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是当前专业课的要务。要想使这一要务完成得好就必须挖掘思政元素,并使其贯穿于整个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使用图像化的“直视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消减或降低专业或思政内容的生硬性或枯燥性而且还可使它们变得更生动有趣,使学生想学、愿意学。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的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图画、图片等图像正在越来越多地侵入文字领地,致使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明显的“图像依赖症”——喜欢图像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方式就是“直视法”。“直视教学法”是“直视法”与教学的结合,其基本特征是“直视图像”。
当代大多数青少年接受并热衷于“直视图像”,似乎只有图像才能激发他们的思想活力,对大多数当代高职生来讲也是如此。因此当代高职教师要利用“直视教学法”进行教学,特别是课程思政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高效地达到寓思政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的立德树人的目的。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通过数码、网络、媒体的手段不断地被炮制出来,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到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读图时代”。就课程思政而言,基于“直视教学法”的素材选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关键之处。一般来讲,“直视教学法”最适合、最匹配的方面是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至于其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或多或少地是适宜的。
影视类课程思政素材本土化的选用原则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根本性的原则,对其他专业类也是如此。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依托的,以弘扬红色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和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的“寓美于德”的影视类课程思政素材显然是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影视类课程要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寓美于德”的教学目标,就要优选能触动学生心灵、可引发学生思考的审美愉悦性强的素材。审美愉悦是指由审美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心理上的快乐感受,是现有教学的基础。优选审美愉悦性强的素材是影视类课程提高“寓美于德”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一般来讲,审美愉悦性强的素材能在德美和心灵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实现“寓美于德”的教学。
本土化素材是影视类课程“寓美于德”课程思政教学本土化素材选用的要求。湖北省各高职校很容易实现基于本土文化的“寓美于德”的教育教学。“红色经典”方面的本土化素材比比皆是,如《洪湖赤卫队》、楚剧《大别山人》等,均可用于“直视教学法”的教学。实际上,凡是本土化的、有心灵净化作用的、有审美愉悦性的素材均可列为优选对象。优选本土化的审美愉悦性强素材不仅可以助力于“直视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影视类高职地方性特色建设的需要。
“红色经典”以其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写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文明的象征。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红色经典”是自20 世纪初开始经过了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奉献、牺牲的结果;是因为“红色经典”具有内涵普适性、民族文化史诗性等品性;是因为“红色经典”具有时空上的超越性;是因为“红色经典”普遍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所遗忘,也没有因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此外之所以选用“红色经典”素材的还因为“红色经典”最契合立德树人,且素材多、易于融入。
一般来讲,地方性影视类高职为了彰显本土性,建议首选地方性“红色经典”素材。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为此至少要明白以下注意事项。
1.要明白“红色经典”最契合立德树人,且素材多、易于融入,因此通常被列为地方性素材的首选。
2.要明白是为了立德树人才挖掘思想元素,才融入思想元素。
3.要明白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是为了提高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才挖掘思想元素,融入思想元素。
4.要明白挖掘和融入思想元素要得当,最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5.要明白不是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章节里都要融入。
6.要明白思政元素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金油”。思政元素的教育作用只有与专业有机联系时才更能有效,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7.要明白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融入太多而是太少,方法要贴合高职生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没有地域性限制的,非本土化素材自然也在选择之中。课程思政是侧重浸润人心的“隐性”教育,而思政课程是侧重政治引领的“显性”的教育,两者在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面上是同向、同行的。因此,高职院校本土化思政素材的优选是不分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的,而“直视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自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