。“本我”与“他我”构成一个人生活内容的全部,“他我”就是人自身之外的一切,无不包含在时间与空间之内。相对于“他我”而言,“本我”等于宇宙的中心。韩愈的对比不仅指出了“他我”的恶疾,而且批判了“本我”也深患重疾且不自知,揭示了“假从师”的恶习。三组对比剖析由浅入深,在思维上不留死角,无懈可击地证明“师道不传”必然导致人的盲目无知和才智退化,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批驳得再无翻身之力。

课文第三段也揭示韩愈创作《师说》的社会原因,描述了古代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乐于从师学习的生动风貌,照应并且深化了课文第二段的开头,同时与第二段中重点深入批判的今人之愚构成鲜明对比。由此,第二、第三两个段落结合起来在结构上便呈现出“古人—今人—古人”的特点,显得更圆满周密;在笔墨轻重的视觉形态上便呈现出“古今相称”的美感。借此,学生进而一边认识古人的优秀做法与谦逊好学的风气,探讨古代圣人不同于今之众人的态度,赏析古今对比论证的艺术技巧与魅力,一边强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与重难点字词的理解,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夯实语言基础。

三、第三问:韩愈创作《师说》,提倡从师学习还有什么原因

此时,仅剩下课文第一段未曾研析,要寻找韩愈创作的其他原因,学生或许会自觉地从首段中寻找归纳答案,但存在概括要点的难度,因为首段内容侧重纯粹理论式的道理论证,相对枯燥,且逻辑层次深奥。不妨先让学生带着归纳段落含义的任务反复诵读第一段落,一边读一边分享归纳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归纳的答案,又引导学生在第一段中寻找原文依据,赏析句子,逐步探讨段中句子乃至整个段落的写作角度与主要含义。

学生会渐渐明白,首段的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定义了老师,也是阐释课文中心论点的含义,从认真从师这一正面指出师之作用;第三、第四句“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从不从师这一反面指出师之作用,也是从“学者”有惑的角度深化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第五、第六、第七句“生乎吾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逐步阐述了如何从师的问题,并且最后一句点明了从师的标准。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疏通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不断纠正完善答案,最终能够归纳主要含义:首段正面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原因,从“师”“学者”和“如何从师”这三个角度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换言之,首段严密而深刻地论述了“学者”学习成长的基本规律。

因此,“学者”学习成长的基本规律是韩愈为倡导从师学习而创作《师说》的重要原因。此外,首段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第一个词“古”,紧密照应着原课文中第三段所述的“古圣人乐于从师的风貌”。

四、第四问:《师说》段序能否重排,说出你的理由

以课堂教学与课文解读的主问题为中心,在调整了《师说》全文的理解思路和教学的段落顺序之后,学生层层深入地找出了韩愈创作《师说》,归纳从师的直接原因、社会原因和学习规律上的原因,即串起了“珠”。学生的思维被逐渐启发和调动,被逐渐拔高与深化,由浅入深,最终到达学习的“上境”,深刻领悟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智慧,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均产生“一线串珠”的优良效果。[3]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推进教学环节的第四问,激发学生的合理质疑精神,巧妙地深入训练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综合素质。第四问能极大拓展学生的思维高度与广度,让学生站在作者韩愈的角度,甚至站在比作者更高的角度叙写经典名篇,这需要学生具备对议论文进行全篇掌控的广度,是极有深度的学习挑战,也会是极有收获的学习训练。这是颠覆传统的教学思维。

解答第四问先要尝试重新排布课文的段序,该任务同样可以交给学生讨论完成。在回答与纠正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完善。现略附学生排布的《师说》段落,展示如下。

师说

韩愈

小序: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一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段: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四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五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对比原课文的顺序,新的段序形式将原课文的第四段充当了小序;将原课文的第二段划分为三个小自然段落,这三个小自然段依次充当了新的第一、第二、第三段;原课文的第三段充当了新的第四段;原课文的第一段充当了新的第五段。如此,学生重新梳理的《师说》在开篇即批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反面论点,进而紧密地铺展时间纵比、自比、空间横比、强化式古今纵比,最后在末尾段的首句自然承接上文,呈现正面立论,不迟钝一秒,与反面论证共同构造出全篇的对比之美。

这样,学生重新梳理的《师说》就与教材中同一单元凸显比喻论证的《劝学》相得益彰共显双峰,共同发挥古文教材的议论文写作指导的价值。总之,学生重新梳理的《师说》文锋犀利而情感充沛绵长,背诵起来如沐春风,更有议论文写作的指导价值,实在堪称驳论文的学习经典。不过,这是从我们当代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的。[4]

可见,学生重新梳理《师说》,内容未改一字,只是段落更均匀协调;中心论点未变,只是改在了文章最后一段的首句,更能收缩深化文章主旨;文体未变,只是优化成论证思路更清晰流畅、论证过程更亲切可感、论证力度更锋利强劲、论证方法更鲜明夺目、论证艺术更靓丽可学的经典议论文。如此一来,课堂显然不仅“一线串珠”,更是彻底地“翻转全文”,这就是主问题教学之妙。当然,文言文基础知识也已经融入美的教学过程。

虽然教师不能轻率篡改韩愈先生的作品,教材上的课文也不可改动触碰,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抓住主问题,优化教学艺术,让学生易学易用,深化并提高今天的教学实效。[5]此仅供探讨,谨候商榷。

猜你喜欢
师说韩愈段落
趣味•读写练 答案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
重置《师说》段落?巧化作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