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 北京 100048)
目前,学界对于图书馆联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图书馆联盟应具备几个要素:主体是三个以上的独立的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有正式的章程或协议;基于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协作的联合体。有的联盟名为“体系”“系统”或“网络图书馆”等,其实质都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获批建设为标志。其中,行业特色图书馆联盟则有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全国石油高校图书馆联盟、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国防高校(7+7)图书馆联盟、首都医科大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中国财经教育资源共享联盟等代表。
从相关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在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研究中,行业联盟由于发展较快,影响较大,数据相对较易获取,因此对其研究也比较多。行业性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服务群体的专业相似,服务内容和种类较一致; ②联盟内资源需求较一致,资源雷同率比较高;③联盟内成员数量相对较少,技术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从行业的角度整合图书情报资源,以联盟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一方面有助于各成员单位形成良好的行业性知识交流体系。“对于提升行业性馆藏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联盟的整体竞争力乃至行业性高校的整体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工会肩负着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工会院校致力于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推进工会及劳动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工会院校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办学有着鲜明的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工运特色,是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培训和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方面,具有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我国工会组织,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各级地方总工会及其派出机构和基层工会三大部分,并划分为五个层级,由各级工会组织设置工作机构和人员。据统计,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工会拥有独立举办的职工教育机构1 668所,其中职工高等院校63所,占3.8%[2]。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工会干部学校进行转制改革后成为普通高等院校。全总评选的“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校”评估范围为全国省市级工会干部院校。这些示范院校的经费投入、设施建设、学校综合管理、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质量效益都较好,对于专业文献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也较高,比较重视图书馆的作用。
工会图书馆的历史悠久,早在1921年, 邓中夏同志就在长辛店创办了工人俱乐部和阅览室[3]。1922年,我国最早的工人图书馆——天津工人图书馆建立[4]。1955年7月,全总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会图书馆工作会议,确立工会图书馆的方针与基本任务[5]。1987年,上海市总工会在全总文件的基础上,颁布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上海市工会图书馆工作条例(暂行)》[6]。1989年全总宣教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城市工会图书馆工作暨理论研讨会”把建立和健全工会系统图书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7]。1994年9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会图书馆委员会在天津举行了年会,强调工会图书馆要围绕经济建设提供服务[8]。
工会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各产业工会图书馆、企事业单位所属图书馆和工会院校图书馆等。工会图书馆不同于其他系统的图书馆, 它是为研究工人运动的历史、理论与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工会工作,提高工人文化素质而建立的[9]。服务对象和普通高校读者的构成不一样,主要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会干部学员和本校师生。图书馆需要区分学历教育、工会干部、普通职工等不同层次类型读者的文献和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兼顾现实性、学术性、行业性和群众性的服务。
根据笔者对33家省市级工会院校的调研,有独立图书馆(室)的院校,在编工作人员多的在20人左右,其余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人员一般是由其他教职人员兼任;馆藏图书量最多的是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中外文图书有117万余册;少的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只有3 000多册。从总体上看,工会系统图书馆普遍存在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经费缺乏、馆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业务水平低、机制不健全、数字化程度低、条块分割、相对封闭等不足之处。
四大系统图书馆之一的工会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式微,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工会图书馆被公共图书馆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工会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工会工作的主要任务脱节,没有有效地突出工会的行业特色。“只把自己局限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圈子里, 未能有效地支持工会事业的中心工作, 未能为各级工会机关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这种做法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封闭、停滞和自给自足的特征,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的表现。”[10]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再没有举行过一次全国规模的工会系统图书馆的行业会议,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等蓬勃发展的其他分会相比,工会图书馆分会的活动归于沉寂。相对于我国多样化的职工队伍发展和复杂的劳动关系现状,工会图书馆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亟待改进。
和工会院校图书馆相比,广大基层工会直属图书馆面对的则是广大职工,读者用户的范围更广,馆藏资源和服务趋于综合性、针对性和群众性。据2012年的统计,全国基层工会中,馆藏图书1万册以上的直属图书馆有4.4万个;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工会中,馆藏图书1万册以上的直属图书馆有6 247个[2]。可见,工会系统图书馆的数量依然是很庞大的,且文献资源需求和服务对象相似,具备建立跨区域的行业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的意义,主要有:①可以节约成员单位的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②有助于提高成员单位的服务水平;③有利于加快工会院校科研及专业信息的传递;④有助于在工会院校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文献信息服务标准;⑤可以加强工会院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⑥可以促进工会院校图书情报业务工作的专业化与规范化;⑦可以扩大工会院校图书馆在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影响力;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会院校的教学与科研;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职工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019年11月7日—9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指导下,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暨图书馆协作共享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协作与融合——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共有40多个单位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保障体系工作委员会委员名单、秘书处负责人名单及章程。保障体系的首届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发起馆)、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等15所示范工会院校(图书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在大会致辞中指出:“行业特色院校之间要加强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各领域内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创新优势。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工会院校领域开展合作,提升图书馆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良好机会。”[11]地方工会院校图书馆的代表,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馆长葛学辉认为:“长期以来,各地工会院校图书馆以及资料室一直处于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条块分割的情况。随着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各图书馆信息缺乏的问题。走联合发展、资源共享的质管道路,是包括工会院校图书馆在内的所有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11]。
《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章程》中规定:本保障体系是为全国工会院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是工会行业院校图书馆交流联络的重要平台,是全国性的工会院校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工会图书馆联合信息服务平台。保障体系的口号是“协同发展,共建共享,依托工会,服务教研,服务职工,服务社会”。
建设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成员单位,以各工会院校自购自建的文献资源为基础,提供个性化重点学科资源的保障;以工会行业院校资源、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资源及其他可依托外部资源为外延,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开放式互助的资源共享方式,提供可以覆盖工会院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文献信息服务。
建设任务是构建联合建设及共享机制;协作建设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并开展网上协同工作;在数字资源建设、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技术支持、参考咨询、阅读推广、智库服务、设备利用等方面展开合作;应用和推广行业相关业务规范和标准,指导工会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实践;促进成员单位间图书情报业务的全面合作和联系;开展多样化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拓展与业界其他相关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合作交流;代行组织召开全国工会院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等。保障体系的组织管理由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保障体系全国中心和分中心、馆长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建构,全国中心设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
工会院校普遍存在政策依赖性强、社会吸引力小、软硬件设施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决定了工会院校不能“大而全”,必然要走工会行业特色专精化的特色之路。
3.3.1 协作建设特色资源
在网络化和开放存取的背景下,各图书馆的馆藏日趋同质化,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就尤为重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图书馆和全总研究室资料室合作,由图书馆完成全总收藏的工运史料等纸质文献的整理及数字化加工工作。实体工运文库由捐赠区、常规文献区和非常规文献区组成,现收藏各类型文献近两万件。图书馆还组织了中国工运学者和劳模口述史的音像录制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相关访谈录、故事集等图书。此外,学校筹建的反映工运历史、工运文化、劳动文化、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工运历史博物馆以及校史馆,也都合并在图书馆,形成了三馆合一的局面,目前已经完成“走进中国工会”陈列展脚本框架的设计等筹备工作。
建设全国工会院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和行业内已有的优秀特色资源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在建设初期,需要首先分析的是各成员单位的已有特色资源和技术系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MARC著录格式。然后将成员单位的特色数字资源链接整合到共建平台,可以对部分成员单位部分开放 IP 地址,按照国家规定共享特色资源。保障体系的初步规划是依托即将建设的全国工会数字化知识中心平台,对各工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提高本馆整体的文献资源利用率,为用户提供特色资源和知识服务。
3.3.2 与职工书屋合作
全总是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工会开展“职工书屋”建设工作的,先后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五年规划。全总每年投入“职工书屋”的援建资金,以配送图书和工人日报的形式分配到各地工会。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成立“职工书屋图书配送中心”,根据采购书目清单集中采购和配送图书,并负责售后服务。2019年“职工书屋”的工作要点包括:建立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矩阵和网上协同管理平台,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完成选配图书和借阅管理,依托电子职工书屋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培育职工读书组织等[12]。这与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内容高度一致,二者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图书馆界对出版的理解更多是将其视为出版商的职责,认为图书馆与出版商只是资源上的商业关系,没有将出版与图书馆自身的业务体系结合起来,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出版在图书馆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3]。图书馆的出版一般以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出版为主,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应扭转思路,积极拓宽与行业内知名出版社的合作,促进馆藏特色资源尤其是灰色文献的出版产出、传播与增值;在系统内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发挥馆藏资源的最大效益,深化自身服务职工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3.3.3 结合行业智库建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智库“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立足工会,面向社会,致力于服务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服务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智库强调要把时代的背景与研究的主题相结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把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把国内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相结合。保障体系和智库有着共同的建设基础,即行业内共同的体制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经验优势。
国内智库建设普遍存在决策咨询机制不健全、研究视角局限、研究力量分散等问题,其中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尤为突出,影响和制约了智库机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有必要通过建设数字化智库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落实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制度,提升智库资政水平。保障体系的远景目标是建设全国工会数字化知识中心和工会行业智库将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二者的合作是必然的。
3.3.4 联系工会干部培训工作
工会院校既有工会属性, 又有教育和科研属性。工会学者徐根清指出:工会院校要围绕“以服务工会和职工为中心,围绕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和职工素质提升两条线,依托职工在线教育平台,设立区域学习中心和企业学习中心来进行转型”[14],走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运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孙中范就提出工会院校要联合办学,建议全总建立完整的全国工会干部教育体系的设想[15]。多年来,工会院校在资源共享、师资建设、课程合作、科学研究、校企共建、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之路不断探索。2017年9月,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提出建立“工会高等院校联盟”的初步倡议,得到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领导的认可,并形成了基本共识[16]。
工会院校图书馆主要是为学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工会工作涉及从参政议政、生产经营、管理、劳动保护、法律到职工教育、个人生活, 文娱体育等等多个方面,工会干部由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对知识的需求的广泛性、求新性[17]。保障体系可以整合多种资源开展读者培训,提供工会及劳动关系情报服务,提高工会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使他们终生受益,为工会及劳动关系教育学科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初级建设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工会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其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能力的发挥;二是工会系统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欠缺,尤其缺乏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三是上级政府机关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足;四是与图书馆业界等外部力量缺乏合作和沟通机制。
工会图书馆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局面,以保障体系的成立为契机,和图书馆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发挥群体优势,提升工会图书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融入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全总宣传部可领导组织编辑出版工会图书馆理论刊物和论文汇编,发挥全国、省级工会图书馆的作用,加强工会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工作。这对于培养工会图书馆系统自己的理论队伍、建立工会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加强全国工会馆际间的交流、普及工会图书馆知识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