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 洪艺翠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产物冲击和干扰着大学生的各种阅读行为和习惯,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次研究团队将致力于通过调查广西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总结出广西民办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在阅读行为和习惯上的弊端,并为此拟出具有建设性和实用性的意见,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本科教育的新生力量,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既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劣势,无法避免地是在生源及教学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结合数据可知,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行为习惯良好的状况普遍不如公办高校。
以知网为检索服务器可看出,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并不多。与我组调查最为接近的为刘冬昱(2019)的研究。该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目前民办大学生的阅读特点,以营造校园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目标,制定了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策略。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提高个人内在素养的重要途径。大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阅读习惯对于大学的培养尤为重要。查颖(2017)、发翁小美(2016)以及张丹(2016)的研究成果中,都明确指出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阅读对传统文本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谢环(2017)指出“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移动阅读服务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刘芬(2016)强调“新媒体下的碎片化阅读虽然具有传播迅速、新鲜有趣、选择多样等特点,但也存在影响阅读的效果,甚至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等种种弊端”,由此,大学生阅读面临着如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如何应对两大阅读方式冲击的双重考验。
王孝武(2016)提出“阅读行为选择、阅读心理和阅读素养研究是研究阅读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据,高校阅读管理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重要作用”。杨建永(2016)从阅读价值观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出发,针对当下民办高校缺乏对学生阅读价值观塑造的现象,提出3 个塑造策略,引导大学生克服阅读偏差并形成高效正确的阅读行为。
文章结合前人文献,并实地考察,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做更深入、细致地调研。我们将探寻大学生阅读心理及阅读矛盾焦点,提出实用的建设性建议,使大学生提高阅读意识、拓展思维能力。
民办本科高校的印象以及标签就是“学习氛围差”和“学费昂贵”,而民办本科高校的大学生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针对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差生”“学习能力差”等的标签现状以及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习惯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小组力图以民办本科高校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建民办本科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调研,致力于呈现出他们在文学阅读形式、文学阅读载体、文学阅读的认知等方面的现状,分析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媒体的利用情况、对所阅读书籍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习惯变化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广西外国语学院九大院系的大学生,作为目标数据采集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为文章的开展提供可借参考的理论依据。
通过选取广西外国语学院各二级学院大三年级学生关于阅读习惯的研究对比,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即从性别、年龄、二级学院、阅读计划的制定来分析,由于阅读主体自身的原因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阅读客体来看,即阅读所需的必要载体、阅读时间及地点、阅读内容,对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选择哪项原因影响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时,71.61%的人选择了课程繁多,课业繁重;65.81%的人选择了消遣娱乐时间增多;50.97%的人选择了考试准备时间增长;46.65%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时间增多;40%的人选择了外出兼职、实习;21.94%的人选择了不愿意进行阅读,而只有8.39%的人选择了其他因素,可以结果看出,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因为自身原因而影响了阅读习惯,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其他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调查对象在选择是否阅读过别人认为无用的书籍时,结果显示71.61%的人选择了偶尔阅读,16.13%的人选择了经常阅读,还有12.26%的人选择了从不阅读。即便是被他人所评价的无用的书籍,在他人看来尽管是对自己用处不大,但调查对象作为阅读主体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自己决定了是否选择此阅读内容。因而可知,阅读主体与阅读课题相比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从数据分析,12.26%的人选择了从不阅读,还可推出阅读主体因阅读内容的优劣即阅读客体而影响自己的选择,从而影响其阅读习惯。
在调查问卷上,为了解阅读主体关于阅读客体的看法而安排了调查对象对“无用书籍”观点的评价一问,结果显示认为“无用书籍”并非真的无用,完全是错误观点以及认为“无用书籍”有利有弊的人占半数有余,而认为“无用书籍”全无用处,荼毒人心及对于这一观点不予置评的人将近半数。这可以认为即便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有一定的认知,但最后是否选择此类内容进行阅读时,最后的决定权仍被主体所决定。因此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相比更为关键。
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关于是否有固定的阅读计划的选择上显示了阅读计划执行力差的问题,34.84%的人选择了没有,正在努力做到,34.19%的人选择了有,但有时做不到;18.71%的人选择了没有,不去考虑,只有12.26 的人选择了有,并且能做到。从数据得出绝大多数人对于阅读计划的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对于一次完整的阅读缺乏前期的准备工作,一部分人本身确定了阅读计划,但缺乏对阅读计划基本的执行力,使得制定阅读计划这一步没有发挥真正的用处。
调查对象在考虑阅读计划中所包括的内容时,73.55%的人认为要有规定的阅读书目,56.13%的人认为要有规定的阅读时长;50.97%的人认为要有规定的阅读章节;32.26%的人认为要有读书笔记的记录;29.68%的人认为应该有阅读过程的旁批,还有21.29%的人认为还需要其他。由结果显示可知,绝大多数人清楚阅读计划的内容,但在阅读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上则缺乏耐心,尚未真正认识到阅读计划对于阅读过程的积极作用和对阅读者的重要影响。学生并不缺少对于一个合理且有效的阅读计划的认识,重要的是他们对于阅读计划的作用认识不够和欠缺严格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
从调查结果显示,43.23%的人选择在下午进行阅读活动,41.29%的人选择在睡前进行必要的阅读;35.84%的人选择在周末阅读;29.68%的人选择在饭后进行适当地阅读;25.16%的人选择空闲的碎片时间中进行阅读;18.06%选择在早读时进行阅读;7.1%的人认为自己基本没有时间来进行阅读。
分析数据形成原因可知,部分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在下午或是周末进行阅读,是因为那段时间足够充裕来供应自己必须的阅读活动,而在需要上课的时间学生比较繁忙,难以兼顾自身专业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双重需要。不少人之所以选择在睡前阅读,是因为睡前阅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自我、培养审美趣味。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在早读或是碎片时间中阅读,也可看出阅读时间并不充裕,没有特定的阅读时间段,而只能进行见缝插针式地阅读。
阅读时间的缺乏容易导致阅读主体对阅读兴趣的渐失,同时碎片化时间的阅读则更容易引起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缺乏深度,倾向肤浅化阅读。因为阅读时间过于分裂,会使得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不到行文的流畅、语言的魅力与作者的意图。阅读时间过于短暂,极易让阅读者感到文字的繁重而趋向于图文阅读或者是图像式阅读。
54.19%的人更注重文本内容的生动描述的文字,20.65%的人更注重内容中客观陈述的部分;12.9%的人则更倾向于文本中的用于佐证的佳例;10.32%的人注重数据分析,还有1.94%的人倾向于其他内容。由数据可知,半数的人倾向于描述性的文字,而只有少部分的人才会去关注文本中客观陈述的内容和一些数字问题。
学生更关注于生动描述的人物、场面、景象或事件,而不倾向于去细琢客观陈述的内容,能够得出学生更倾向于以想象力来进行阅读,或者说是更习惯以生动的文字来感受文本的魅力,而不是以自己的理智或逻辑思维能力认真分析文本内涵、文化意蕴、作者意图等,更倾向于文字所带来的感官盛宴,而不喜欢用文字来进行头脑风暴。学生阅读倾向于描述性文字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增进学生的想象力,但对思考能力的开发却相对有限。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到喜欢阅读哪类纸质或电子书籍时,70.97%的人选择了流行小说,62.58%的人选择了中外名著;49.68%的人选择了科普知识类的书籍或刊物;46.45%的人选择了人物传记;43.23%的人喜欢心灵勉励类的书籍,42.48%的人选择了教学专业类书籍,还有12.9%的人选择了其他书籍。显而易见的是,流行小说成为青年学生阅读的首选,并且不少的学生都将流行小说作为自己阅读主要文本。流行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在学生阅读群体中长时间占有一席之地。读者在阅读流行小说过程中,文本呈现的总体特点满足了读者所需要的娱乐作用,因此更受学生的青睐。
在常用的阅读载体中,34.19%的人选择了电子设备,32.26%的人选择了纸书,还有33.55%的人表示电子设备和纸书二者比重差不多。从中可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了电子设备进行阅读,而并不太依赖于纸质书籍。在调查更倾向于哪种阅读形式时,65.81%的人表示更倾向于纸质阅读,而只有34.19%的人表示更倾向于电子阅读。从两个问题的对比看,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纸质阅读,但这只停留于观念层面,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这当中的不少人仍然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选择电子设备来进行电子化阅读,这可以看出纸质阅读的不可替代性也能看到电子化的阅读趋势。
关于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内容的难题,51.61%的学生寻求电子资源以解决问题,25.81%的人选择利用工具书等其他书籍来获得答案,而只有14.84%的人依靠教师的指导。能够从中得出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不足,绝大多数人使用教师以外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依据是什么时,54.84%和45.16%的人认为是自己的学院或自身专业要求以及教师的推荐及要求。接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动力是有不少来源外部的硬性规定,而并非全是因为自我提升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是具有被动成分的,并且占比还不小。被动式阅读对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既能暗暗给施压而催促人进行阅读,也能在不知不觉中磨灭阅读热情。
学校应适当宣传阅读计划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关于阅读计划的认知,实时开展读书活动及读书讲座,通过相关的阅读活动来提醒学生应该制定合理且有效的阅读计划。
制定及执行阅读计划依靠的是阅读主体的努力,根据自身的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执行靠的是自我的意志力。因此学生个人可以给自己安排奖惩制度,不要好高骛远,要一日一日地坚持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许多学生表示之所以在周末、下午或睡前进行阅读,是因为学校课业并不轻松。教师在发布课程作业时,不宜数量太多,也不宜太难,合理的数量和适中或稍高的难度更适合学生分配专业学习时间与自我提升时间。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客观因素,即在教学期间课程作业通常发布于其中期末两大较为紧迫的时间段,这受教学进度的与教学效果的影响,但也造成学生这两大时间段无暇顾及其他,只能埋头学习专业内容,给学生的阅读行为制造了障碍。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陆续发布课程作业,对于作业中的难题进行解答与提供帮助。教师应该多提供自学的时间给学生,适时询问学生学习的进度与成效,将所得的结果反馈到自己的教学上。
学生倾向于描述性的文字,更乐意进行想象创造,而对于文本的客观内容缺乏思考。着力培养思维能力,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多想一想。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尽可能地抛出多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思考,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指出学生看似不正确的答案中的合理性、可能性与创新性。有意识地制造问题矛盾,设疑问难,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辩论。
电子化阅读趋势显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电子阅读的便捷。而学生更倾向于纸质阅读,最后却选择了电子阅读,还反映出学校馆藏储备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可以发放问卷以调查学生对于哪些书籍是所需的,并向教师队伍咨询意见,还可以根据专家所开出的书单进行采购。
娱乐化阅读倾向日益明显,教师应该承担起育人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普及美学的观念,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相应的要求,适当地向学生们推荐中外名著或名人传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是只仅仅停留在阅读爽文的快感上。
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指出阅读计划的重要性,推荐质量上乘的作品、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难题。学校及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搭建问题解决平台,让全体学生能够在平台中留下自己的问题,由后台进行分类,分类完毕后再由后台发送给相关专业的教师,教师再将自己的回复反馈到平台上。
以兴趣为导向,构建高校内的读书小组会,通过组内或团内固定的交流活动与特定的作业,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共同讨论阅读中的趣事或难题,品味书中精彩的片段。由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与问题解决。共同构建学生小组,互帮互助,互相监督,自我革新。
综上所述,文章在互联网普及的大时代背景下,结合文献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与综合访谈法,参考自身阅读经验,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各院系大三年级学生展开调查,为调查提供了科学样本。通过对200 名左右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及整理分析,探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阅读习惯现状,发现当今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下电子阅读对文本阅读的冲击,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提高思辨能力、审美能力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