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 公屏 王贻兵
在我国传统临床护理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由于临床护理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学习习惯的改变,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不断涌现。其中微课以时间短、容量小、形象直观、教学环节完整等特点[1-3],延伸和扩展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如何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并评价其效果,尚无文献依据,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收集在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基础上结合微课(微课教学法)和LBL 应用于我国临床护理教学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时对教学的效果行客观评价,旨在为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中国普通全日制护理专业专科生或本科生。性别、年龄、种族不限;(2)采用微课教学法以及LBL 分别对试验组、对照组进行临床护理教学;(3)采用考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作为特异性效应指标。排除标准:(1)试验组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微课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混合;(2)结局数据缺失、不完整或者无特异性效应指标。
通过互联网检索PubMed 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微课、Micro-Lecture、护理、护生、随机”为关键词,检索微课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开始至2018年10月。另外,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用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
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及资料提取,然后进行交叉核对。两作者间意见不一致之处经相互协商后解决或寻求第三方意见。资料提取内容有:作者、出版时间、研究设计方法、样本量、研究对象特征、观察的变量、研究结果以及统计检验。当遇到纳入及排除的文献以及提取的结果有分歧时,则采用讨论方式予以解决,必要时寻求第三方意见。参照4.2.2 版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治疗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行偏倚风险评价。评价包括7 条,即随机分配法、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采取盲法、分配隐藏、结果测评者采取盲法、有无选择性报道研究结果、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其他偏倚来源。每一条目包括偏倚风险高、偏倚风险低和偏倚风险不清楚3 类判断。
对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做为效应指标,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做为效应指标。每个效应量给出点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间异质性用χ2检验分析(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当P >0.10,I2<50%时,表明各研究之间没有异质性,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行Meta 分析;当P ≤0.10,I2≥50%时,表明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的来源,在排除有明显教学异质性的影响以后,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行Meta 分析。设定P=0.05 为Meta 分析检验水准,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tata 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检测。
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共计490篇。剔除与本研究不符者,最终纳入文献14篇[4-17]。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共纳入14个研究,研究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或大专学生,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等临床各专业护理学。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本文纳入的14篇文献质量均为B级。其中,6篇文献报告了随机序列产生的具体方法,如随机数字表法。纳入的所有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隐藏以及是否采用某种盲法。所有文献均无失访,且数据无缺失、完整性较好。
2.4.1 理论成绩 共纳入14个研究,共1874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1例和943例。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 <0.000 01,I2=99%),应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未发现异质性原因,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将各研究的效应指标合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理论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MD=9.45,95%CI(6.46,12.43),P<0.000 01](图2)。应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图2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成绩比较的Meta 分析
2.4.2 操作成绩 共纳入9个研究,共123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12例和627例。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 <0.000 01,I2=96%),应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未发现异质性原因,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将各研究的效应指标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操作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MD=8.82,95%CI(6.85,10.79),P <0.000 01](图3)。应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图3)。
图3 实验组与对照组操作成绩比较的Meta 分析
用Stata 软件Egger 法进行理论成绩发表偏倚检测显示P=0.012,说明有发表偏倚存在。(表2)。
分析未发现异质性原因,提示结果稳定(图4)。
图4 理论成绩的敏感性分析
在传统临床护理教学中,授课老师进行单向机械性知识灌输,由于临床护理知识“深、难、散、多”,使尚未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很难理解,学习兴趣不高。近年来,随着护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法之一。微课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是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演变的结果。微课将每堂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形象直观的视频、语音等方式表现出来,内容短小,不易引起疲劳,适合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习惯。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播放,有效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微课教学法显著提高了临床护理教学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近年来,出现大量相关微课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研究。刘静[18]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眼科护理临床教学中,选取50名医院眼科实习护生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则采用微课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及其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0.05)。朱佳等[19]等将微课应用于康复护理教学中,试验组65 人,对照组63 人。试验组采用以传统教学为主、微课为辅的授课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及对教师授课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试验组对康复护理微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上述研究结论与本结果基本一致。目前对于微课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系统评价还不多见,本文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表2 理论成绩的发表偏倚检测
微课教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由于微课本身内容短小,知识碎片化,不利培养学生系统化掌握临床护理知识体系,因此需要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微课教学法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将教学中的某些重点或难点制作成微课程,比传统教学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20]。
本研究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1)纳入的部分研究在随机方法及分配隐藏方面交代不甚清楚,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2)研究未提及盲法,因此可能存在较高的测量偏倚;(3)对纳入研究之间的评分标准、专业课程类别、授课时长以及考核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另外,本研究发表偏倚检测显示有发表偏倚存在,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临床护理教学中,微课教学法在教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但是,受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尚需进一步进行高质量研究对该结论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