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生产理论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生态圈及其构建*

2020-01-09 23:28郭红禹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双创医疗

郭红禹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知识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作为“知识生产工厂”的大学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改革,不少高校将构建创新型大学作为改革目标。早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就指出,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面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推广创新创业导师,支持将创业成果申请答辩等措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学者认为,二战以后,知识生产的模式逐渐由“科学范式”向“应用范式”转变,高校不再是知识生产的主力军。很多学者基于新生知识生产理论对高校学科、科研体制变革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讨,但鲜有学者研究新生知识理论体系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融合国家的“双创”战略,针对学科性质单一的医学类高校,他们又如何在新生知识生产理论指导下构建自己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的研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新知识生产理论研究较多,主要关注点在新知识生产与大学的改革上。蒋逸民[1]探讨了新知识生产的背景和特征,研究了“知识生产模式Ⅱ”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启示。沈玄武和郭石明[2]在研究4 种知识生产模式基础上,探讨了新知识生产的特点和对传统学科带来的挑战。袁彦鹏[3]研究了知识生产的变迁和组织化,总结了传统科研组织的特点和不足,认为应构建一种以服务为导向,问题为中心,动态组织边界,市场反应灵敏的科研服务组织。胡丽莎[4]主要研究了“知识生产模式Ⅱ”大学未来的变化趋势。

在“双创”教育研究方面,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因素和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方面。王睿娜、郑豪[5]以73 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国内高校创业实训的基本情况。黎勇[6]从大数据的角度研究了校地协同发展的逻辑、困境和创建路径,提出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创新培养方案。边舫、王京安[7]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对6950 篇中外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创新创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实现途径两个方面。舒佳[8]将新知识生产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提出新知识生产理论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的构建。王建华[9]以创新创业视角梳理了大学目前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提出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应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观点。张雁鸿[10]以激励理论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和措施。从现有研究和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行动来看都比较积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的学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对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仍有很多高校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手段滞后,仍未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

地方医学类院校由于学科设置单一,师生教学任务和学业繁重,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中开展的氛围并不浓厚[11],但研究发现,医学院校学生却对创新创业抱有浓厚的兴趣[12]。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医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因素上[12]和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上[13-14],医学类院校的双创教育在新知识生产理论指引下如何开展双创人才培养还有待深入探讨。

2 新知识生产理论与医学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2.1 知识生产模式“跨界”化

从国内外的研究上看,目前对知识生产的模式逐渐达成了一致,普遍认同了以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等提出的“两种知识生产模式”。这两种知识生产模式下的高等院校组织边界、内容、目标都有着很大差异。“知识生产模式Ⅰ”下,知识生产是一种有学科组织边界、规范的学术话语体系、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下进行的知识生产。其严格按照学术研究标准规范,以追求真知为研究目标,并不强调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将科研活动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行为,强调知识的“学术范式”。而在“知识生产模式II”下,知识生产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组织边界,知识生产与价值创造严密结合起来,更强调知识的应用价值,是一种跨学科、重应用、问题导向型的知识生产过程,强调知识的“应用范式”。

在“知识生产模式Ⅰ”下,大学有着明显割裂的组织边界,出现了“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分类。伴随着知识经济向纵深化发展,知识本身的价值边界和组织形态逐渐模糊,不断变化,在社会和知识不断激荡和快速变化的今天,知识从“象牙塔”走向了市场,知识在市场中被流通、被消费、被重塑,知识生产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纯粹的专门性、复杂性、高深性,开启了斯劳特和莱斯利所认为的“学术资本主义”,知识生产从“学术范式”向“应用范式”转变,这一现象被吉本斯概括为“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的转变,即新知识生产理论,在这种理论影响下,高等院校的组织边界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跨领域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2.2 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高校发展模式下,高校发展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国家,鲜有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核心资源,使高等院校这个知识生产的轴心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寻求变革,以应对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企业和社会参与到知识创造中来,兴起了高校和企业携手发展的良好局面,出现了像英国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等杰出代表。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国家和政府依然是知识创造的主要资助者,但由于知识生产逐渐向“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变,其他社会团体、企业不断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社会团体资助为主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使得知识创造的主体不断多元化。虽然科研在大学有着天然的职能地位,但企业研发部门、咨询公司等也具有基础研究的能力,高校天然的科研属性受到质疑,知识生产具有了主体的“弥散性”特征。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主体的地位受到了全面挑战,激发了大学与社会机构携手创造知识的意愿。一方面,大学需要整合自身资源来面对挑战;另一方面,跨学科的知识研究逐渐占据了主流,高校与社会团体的合作,加快了知识转变为知识资本的进程,这一过程对手握大量稀缺知识而经费收入来源单一的高校很有诱惑力。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使得高校与社会组织的边界逐渐模糊,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创新互动生态。

2.3 知识转化的项目化

传统的科学研究沿着知识到知识、理论到理论的轨迹,使大学的知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螺旋式上升阶段。在封闭的象牙塔内,高校科研工作者追求的是知识的专门性、复杂性、高深性、真理性,很少考虑知识的“应用情景”,造成了大学生产的知识与社会应用脱节。布鲁贝克曾经指出,绝对的、纯粹的科学研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大学一定要摆脱价值判断,那么学问就有无人问津的危险。在知识生产转型的背景下,跨学科、跨组织边界、跨知识同质性的知识生产小组越来越得到青睐。

项目制的科学研究下,知识生产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语境,是伴随着需求而产生的知识生产。项目组参与的主体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团体、企业,又有不同学科的专家等,使知识生产具有了组织多样性。需要强调的是,知识生产项目化有双重目的:一方面,知识成果可以直接市场应用,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使知识具有了“再生性”,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调整和重塑,这对于培养“双创”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高校学生参与了知识创造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生产—应用—修正的全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严谨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2.4 医疗人才培养的创新化

医疗人才培养始终是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目前我国将医学院校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分别培养医学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创造医学知识,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利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培养层次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我国医疗人才的培养还处于“知识生产模式Ⅰ”的语境,属于“学术范式”阶段。医疗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知识的创造与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它并不过分强调医学院学生探索知识的前沿性和复杂性有多强,而更强调医疗人才培养上的“多重性”,医学院学生不仅要具有科学的思考能力和原创意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的创新性去解决医疗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双创性人才的培养,是知识“应用范式”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根据市场的需要去创造知识并进行产业化运用。而医学院校双创性人才教育生态圈的逐渐形成,使得医学高校与医疗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超越了组织边界,医学类高校成了医疗生态创新中的一部分,契合了我国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3 医学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圈构建路径分析

1)构建以服务为导向、问题为中心制的矩阵型科研项目组织结构。传统的医学院校科研以政府资助为主,这种科研方式就暗含着一种假设,认为科研成果与社会公众利益存在必然的一致性,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事与愿违。科研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医学院校的科研成果也必须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学院院校构建“双创”教育生态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科研和教学体系结构,要从被动的“医疗服务”向主动的“健康管理”方向转变,这就需要医学院校构建一种以服务为导向、问题为中心的矩阵型科研项目组织结构。以服务为导向,就是医学院校的科研要服务社会和企业,将医疗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困境作为科研攻关的方向,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问题为中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知识生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医疗科研工作者要有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做到不脱离社会现实又领先社会现实。在组织结构上,高校要改变原有的单向信息流动的行政组织结构,在新知识生产的模式下,单一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科研需要,需要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边界的项目制知识生产小组,构建起横向和纵向双向信息流动的矩阵制组织结构。

2)构建多维度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在新知识生产的背景下,跨学科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科研成果的同行内评面临着较大挑战,寻找“同行”成了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2]。同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是多维度、全方面的。医学类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在培养医学院学生医疗技能的同时,要同步培养医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校整个科研教学体系的改革,让学生能在学习医学技能的同时增强创新创业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第二,要转变医学院学生的就业观念。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正在进行重大变革,传统观念中的“铁饭碗”将不复存在,以往单一的就业途径正面临较大变化。随着人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人民对健康服务多元化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行业价值链条也在人民异质性的需求中进一步延伸,行业划分越来越细,为医学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第三,丰富非医学类的选修课程,构建以医学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多向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倾斜,增强医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性,拓展医学院学生的视野。

3)加强医学院校与医疗产业组织的协调合作。新知识生产理论强调知识生产的“应用范式”,医学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圈的构建,离不开医疗企业的参与。一方面,医学院校科研平台较高,人才资源丰富,掌握大量高精尖技术;另一方面,很多民营医药企业面临着科研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亟须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强医学院校同医疗产业的合作,构建起医学院校和医疗企业良性发展的生态,对高校来讲,可以获得更多企业经费支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还可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对高校改革发展大有裨益;对医疗企业来讲,可以获得高校技术和人才支持,获取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前谋划战略布局,增强发展后劲。在这种医疗企业和医学院校相互促进的生态下,大学与企业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形成了开放创新理论认为的一种模糊边界,科研服务组织与企业形成了一种自适应的动态互动,有利于增强科研服务组织和企业的市场敏感度[3],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双创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