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琳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河南 济源 454650)
肠梗阻为临床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该疾病发病迅速、病程进展较快,还极易发生肠胃穿孔、休克等较为严重的症状,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及早开展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1]。临床中针对该疾病常用腹部X线检查,也是以往首选诊断方案之一,但是肠梗阻病情复杂,不易确定病因,诊断过程中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以致于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2-3]。随着临床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超声和CT 技术逐渐进步,且广泛应用于肠梗阻诊断中。因此,本次对应用超声、CT 和X 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展开了进一步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 年4 月至2018 年11 月本院接收的96 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61 例,女 35 例;年龄 23~74 岁,平均(48.5±3.1)岁;病程2~15 h,平均(8.5±1.1)h;17 例有手术史,79 例无手术史。分别对患者使用超声、CT 和X 线检查。纳入标准:以上患者均有肛门不排气排便、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腹部有触及包块,患者症状与肠梗阻诊断标准相符,手术病理均证实为肠梗阻。本研究获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全部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配合检查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患者。
1.2.1 X线诊断 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操作之前开展X线检查,指导患者更换仰卧前后位和站立后前位,对其腹部开展X 线检查,一些特殊患者需增加侧卧位X 线检查,对所得X 线片选用2 名以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审片。
1.2.2 超声诊断 通过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开展检查,以3.5~7.5 MHz 为探头频率,观察肠间积液量情况、肠壁的血流程度和范围、肠壁层次、肠蠕动情况、肠壁厚度、肠腔大小、腔内积液和肠管状态等,先扫查全腹,由右上腹持续顺时针扫描,之后再追踪扩张肠管,直到确定梗阻位置。
1.2.3 CT 诊断 选择CT 螺旋机进行检查,以5 mm 为扫描厚度,对患者的耻骨到膈顶部开展全腹扫描;以1.352∶1.000 为螺距,一些患者则需开展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碘海醇70~110 mL,以每秒3.0~4.5 mL 为注射速度;完成扫描后以0.65 mm为层厚、0.5 mm 为层距,重建处理原始数据,在CT 工作站处理图像;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开展多平面重建、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操作,观察远端病变和梗阻位置,腹部血管选择双能成像技术观察。
记录分析梗阻原因检出率,肠绞窄检出率,梗阻部位检出率,梗阻诊断率及漏诊、误诊情况。
本次实验数据选用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6 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1 例结肠梗阻、55 例小肠梗阻,24 例产生肠绞窄;肠梗阻原因:1 例结核、3 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 例蛔虫引发、5 例肠扭转、7 例粪石、14 例疝、8 例肠套叠、20 例肠肿瘤、37 例肠粘连。超声诊断与CT诊断的肠绞窄检出率、梗阻部位检出率及梗阻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2.606,1.334;P=0.505,0.106,0.248);CT 诊断的梗阻原因检出率优于超声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7,P=0.000);超声和 CT 诊断的梗阻原因检出率、肠绞窄检出率、梗阻部位检出率及梗阻诊断率均优于X 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与 X 线比较:χ2=9.237,7.333,11.823,16.965;P=0.002,0.004,0.001,0.000;CT 与 X 线比较:χ2=42.389,6.406,24.393,26.516;P=0.000,0.011,0.000,0.000)。见表1。
表1 超声、CT、X 线诊断情况 %
超声检查中 2 例 (2.08%) 误诊、3 例(3.13%)漏诊;CT 检查中0 例(0.00%)误诊、2例(2.08%)漏诊;X 线检查中 12 例(12.50%)误诊、14 例(14.58%)漏诊。超声诊断与CT 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1,0.205;P=0.155,0.650);超声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优于X 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5,7.809;P=0.006,0.006);CT 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优于X 线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00,9.818;P=0.000,0.002)。
临床中发生的肠内容物通过性障碍统称为肠梗阻,该疾病具有发病快、进程快等特点,应及早开展准确诊断和治疗[4]。在临床中针对该疾病广泛应用腹部X线进行诊断,然而在实际诊断过程中会受到腹部解剖结构的影响,有重叠影像存于腹部组织,分辨率较差。X 线是在肠腔积气状态下将扩张肠管显示,但病发初期会有积液存于肠管中,导致积气量极少,这种状态下经腹部X线检查会明显影响诊断准确率,以至于无法确定疾病进程及梗阻具体位置,难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诊断肠梗阻疾病,超声诊断可在肠腔积液较好地透声以及无回声的状态下,将黏膜皱襞清晰显示,同时还可显示肠腔中回盲瓣和容物、肠壁结构以及诱发梗阻的病灶,如粪石、肿瘤等;结合肠蠕动详情即可判断肠梗阻情况,该诊断技术明显优于X 线[5]。超声检查中若发现肠壁增厚,肠蠕动明显下降或消失,肠壁血流信号消失或减弱且有密集光点存于腹腔液性位置的情况,则极有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6]。
诱发肠梗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肠粘连,此类患者中大部分有腹膜炎或手术史。相关研究显示,粘连性肠梗阻不易被检出,主要是该疾病梗塞位置的肠壁平滑,未出现较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小肠梗阻继发因素则以疝为主,需要对肠袢扩张进至疝囊才能确定梗阻位置[7]。应用CT 检查可确定是否出现绞窄等情况,同时还能够准确检出粘连性肠梗阻。CT 技术可将肠梗阻状态、位置精准显示,同时还能够将肠梗阻周边位置的器官和组织侵犯情况显示。而进行增强扫描,能够结合强化特征对肠梗阻进行详细判断[8]。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诊断与CT 诊断的肠绞窄检出率、梗阻部位检出率及梗阻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诊断的梗阻原因检出率优于超声诊断(P<0.05);超声诊断和CT 诊断的梗阻原因检出率、肠绞窄检出率、梗阻部位检出率及梗阻诊断率均优于X 线诊断(P<0.05)。超声诊断与CT 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优于X 线诊断(P<0.05);CT 诊断的误诊率、漏诊率优于X 线诊断(P<0.05)。说明CT 和超声诊断肠梗阻效果较好,且能够检出梗阻原因、梗阻部位以及有无肠绞窄情况,可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诊断中应用超声和CT 诊断价值均较高。超声操作简单且经济实惠、无辐射,而CT 诊断价格稍贵且有辐射,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